即創新主題範圍的確定和相關領域的觀察探索。創新需要目標導向,任何創新都需要有明確的主題。同時,主題不能太大、太廣、太小或太窄。在壹個寬泛的主題下,我們往往找不到壹個清晰的思路,而過於狹窄的主題又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思考新的可能性。
這裏往往有壹個誤區,認為創新沒有限制,沒有邊界,完全不受約束。然而,過去的事實表明,只有深入的研究、有效的問題和適當的範圍才能有助於產生廣泛使用的創造性想法。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通過研究和觀察,通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思想和方法,對太寬法的主題進行適當的限制或分解成幾個子主題。
例如:
那麽,為了做出壹個合適的主題,我們需要做些什麽呢(我們怎麽看)?
A.大量調研,掌握組織的整體信息(如盈利模式、價值鏈、成功案例、重大事件等。)
B.在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溝通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從他們的角度看現在和問題)?是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找到問題的根源?...)
C.市場上的創新趨勢研究(市場上對應的創新模式有哪些?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在看壹看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經典的工具可以使用:
話題研究:話題分析(關鍵詞替換法)、話題分解(3-12-3頭腦風暴)和話題利益相關者定位(利益相關者地圖)......
信息獲取:整體戰略(波特五力)盈利模式(商業畫布)客戶關系(平衡計分卡)..........
想壹想,也就是攪動思維,產生想法的過程。
改變思維方式: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壹般是從現在到未來。先觀察現狀,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的瓶頸,再找到相對完善的解決方案。這是壹種實事求是的心態,可以幫助我們專註於交付成果和解決實際問題(傳統價值鏈)。
傳統價值鏈更強調對產品或服務過程中產生的需求和問題進行設計、研發,形成新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創新成本更低,風險更小,但往往需要很長時間,通常無法產生震撼性、顛覆性的產品。傳統價值鏈使用邏輯思維,基於現狀考慮問題。
但在向創新思維的轉化中,需要建立面向未來的心態,關註創新的更多可能性,在客戶需求或潛在需求的基礎上考慮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創新價值鏈)。
創新價值鏈從客戶的行為、習慣、理念、活動、環境甚至情感出發,探索、發現客戶隱藏的痛點或需求,運用設計思維或其他創新工具,采用全新的商業模式,尋找新技術,實現產品、服務等顛覆性創新。
那麽,基於創新價值鏈,應該如何培養創新思維模式呢?
1.?開放和周到的方法:我們對壹切都持懷疑態度,平衡基於交付結果的思維和基於探索客戶潛在需求和工作中新方法的思維。我們可以問“為什麽”,“如果…”和“多少……”諸如此類,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也可以聯系在壹起,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新的可能性。
2.以人為中心: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妳的老板可能是妳的最終客戶,在生活中,妳的妻子也可能是妳的最終客戶。我們應該關註創意背後真正受影響的群體,以客戶和創意的身份出現,產生深刻的見解,探索許多未被發現的問題。(比如如何設計烹飪流程,最大限度減少妻子做飯的能耗?)
3.?目標導向:在產生創意的過程中,不以純粹的邏輯思維解決問題,不考慮研究問題的現狀和參與者的身份,而是站在終端用戶的角度設計美好的未來(比如,想象壹下壹臺通過自動記憶做出家常菜的壹體機?找到未來之後,我們就是在看現在和未來的差距有多大,存在哪些障礙和瓶頸,然後壹步步往後推。
不能落地的想法就是耍流氓!我們需要制定明確的行動計劃,進行原型設計和價值設計。讓創新落地,需要系統的工具和方法論的支持,讓創造力通過工具引導而不是無限發散得以聚焦,讓創新流水化。
創新工場是通過創新導師在壹個組織或企業內完成壹些創新項目。壹是根據制定的主題和子主題,邀請不同部門、不同專業、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人組成項目團隊,通過創新的工具和流程,獲得解決方案、產品或原型。
需要根據不同的主題靈活使用創新工具
在設計車間之前,我們需要仔細研究主題。只有對組織的行業、模式、上下遊、組織架構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使用最合適的工具和流程實現收斂,這關系到我們得到的最終結果的質量。
例如:
除此之外,妳還可以用“系統背景圖”來了解客戶的現狀,然後用“未來/現在/瓶頸/想法”來了解未來,了解機會,看看如何實現戰略目標。接下來,妳還可以用swot分析商業機會,找出機會有多大,瓶頸在哪裏?然後用“故事板”制作原型方案,再用“目標導向的行動計劃”分解落地流程?誰來做?做什麽?什麽時候能完成?驗收標準是什麽?...
簡而言之,如何設計流程,應該使用哪個觸發器,如何安排練習,如何使用遊戲,如何組合工具等。,都需要根據不同的需求來決定和靈活運用。
創新不是喊口號,而是真的去看壹看,想壹想,做壹做。在科學方法論的支撐下,將創新精簡化,真正融入到組織(企業)和日常工作中,使我們能夠掌握並靈活解決諸如:如何設計創新主題?用什麽工具激發創意,如何收斂,如何民主集中,如何檢驗創意的價值和可行性,如何把創意變成原型?等等壹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