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女子地位的詩句

關於女子地位的詩句

1.反映古代女子地位的古詩文

上山采蘼蕪⑴,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⑵?”“新人雖言好⑶,未若故人姝⑷。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⑸。”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合去⑹。”“新人工織縑⑺,故人工織素⑻。

織縑日壹匹⑼,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註釋)⑴ 蘼蕪:壹種香草,可以做香料。古人認為服食蘼蕪可以多生兒子。

⑵ 何如:什麽樣子。⑶ 好:美好。

⑷ 姝:與“好”同義,美好。⑸ 手爪:指紡織技巧,等於說“手藝”。

⑹ 合:小門。⑺ 工:擅長、善於。

縑(jian兼陰平):帶黃色的絹。⑻ 素:白色的細絹,價比縑貴。

⑼ 壹匹:長四丈。這是壹首很具戲劇性的古詩,要當代才子來寫,愛情啊,三角啊,眼淚啊,再加上些色情胡椒面,至少可以鋪陳出來壹部淒情婉怨,絕夢離愁的小長篇。

可古人只用了四組五言,***十六句,計八十個字,就把這個故事完美地表現出來。詩中出場人物為壹對離異了的夫妻,還有壹個未出場的人物,就是前夫後娶的妻子。

惜墨如金的古人,能夠在這樣短促的篇幅裏,幾乎是活靈活現的,寫出他倆的對話交流,回憶感慨,寫出女方被拋棄的不滿,男方悔不叠的遺憾,雖未寫到但可以體會到的,那位在家裏辛勤勞作著的續弦,其實也不壹定多麽快活的光景。令讀者有如置身於場景中的感覺,實在是詩歌藝術的精品,難怪千百年來被人傳誦不已。

這首平白如話的詩,告訴我們壹個真理,好的文學作品,總是最簡單的,最清晰的,而且是壹字不易的。通篇沒有壹句可有可無的話,也沒有壹個可有可無的字。

大概,越沒有本事的作者,才故弄玄虛,才不知所雲,才像小腳娘子的裹腳布,沒完沒了地扯個沒完。蘼蕪這種植物,又名蘄茝,江蘺,據辭書解釋,苗似芎藭,葉似當歸,香氣似白芷,是壹種香草。

這位婦女去山上采擷蘼蕪的鮮葉,回來以後,於陰涼處風幹,可以作為香囊的填充物。她為什麽要到山上去采這種植物呢?這是作者不願意寫出來,也不想直白地告訴讀者的隱情。

其實,正是這位婦女所以離異,所以遭丈夫拋棄的原因。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人多子,所以,古代育齡婦女多用這種內填蘼蕪的香囊來佩帶。

因為古人對於誕育子嗣,傳種接代,視為夫妻,家庭,宗族間的頭等大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封建社會裏,對女性所規定的“七出”,只要犯了其中壹條,就被逐出家門。

而不育,則是這不成文法律的第壹條。凡不能生小孩的妻子,早晚是要解除婚約,送回娘家的。

這位上山采蘼蕪的婦女,就是因為不能為丈夫生下壹男半女,而不得不跟他分手,自己單獨生活。然而,可憐的她又並不甘心這種永遠不能生育的現狀,因此,就抱著壹種渺茫的希望,到山上來采這種也許能給她帶來福音的香草了。

流行於古人口邊的“蘼蕪之嘆”,就是對應該生育而不能生育的婦女,所表示的無可奈何的遺憾了。現在已經幾乎無人再發出這樣的感慨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句古老的成語,也不是沒有現實意義,也不是絕對不會被提及。譬如作家,有的光開花,不結果,徒有其名;有的也開花,也結果,就是掛不住果,虛張聲勢;有的開了花,結了果,也掛住了,可長出來是歪瓜裂棗,不登大雅之堂;有的壓根兒不開花,不結果,更談不上掛果。

可壹年到頭,老是在文壇上,挺著個肚子,作臨盆狀……所有這些,作家應該與育齡婦女壹樣,也存在著這種“蘼蕪之嘆”的危機的。在所有的選本中,這首古詩都被認為是首棄婦詞。

她到山上去采蘼蕪,巧遇前夫。我在猜想,這位做丈夫的是不是也在為新娶的太太,采這種能使婦人多子的香草呢?否則,怎麽可能“下山逢故夫”地在這裏重逢呢?怎麽可能兩人的話題聚焦在“新人復如何”呢?壹般來說,人總是喜新厭舊,因為舊代表著過去,新意味著未來。

青出於藍勝於藍,後來居上,長江後浪推前浪,舊不如新。所以,舊時代,舊社會,舊習慣,舊傳統,怎麽也不如新世紀,新中國,新氣象,新風尚,透得精神,顯得來勁。

因此,新鞋新帽,新房新車,新茶新米,新娘新郎,凡冠以壹個新字者,包括文學上的新生代,明眸皓齒的美女作家,翩翩風度的青年才子,都容易討人喜歡。就看當代文學領域中,某些著名評論家的筆鋒所指,就明白了。

凡四十歲左右的男性作家,凡三十歲左右的女性作家,前者是他們特別關註的目標,後者是他們格外眷顧的對象。評介頻率之高,肯定力度之強,護花使命之重,推許熱情之大,總的來說,今年北京城夏至那天的高溫,也難以相比。

而《上山采蘼蕪》裏這位“故夫”,卻與文學評論界的某些人觀點相異,竟然打出來“新人不如故”的旗幟,持壹種新不如舊的看法;以今天的眼光,顯然很不新潮,很不時尚,恐怕要受到嘲笑了。他與前妻的交談中,說道:“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前三句,都是客套話,都是用來安慰那女人極度失落的心。因為,他在處理這場婚變的手法上,有點不那麽君子,幾乎逼宮似的。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簡直是連商量余地也沒有,招呼也不打,就把新媳婦領進家來了。

只是最後壹句,所謂“手爪不相如”,才是他此時此刻的心聲。接下來,於是,他感慨系之:“新人工織縑,故。

2.古時候形容女人社會地位的句子

在古時,弄瓦之喜是指家裏生了女孩。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

用法 作賓語;祝賀人家生女孩

瓦片(瓦)和美玉(璋)的價值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了,主人的歡喜程度更是天壤之別。。。其實此種稱呼有點重男輕女的意思.

從前,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弄璋、弄瓦”典出《 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實為重男輕女的說法。“寢床弄璋”、“寢地弄瓦”的區

別在民國時代仍變相存在。有的地方生男曰“大喜”,生女曰“小喜”,親友贈送彩帳、喜聯,男書“弄璋”,女書“弄瓦”。 “

弄璋”、“弄瓦”

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已作為生男生女的代稱。後世慣以“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慶賀親友家喜獲龍鳳,成了舊時廣為流傳的壹種祝辭,至今還偶見沿用。

璋為玉質,瓦為陶制,兩者質地截然不同。璋為禮器,瓦(紡輪)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壹樣。而以其表示男女,凸顯了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不過,在當時重男輕女乃天經地義的事情,人人理喻,所以,“弄璋”祝生男,固喜;“弄瓦”祝生女,也都認可。

璋、瓦之稱,最早見於《詩經·小雅·斯幹》。這是壹首祝賀貴族興修宮室的頌詩,詩中有兩段分別寫道: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

前壹段是說,蓋好了這棟新的宮室,如果生下男孩要給他睡在床上,穿著衣裳,給他玉璋玩弄。聽他那響亮的哭聲,將來壹定有出息,地位尊貴。起碼是諸侯,說不定還能穿上天子輝煌之服(朱芾,有謂天子之服)。

後壹段則說,蓋好了這棟新的宮室,如果生下女孩,就讓她躺在地上,裹著繈褓,玩著陶紡輪。這女孩長大後是壹個幹家務的好能手,既不讓父母生氣,又善事夫家,被人贊許為從不惹是非的賢妻良母(無非,既無違,能夠順從貼服;無儀,即做事不會出格)。

很顯然,所謂“弄璋”、“弄瓦”,完全符合當時歷史背景下人們的壹般心態,無可非議。至於今日出現在壹些人的筆下或言談中,特為人家生男生女賀以此詞,攀附文雅,恰恰是拾了被新時代唾棄的衣缽。古人雲雲,有其精華,也有糟粕。“弄璋”、“弄瓦”,重男輕女,非其精華。生男之家,主人聽了,要是懂得其辭含義,無非壹笑,倒是生女之家,心裏不是滋味,還怪賀者搞些什麽名堂。引經據典,表達心意,用得合適,自然會添加情趣;用之不當,則恰反初衷,聽者頗為尷尬,說者也不會自在。這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其例。“弄璋”、“弄瓦”,見似文雅,實非稱道之辭。

對於壹些成語典故,只有明其意,才不會用錯,也不會錯寫。再以“弄璋”為例。唐代宰相李林甫,自無學術,援文用典,常鬧笑話。《舊唐書》就記載了壹件事:

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誕子,林甫手書慶之曰:“聞有弄麞之慶。”客視之掩口。

“弄璋”寫成“弄麞”,前者為貴器,後者為獸物,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位至宰相,出此錯誤,不能不說是天下奇聞。《舊唐書》特為記下這壹小段以示後人。

唐後,每有人在詩文中,往往以“弄麞之慶”譏刺李林甫,或借以諷議淺學之輩。而在蘇東坡筆下,卻巧用了這個典故,別出心裁。

蘇東坡好風趣,他寫的《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詩,句句用典,十分妥貼,其中,也抓了李林甫的笑柄,卻討人喜歡:

郁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鄉第二雛。剩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麞書。參軍新婦賢相敵,阿大中郎喜有余。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看定何如。

詩中,蘇東坡巧用掌故,曲言“惟愁錯寫弄麞書”,諧謔之筆,令人掩口。這種掩口,壹定會讓主人高興,因為詩中借著李林甫的笑話,是在祝賀主人喜生貴子

3.形容女人獨立的詩句

形容女人獨立的詩句:

1.我如果愛妳,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妳,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壹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妳有妳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沈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 也愛妳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愛的深沈就是這個意思吧,也許。

2.人生難免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學會忘記,也就不會記住;這是生活的辯證法,也是生活本身的規律所在。我認為在很多時候,人們不僅要學會忘記,更要學會懂得舍得。

3.如果哭泣僅是壹種宣泄,那就別再隱忍了,眼淚有時也能洗去懦弱;生活要我們含淚前行,總也會在不經意間給妳壹個微笑。

4.女孩子要自愛 , 不管妳遇到多大的打擊 ,不管妳遇到的情況多麽悲涼 ,借故墮落 ,也是墮落。越是不愛自己 ,越是沒人愛妳。

5.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壹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擴展資料:

獨立是指單獨的站立或者指關系上不依附、不隸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

意識形態領域:壹個獨立的人,指其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但人類是群居動物,壹般沒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只能說某個人有獨立的能力。壹個獨立的國家,指其統治和管理的權力由該國家的人行使。

只有獨立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只有獨立才能獲得對未來的自信,只有獨立才能活得更有勁頭。所以,妳應該獨立。

參考資料:

獨立-搜狗百科

4.從古詩文中看出古代婦女的地位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公婆味,先遣小姑嘗。做飯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紡織

舊時的女性,不外乎洗衣做飯,女紅針黹,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侍奉高堂。三從四德啊!古人有雲“女子無才便是德”能夠如班婕妤,蘇惠,文姬,易者,有幾人?

就算有詠絮之才,停機之德,如花之貌,又如何?!就連壹代才女卓文君也壹樣忍不住要慨嘆“巴不得,下壹世,妳為女來我為男”可見女子在男權主流社會,不過是“尤物”就算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壹樣是玩物,是男子的附屬品。這也許是那些女子的悲哀吧?

《孔雀東南飛》裏的焦仲卿妻,可謂盡善盡美,仍逃不過下堂妻的命運,女子的悲哀,可見壹斑。

5.《詩經》時代女性的地位是怎樣的

分析 《 詩經 》 裏以女性口吻敘述的詩篇,大致我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的女性意識: 1、女性的獨立意識 在女權主義者看來,過去和現在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男權制基礎上的,男性掌握著社會的基本功能,女性則被置於社會配角的的地位。

女性在社會中是第二性,是“他者”,始終處於被看的地位。表現於文學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的陪襯,是服務於男性中心文化的臆造的產物。

但在《詩經》中,卻出現了許多體現女性完全獨立自主意識的詩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審視者,男性則成為“被看”的“他者”。如《詩經》中的《籜兮》、《著》等即是用此類視角進行描述。

2、女性的依附意識 在男權社會,在政治,經濟都處於依附地位的女性產生對男性的依附意識是很自然的事。在女權主義者看來,這種男性中心意識正是她們要顛覆和批判的壓迫性意識。

而身為女性,認同並附和這種意識,對於分析和揭露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奴役,無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價值。《詩經》中的《竹竿》、《伯兮》等詩篇即是對此類話題的延伸。

3、女性的反抗意識 在《女權主義理論:從邊緣到中心》這壹本書中有這麽壹句話:什麽是女子的命運?是自由決定了她自己的的命運,擺脫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擺脫了社會的壓制性的約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達她的思想,並且自由地把這些思想付諸行動。 ② 中國的女子在父權制家庭長大的過程中有了女權意識,她們既從外面往裏看,也從裏面往外看,這樣通過生活中印在她們意識中的整體觀便為她們提供了壹種反抗的世界觀。

簡單來說,是因為有了壓迫才有反抗,她們正是看到了壓迫所在,才有了反叛的吶喊和抗爭。因為她們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想讓自由結束她們受人控制的生涯。

女性的反抗意識,是指女性在面對男權的壓迫和損害時,表現出的自我意識和對壓迫者的控訴與反抗。由於這種反抗是被動性的,是自發而不是自覺的,因此其中所體現的女性意識也是有限的,掙紮的,矛盾的。

如上述的《氓》、《大車》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備此類意識的形象出現於詩中的。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詩經年代,女性擁有較為強烈的自主意識,追求個性和自由成為詩經時代女性意識的主流,女性獨立意識的自覺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現代。

在《詩經》80幾首的婚戀詩中,表達女性追求個性與自由的詩就達到了21首,占了總數的1/4,而棄婦詩雖有13首之多,但總數明顯少於前者。前者再加上於字裏行間透露出反抗意識的4首詩,顯示出絕對壓倒性的優勢。

當然,我們在時代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看到女性這三種意識狀態的存在。無論是從漢唐至現代,或是從中國放眼看世界,我們都能從壹個個活躍於時空舞臺上的女子明顯感覺女性意識的多樣化:或追求個性的自由,或甘心依附於男權制度下,或在依附中自發地反抗……然《詩經》時代的女性意識有著與其他歷史階段涇渭分明的區別特征。

應該說《詩經》的時代,是女性意識處於剛剛擡頭的原始狀態,但從壹開始的萌動階段,《詩經》時代的女性意識就向世人展現了自由意識的強大生命力。《詩經》中的女性自由意識如同星星之火燎原,燒紅整片《詩經》的天空。

它如同壹株生長於野外的蕨類,未受過任何的侵染與壓迫,自然而然地讓文字彌漫著壹種野性的張揚氣息,令人手捧《詩經》,輕吟其中的詩句,心兒即隨著流連於口齒間的詩句砰砰直跳,那感覺如同點燃了冬天裏的壹把火,火壹樣的熱情足夠將讀者燃燒,讓後世飽受禮教束縛的女子較之晦澀,毫無光彩可言。 婦女的女性意識,實際應該包括社會對婦女的認識和婦女的自我意識兩個方面。

而婦女的自我意識,是指婦女作為有感覺能思維的人的認識主體,對自身客體存在的價值、道德、審美等壹系列的活動的認識、感受和評價。而中國婦女女性意識的歷程,就是壹部女性意識在男性社會和個體家庭中沈浮的歷史。

女性意識沈潛的過程,就是女性權力被剝奪,自由失落陷入依附地位的過程。 《詩經》中的“她”遠比男性大膽、直率。

她們的內心世界在毫無遮掩的情況下展現,無論相思離別、怨恨戀慕,均能直言無隱,就連自己與男子的私情、幽約、也未嘗諱言。她們雖受到封建禮制的壓迫,但這樣的壓迫仍處於淺顯的層次,情愛意識依然熱烈張揚,這與後來墮入封建禮教深淵的晦澀暗淡、飽受壓抑的女性情愛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從今天的敦煌資料來看,唐時女子在社會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當時敦煌的少女可以親自選夫、問夫、直到滿意為止。

但到了宋明之時,雖有反映自由之聲的民歌,但理學對女子的貞節觀卻仍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為學之道,對女子的貞節觀進行了進壹步的發展,壹是“男女授受不親”的隔離與疏遠,二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輕死重節之道。

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對婦女的管制和壓迫可以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有資料顯示,各個朝代的烈婦由於所處時期的不同。

  • 上一篇:蘭江流域地理
  • 下一篇:疫情期間現場過年的思考[三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