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孟子的信息

關於孟子的信息

孟子引論

孟子(公元前372-289)山東鄒城人,漢族。名,字玉子,字子車,字子爵。父親叫激動,母親叫鄒。孟子的遠祖是時,是魯國貴族,由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孟母嚴格控制著他。他的《孟母三遷》、《孟母破織》等故事成為千古佳話,是後世母性教育的典範。生於周列王四年,卒於二十六年。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壹。著有《孟子》,屬於記錄體散文集。《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和他的弟子* * *,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孟子師從孔伋(孔子的孫子壹般是師從孔伋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大師,被譽為“亞洲聖人”,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曾經模仿孔子,帶領弟子遊說各國。但當時並沒有被各國接受,他隱退了,和弟子們壹起寫書。《孟子》傳世七篇:《梁王輝》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高子”上下;全心全意上下。他的理論起點是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稱為“四書”。從那時起直到清末,“四書”壹直是科舉考試的必修部分。孟子的文章振振有詞,氣勢磅礴,善於論證。孟子提出了性善論。關註是人性的善,而不是人性的善。

背後的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壹,但他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撰寫《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壹繼承儒家道統的人物以來,出現了壹場孟子的“升級運動”,孟子及其著作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第壹次被納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第壹次被正式封為“鄒國公”,次年被批準享受孔廟。後來孟子被提升為儒家經典。南宋朱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實際地位甚至高於五經。從元朝到順元年(1330),孟子被封為“亞聖公”,後來又被稱為“亞聖公”,地位僅次於孔子。明代朱元璋編《孟子節》,刪去了《孟子》中的章句,如“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賊之人謂之夫,未聞殺君子”。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國為次,君為輕。”意思是人民第壹,國家第二,君主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該首先照顧人民,政治家應該保護人民的權利。孟子同意,君無道,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如此,《漢書》和《藝文誌》只把《孟子》作為子書,沒有給予它應有的地位。到了後蜀五代十國時,後蜀的主人孟嘗君命人在《孟子》等十壹部經中刻石,這可能是孟子被收入“經”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並稱為“四書”,成為“十三經”之壹,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頂峰。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命人刪節《孟子》中的相關內容。

仁政理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將其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和“長”的原則運用到政治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壹方面,孟子嚴格區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實幹者治其人,實幹者治其人”,並模仿《周》制度擬定了從皇帝到的等級制度;另壹方面,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要像父母壹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要像父母壹樣親近統治者,為統治者服務。

孟子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政治,統治者實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置人民生命於不顧,就會失去民心,成為孤賊,就會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和統壹天下的途徑,其中有壹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的重民輕神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了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壹個富有民主精髓的著名命題:“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人們認為如何對待人民對國家的興衰極其重要。孟子非常重視人心的對立,通過大量的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壹個關系到天下輸贏的關鍵問題。孟子說:“仁政必先經”。所謂“井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設想的井田制是壹種封建自然經濟,以壹家壹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剝削勞動力地租的形式。每個農民都有五畝的房子和百畝的田地,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為道,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擁有“永久財產”,在土地上安家落戶,才不觸犯刑法,不作惡。孟子認為,當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後,統治者可以重新興辦學校,以孝為原則教育他們,引導他們向善,可以營造壹種“親親”“長大”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親長大,天下太平。”孟子認為統治者的仁政能夠贏得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從而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仁政要以統治者的“不忍之心”為前提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他人之心,斯有不忍他人之策。”“不忍他人之心”是壹種憐憫和善良。但這種同情和善良,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來自血脈的感情。孟子主張“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仁就是這種不堪之心的政治體現。

孟子將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強調道德修養是做好政治的基礎。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養氣平天下”的思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個思想發展起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類,即仁、義、禮、智。同時將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親、君臣義、夫婦異、老幼有序、朋友守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其中最重要的。仁義是建立在孝和孝的基礎上的,是處理父子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壹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為了解釋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的思想。他認為,雖然社會成員之間存在分工和階級的差異,但他們的人性是相同的。他說:“所以,同類的人都是相似的,何必懷疑別人呢?”聖人如我。”在這裏,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並探討了他們的普遍人性。這種討論適應了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極大地促進了倫理思想的發展。

參考資料:

/view/2655.html?wtp=tt

  • 上一篇:論中國的陶瓷藝術欣賞
  • 下一篇:滌棉織物連續軋染工藝設計的歷史及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