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忙著準備臘八節後的過年,氣氛壹天比壹天濃。王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是大掃除的日子,俗稱“胡大掃除日”。自此,全年的準備工作達到了高潮。太原曾經有壹句民謠:“磨豆腐腦二十五,幹活二十六,趕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餃子三十。”
臘月二十三,相傳竈神升天回宮。這壹天,中國北方的傳統做法是貼兩個紙袋,壹個裝著驢的草料和豆子,壹個裝著竈神的盤纏和幹糧,在竈臺前焚燒,同時在竈內使用棒棒糖(壹般為球形,原料與棒棒糖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化,人們節省了大量的繁文縟節,在除夕夜吃芝麻糖,與家人共進晚餐。
臘月二十四,人們說“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子”。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樂於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據古籍記載,古代有年終大掃除的習慣。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賈青錄》卷十二記載:“臘必殘廢,故宜擇憲書壹掃白日,去朝廷積垢。或23日、24日、27日,俗稱‘塵’。”臘月二十四,把屋子裏裏外外徹底打掃了壹遍。可見,這壹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以及辭舊迎新的祈禱。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在我的家鄉,人們應該在屋頂上塗上白色粘土或白色油漆。
接下來的幾天,人們會蒸饅頭、炸麻花、炒麻葉,把買來的牛羊肉煮熟,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準備。期間人們還會貼窗花、年畫、喜字、福字,都是人們自己用剪刀剪出來的。當地還有壹個習俗叫“請王”,就是祭拜已故的祖先。30日,人們會在家裏留下壹個座位,用白紙在上面寫上祖先的名字,每個名字下面放壹雙筷子,然後在上面放壹些祭祀用的食物,每天吃飯的時候拿出壹點祭祀用的食物,直到正月十六下午,家裏的男人們送走。今年30號,應該是成年人忙碌的壹天。女的在家準備晚飯,男的去貼春聯,貼門神。他們大多是“門神”,通常是秦瓊和尉遲敬德,關羽和張飛被描繪成門神。因為我所在的地區煤炭資源豐富,在這壹天,家裏的大人還會建壹座塔叫旺火,慶祝壹整年的繁榮昌盛。裏面放了柴火,上面寫了壹個大大的紅紙條,“怒向蒼天”。午夜,鞭炮齊鳴時,點燃旺火。點燃後,火焰從無數小孔中噴出,宛如壹幅漂浮的畫面,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小孩聚成壹圈,轉三圈,就是為了來年平安健康,萬事如意。這也是接神的時候。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稱“忍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根據宗谷對荊楚歲時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正月初壹,在壹些農村人家中,“忌肉”,這壹天主要是為了家裏的牲畜,為了祈求家裏的牲畜來年身體健康,不生病,不死亡。然而,現在大多數家庭都不遵循這壹禁忌。正月初二,財神祭祀。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每年都會有專門的人來分析財神的方位,人們會在這個地方放鞭炮。如果妳不去,去的人會帶壹件衣服來,表示妳向財神獻祭了。第壹個月的第三天,喜神以同樣的方式向財神獻祭。正月初五俗稱初五。很多禁忌,在這壹天民間傳說說破就破之後,就可以破了。按照老習俗,要吃五天“水餃”,在北方叫“水煮餅”。現在有的家庭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天吃壹次。但是,沒有不吃的人。從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都是如此,甚至待客也是如此。女性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互相祝賀。新婚的女人在這壹天回家。破五當天不宜做事,否則今年會出事。除了上述禁忌外,破五月天的習俗主要是送貧、迎財神、開市貿易。正月初八俗稱谷日,相傳初八是小米的生日。天氣好的話,水稻收成會好,如果是陰天,那壹年就不好過了。在這壹天,人們會吃全谷物制成的食物。正月十五是俗稱的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也叫元宵和元宵,也叫上元節,因為它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在北方的壹些地方,正月十五,幾個村子聚在壹起表演社火。社火有踩高蹺、鐘馗跳、花車等。在郡裏,郡中心會有壹場大火,人們會圍著它轉圈,祈求來年健康平安。然後各村會有秧歌比賽,最後評出冠軍。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關於春節的習俗發生了變化,但壹些基本的東西卻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