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現代化浪潮中,強調藝術和美育在培養新世紀新世代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美育是整個社會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是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壹。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通過審美和藝術提高人的文化素養,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思想,提高人的品格,使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美化自己。這種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壹般科學文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註重文化素質,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因此,人們更重視藝術。由於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的不同,有工筆、寫意、水墨畫和重彩等。)、西洋畫(現代中國俗稱各種西洋畫)等等。那麽中西繪畫差異的根源。這是什麽?毫無疑問,是文化差異。
壹、中西繪畫的區別與聯系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歷朝歷代,無數精畫如奇花異草,爭奇鬥艷,各畫派如涓涓清泉,匯成滔滔江河。這是壹個偉大的藝術傳統,也是壹個多姿多彩的藝術世界。其豐富令人目不暇接,其魅力令人耳目壹新,其深刻令人望而生畏。中國的繪畫起源於12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勞動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簡單的原始繪畫。
1,中西繪畫的區別
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差異,世界各國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段和藝術風格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壹般稱之為從埃及、波斯、印度、中國等古代東方文明發展而來的東方繪畫(以中國為代表)。從希臘和羅馬繪畫發展而來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繪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繪畫體系。它們在歷史上相互影響,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貢獻。中國的繪畫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魅力,這是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最大區別。
壹、中國畫重視留白的運用,有“虛實相生”的效果。
二、中國畫重視藝術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以形寫神”,講究意境和神韻;分散視角。而西洋畫則優於自然,采用焦點透視,改寫造型。
第三,中國書畫有很深的淵源,即“書畫同源”、“書畫同法”。
第四,中國畫與詩有相通之處,所以提倡“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就是“詩情畫意”。西洋畫不是。強調造型、再現、理性、時空、光色效果。
第五,中國畫經常使用印章,印章是點綴,也增添了韻味和美感。
第六,中國的畫描繪的是心靈的故鄉,西方的畫描繪的是生活的故鄉。最簡單的理解,中國畫就是“寫”,表現精神,抽象。西畫是“仿”,描寫,模仿事物,局部具象。畢加索(西班牙畫家,立體派創始人),梵高(荷蘭畫家,後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等人都對中國畫的意境贊嘆不已!不能說誰比誰高,藝術是全人類壹樣的東西,沒有等級之分,但是世界觀不同,文化差異在所難免。
2.中西繪畫的聯系。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西洋畫,作為壹種藝術形式,都有其* * *特點,主要表現為都是看得見、摸得著、有色彩的具體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畫家對客觀現實的感受。比小說和詩歌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它在材料上更加廣泛。因此,繪畫是整個藝術乃至整個藝術範疇中最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之壹。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1,中西繪畫的差異取決於中西人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的感性傳統和壹元世界觀與西方人的理性傳統和二元世界觀相反。中國的壹元論世界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統壹的,人是自然的壹部分。中國人講究天人合壹,道家的天道不變,就是這種思想的真實體現。中國人的天人合壹觀萌芽於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封建社會的先秦時期。莊子曾說,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天是基礎,人是整個自然的壹部分,造就了中國人壹元論的世界觀。與此相關,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感性思維方式,對自然的依戀使中國人視山川為民族之母。天人合壹的思想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精髓。西方理性主義和二元論世界觀起源於古希臘。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是古希臘藝術的靈感源泉,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背後是人與自然二分法的二元世界觀。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的內在差異。正是中西方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才使得中西方繪畫如此不同。中國畫的主題是表現山川,能使人融入自然,給人壹種精神上的愉悅感。但是,我們很少能從西方山水畫中看到人的存在。他們想表達的是壹種獨立的天性。
2.淺析中國盆地文化與西方島嶼文化的差異。
壹是崇尚“自然”、“自保”的中華民族心態。
由於中華民族在其文化定型中的流域經歷和長期農耕生活,熱愛自然和自我保護的心態得到了加強。在政治上,表現為“先禮後兵”、“後攻人”;體現中西繪畫的差異,軍旅主張“保存實力”、“避實擊虛”;表現在建築風格上:“內斂幽深”、“不張揚”、“曲徑幽僻”、“隱蔽”。毛澤東在戰爭年代總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戲戰術;六七十年代提出的“深挖”。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廣積糧不稱霸”、“韜光養晦”的政治策略,都是對上述思想的高度發揮。
二是強調西方“主動出擊”和“暴露張揚”的民族心態。
歐洲文化的定型區位於地中海北岸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愛琴海”島上。長期的島嶼生態經驗使得歐洲民族不得不先搶占制高點,只能“主動出擊”、“先發制人”、“四面受敵”。在孤島環境中,當#l-入侵者在海岸登陸時,島上的族群沒有逃生路線和天然庇護所。先到達制高點,主動出擊,才是唯壹有效的辦法。這些長期的生態環境經歷,還伴隨著文化有機體的“基因”,形成了西方民族在政治上的開放、進取、好鬥的心態;建築形式上的“暴露與張揚”,比如對“山頂城堡”的偏愛。是繪畫中直觀的、張揚的、赤裸裸的藝術。
1,“師法自然”
繼承前人的傳統,更加註重面向現實生活的創作道路。李可染(江蘇徐州人,中央美院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吸收了古代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強調面對自然山川寫生所獲得的感受,以及參與自然山川所獲得的獨特感悟。這是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2.“讓過去成為現在”
以齊白石、黃、潘天壽為代表。消化吸收古代傳統,大膽突破,形成自己的風格。齊白石把寫意花鳥畫發展成大寫意花鳥畫;黃的山水畫在筆墨的積累和用墨的變化上有自己的特點;潘天壽在傳達鄉土氣息、畫面結構、用筆力度上都形成了全新的面貌。
3.“中西結合”
徐悲鴻的畫融合了中西風格。既有西畫對形體的追求,也有中國畫對神韻的追求:林風眠將對輕盈嚴謹的形體塑造融入中國畫,註重繪畫的色調。如潘和徐悲鴻。潘是我國著名的女畫家、女雕塑家。江蘇鎮江人,生於揚州。潘是民國初年女性接受新式美術教育並成為畫家的壹個罕見的例子。潘女士是第壹位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畫院的東方人。
最後,我發現中西繪畫差異的根源是文化差異。實踐表明,21世紀的中國繪畫應該能夠融合“自然風格”而?中西合璧,是壹門高度統壹的綜合造型藝術。21世紀的畫家應該是多才多藝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只有這樣,中國的繪畫才能真正繁榮起來,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展現出無限的前景。因為繪畫的最高境界是壹種文化。
第壹,大學生步入社會應該具備的素質
適應性是指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在心理、生活、工作環境、人際交往等方面迅速認識、理解和熟悉外部環境,並使主客體相協調的能力。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和學校相比,生活環境,工作條件,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會在那些充滿幻想的畢業生中造成心理反差和強烈沖突。這時候心理承受能力是第壹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礙,使自己在心理意識上認同外部環境。
2.獨立生活的能力。參加工作後,往往要自己處理衣食住行等壹切事務,對獨立生活能力要求較高,是畢業生無法回避的能力培養。
3人際交往能力。上班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揮是適應環境的關鍵。不善於與人溝通,就很難與人溝通,也必然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帶來很多麻煩和痛苦。
心理素質是壹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課題。當代大學生,天之驕子,要註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
1.非常重視培養成就動機“動機+智商=成功”。現在很多大學生缺乏“巔峰體驗”,是因為他們沒有全力以赴去做壹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學家麥克萊蘭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論,其要點如下:
1)成就動機高的人是可以培養的。有了它,妳就有了三個最重要的東西: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成就動機高的人的數量和質量是壹個公司最寶貴的資源。
2.把成就動機變成現實追求——P . T戰術所謂的人才有兩種:普通型(P)和特殊型(T)。最理想的情況是兩者結合,即日常學習和工作符合規範,在壹兩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樹立自己的公信力。聲譽是將高成就動機轉化為真正成功的關鍵。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特長,並創造條件發揮出來,就能逐漸贏得自信,走向成功。
3.保護妳的小環境壹份關於大學生教育的調查報告指出,人際交往能力至少和專業成就壹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關心他人的意識。壹個自戀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成功。大學生要註重培養身邊良好的人際關系。
4.正確面對自我和挫折的現實。只有少數人真正站在頂端,所以成功感永遠是相對的。人生難免有很多挫折。面對挫折,我們必須:
關註自己,接納自己。如果妳不能接受自己,妳就不能真正發展自己。
力是最關鍵的。無論妳是作家、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戰略家還是政治家,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人的成功至關重要。審美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結合具體文藝作品的審美活動進行的審美教育,對培養大學生發現美、感知美、想象美能力十分有效。理工科學生如果局限於專業知識教育,即使專業課成績再高,也很難成為創新型人才。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利於豐富人們的感性世界,增強人們對藝術形式的理解,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然而,將美育等同於文學知識的研究,限制了視野,縮小了美育研究的範圍。美育不僅是培養人的藝術鑒賞力和創造力,而且是培養和發展人豐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心靈。
2。當代美育最緊迫、最現實的任務是使人擺脫單純的感官刺激,使人的感性欲望健康發展,最終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協調。理工科學生如果不接受美育,可能會完全被工具理性思維所束縛,變得專業化、技術化,成為只懂技術和知識,但情感和人格並不豐富的“技術人”,而不是既有完美人格又有豐富智慧的“文明人”。
大學生是社會中的壹個特殊群體。作為新技術、新理念的前沿群體,藝術素養與大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
第壹,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是新時期對大學生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非常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於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具有重要意義;ad _ dst = ad _ dst+1;立於不敗之地,對於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文件指出,藝術素質教育應當為各級各類高校所遵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從教育法規上確立藝術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地位,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把藝術教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教育發展規劃。壹個國家的發展不僅依賴於知識和技術的結合,更依賴於精神和素質的提高和升華。藝術教育的普及對提高人文素質有顯著作用,也有利於促進人們專業知識和藝術素養的協調發展,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對於作為國家建設主力軍的大學生來說,提高藝術修養對提高審美能力、樹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心理素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強大學生藝術素養有利於專業學習的提高。
大學生藝術素養與專業學習的關系。我覺得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對於理工科的學生,我認為在學好本專業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學習壹些人文藝術常識,擴大知識面,培養和鍛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科學研究表明,人腦有幾個功能分區,有的記憶信息,有的做出判斷,有的產生聯想,有的可以創造創新。前兩者用的多,後兩者用的少。對於科技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來說,後兩者更重要,後兩者對於發展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非常關鍵。
理工科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形象思維較弱,所以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學習和熏陶,有利於調整死板的科學演算、公式、符號,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知識。這樣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識,激發對本專業的興趣。
達芬奇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最佳人選,但他不是科學與藝術結合的第壹人,也不是最後壹人。李政道是科學家之壹。李政道教授是壹位物理學家,但他也非常喜歡歷史、詩歌、繪畫、音樂和其他文化藝術,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他積極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自1987以來,多次與藝術家合作創作藝術作品,他曾說科學與藝術密不可分,就像壹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相似性是基於人類的創造力。他們追求的目標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如詩歌、繪畫、雕塑、音樂等。,用創新的方法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的感受。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應越普遍,藝術越好.科學,如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對自然現象進行了新的準確的抽象。科學家的抽象論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創造越深入。雖然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但是對自然的抽象和概括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作是壹樣的。科學家所追求的普遍性是壹種具體的抽象和概括,適用於壹切自然現象,其真理根植於科學家之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所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根植於整個人類,沒有時空界限。偉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大學生。
至於人文藝術類的同學,我覺得要進壹步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因為這是我們未來職業生涯的基礎,所以要以更高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但目前高校藝術生中有壹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重技能輕藝術”。學生只註重對藝術技能的追求,如鋼琴水平考試、繪畫技法、電腦繪圖水平等,對藝術理論和美育相關理論關註甚少,學生讀書太少。眾所周知,長此以往,學生會缺乏創造力,成為機械操作工,俗稱畫家、制圖員,而不是藝術家、設計師。因此,藝術生不僅要追求技術和技法的熟練,還要加強藝術理論的學習,提高藝術素養。另壹方面,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從各方面學習,拓寬視野,以促進更好地為藝術創作服務。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國提出的申辦奧運會的口號是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辦成壹屆綠色奧運、人文奧運和科技奧運。在教育活動中,科學與人文並重已經成為壹種教育理念。
第三,加強大學生的藝術修養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和成功。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大學生活是人走向社會的最後階段,是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轉變的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僅要把自己塑造成壹個合格的“人”,更要成為壹個合格的“人才”,這樣當我們畢業走向社會的時候,才能“對壹切都有信心和渴望”。所謂“做人”,就是要有積極的心態,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做人的道理;成為“人才”,就是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
大學生應該有開闊的視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然後,通過藝術素養相關課程的學習,讓大學生通過接觸美學改變欣賞方式,運用典型藝術形象提高辨別真善美假惡醜的能力,激發他們追求真善美,把思想覺悟和高尚情操置於美育之中,讓美引向善。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好之者不如知之者也。”孔子認為,僅僅知道如何去做是不夠的,還要去實踐和努力,而“樂”是更高的境界,不僅是去做,而是快樂地去做。藝術素養要通過營造壹個學生有興趣學習的環境,幫助大學生相互認識。興趣是壹種心理狀態,是吸引和保持註意力的重要內在因素。我會壹直主動接受和學習我感興趣的東西。從對藝術教育的興趣入手,可以使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因素,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藝術上的成功心理,如閱讀文藝作品、觀看優秀藝術電影的制作、寫生、寫觀察日記、參觀遊覽等,可以培養大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導他們辨別事物的異同,提高他們對新事物的熱情和敏感度,從而提高他們駕馭客觀事物變化的能力。在學習中培養興趣,提升價值,有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藝術形式本身就有很強的感染力。通過藝術教育,人們可以克制德性,調節氣質,塑造完美人格,有益身心健康。這就是詩、理、樂快樂的含義(《論語·泰伯》)。
比如藝術理論課程,主要以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為主。這些課程通過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動覺藝術等不同的藝術語言,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全面、深刻地闡釋了中西藝術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中外音樂藝術欣賞》、《中外舞蹈藝術欣賞》、《中外藝術作品欣賞》、《交響音樂欣賞》、《中國民樂欣賞》、《西方藝術精選講座》等優秀課程,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因為壹件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還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美學思想和哲學思想。在這些課程中,大學生充分了解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精髓、藝術風格、審美特征和人文精神。例如,當我們欣賞俄羅斯芭蕾舞劇《脖子上的安娜》時,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俄羅斯芭蕾舞劇的獨特魅力,還可以深刻理解作品本身的思想意義,從而增強大學生通過宏觀與微觀、系統性與獨特性的結合,探索特定類型問題中更深層次關系的能力。同時,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塑造了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起到了完善大學生人格培養的作用。再比如,通過開設藝術實踐課,讓大學生真正體驗藝術帶來的真善美,感受藝術的無窮魅力,緩解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的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比如在大學生的歌唱技能課程中,歌唱技能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也充分緩解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根據心理學研究,音樂可以影響人的身體和大腦,也可以使人感到興奮、平靜和平衡。不同的演唱會可以讓人有不同的感性體驗,可以消除腦力勞動帶來的疲勞和緊張。不同形式的藝術實踐課程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通過“塑造大學生形體氣質”課程,大學生可以在完成各種藝術動作的過程中,體驗藝術帶來的滿足感,學會自如地控制身體的各個部位。這不僅僅是壹種表面的訓練和模仿,更是壹種理智和感情的平衡和協調。是整個身心進入節奏和形式的審美運動,激發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投身於節奏運動。通過這壹實踐,學生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樹立音樂、舞蹈等藝術的自信心,還可以有效地發展身體協調能力。
此外,藝術實踐課不僅能起到娛樂和教育的作用,還能消除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比如舞蹈課,老師示範壹個動作,大家都模仿,逐漸形成壹種溫暖的氛圍,從而通過群體的力量來緩解緊張、自閉和孤獨。這也是藝術教育區別於其他教育的地方,寓教於樂,讓人充分舒展自由的心靈。?藝術修養是在審美活動中陶冶和引導大學生的情感,在興趣中培養秩序,使他們遵守道德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對大學生的成人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強大學生的藝術修養,有利於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
“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其實高品質的生活,處處充滿藝術元素。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朝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品牌可以用錢打造,但品味要靠終身修煉”。在談到設計與美的關系時,他非常贊同高爾基的那句話,“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因為我們認為美好的東西背後壹定有個人的感受。我們處在壹個設計的時代,日常生活中已經看不到設計的痕跡,但美的源泉還在我們的心中。
現在很多大學生對時尚、名牌的追求是盲目的、盲目的,缺乏與大學生身份相符的審美觀念,認為貴的、奢侈的東西就是好的。眾所周知,品牌的簡單堆砌不等於品味。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美主體的藝術修養、審美水平和審美情趣,而不是別的。
因此,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於大學生提高對生活品味的理解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加強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對於他們的成長和成功有著積極而非凡的意義。作為教育部門,應該通過哪些方式方法加大對大學生的引導力度?高校美術教育應積極吸收現代教育理論的新成果,融入現代教育模式探索的精華,體現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突破和創新傳統教育模式,逐步將美術學習課程轉化為探究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這是壹個常見且常新的問題。現有的方法和途徑是通過開設人文課程和講座來普及藝術教育。?
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即第二課堂,在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藝術形式。同時,學校要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氛圍和環境藝術氛圍來陶冶和感染我們青睞的孩子,“潤物細無聲”,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開設藝術教育的課程,從理念上滲透藝術教育的內容,相信會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幫助。
打印出來自己總結。記得給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