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明代航海詞語

明代航海詞語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就

鄭和下西洋是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壹支強大的戰略力量。顯然,明政府從當時的國家利益(包括皇帝意誌)和國家需要出發,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概括起來,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開展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不安,主要表現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相互猜忌和競爭。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兩個國家爪哇和暹羅對外擴張,壓迫壹些周邊國家,威脅馬拉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桑布奇,甚至殺害明朝的使節,攔截向中國進貢的使團。另壹個是東南亞南亞海盜猖獗猖獗,海上交通線沒有保障。這些不穩定因素,壹方面直接影響了南疆的安全,另壹方面也極大地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成祖采取了“守中國於家,平等對待外國人,* * *的“安享太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將中國的穩定和發展與周邊地區聯系起來,試圖建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升明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為了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地區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穩定和海上安全,提升了明朝的聲譽。所以可以看出,鄭和船隊的軍事實力很強,但是是用於和平目的,而不是用於侵略擴張。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後盾,和平是很難實現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航海家中國,沈穩溫順,不記舊賬,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生存,雖有恩人;他們武裝到了牙齒,但他們從不征服外國人或建造堡壘。

2、威懾敵人,牽制蒙古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對明朝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域的海賊、北部的蒙古元朝殘余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日本海賊最早出現在元末,日本發生了內戰。壹些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搶劫中國沿海,這在明初朱元璋統治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家還不穩定,所以他們集中精力搞和平,在國防上采取消極防禦的策略,在沿海各省設立禁衛。

朱迪時期,海陸對明朝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改變被動防禦策略,主動離機,在陸路方向遷都,親自攻克漠北;鄭和的水師設置在海上方向,以威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從海上實施戰略包圍,從戰略上牽制西北方向,從而緩解明朝北方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但也有壹定的經濟目的。國家采取這麽大的戰略行動,是多方面考慮的。鄭和船隊下西洋期間,開展了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壹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形式,具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通過這種形式,贏得了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國地位的認可,這就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來華朝貢,得到明朝庇護,重賞。據統計,永樂執政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各國使節來華* * * 318次,平均每年15次,史無前例。文萊、馬拉加、蘇祿、古馬拉7位國王親自率團,最多18個國家同時向中國進貢,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死於中國。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雙方官方的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的船隊不僅載有賞賜的禮物,還有來自中國的貨物,如銅幣、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在明代可以用銅錢買賣,多以物易物。影響最大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古裏,中國的艦隊到達了。當地代理負責交易,貨物被帶到交易地點。雙方在官員的主持下面對面談判價格。壹旦達成協議,他們就決不會食言。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被稱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特別是以後,貿易規模擴大,遵循了平等、自願、等價交換的原則,具備了國際貿易的壹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在壹定程度上是由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活動推動的。它是由商人或民眾自發發起的。鄭和下西洋消滅了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道,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壹些學者考證,鄭和的任務並沒有禁止官兵帶壹些中國貨沿途交換。東南亞人非常喜歡中國的絲綢、瓷器和工具。鄭和船隊壹到,就爭相在碼頭劃船或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在當地市場擺攤。當時中國主要出口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制品和銅幣,中國用它們換取珠寶、香料、藥材和珍稀動物。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辣椒100斤,本地價值1兩,回國銷售。

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活動包括政治貿易和經濟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開展了海外貿易,而且傳播了中國先進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的壹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落後,渴望中華文明。朱迪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著“教化海外、引導禮儀、改變習慣”的使命。鄭和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海外。譜寫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中國禮儀與儒學、歷法與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制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療技術、航海與造船技術等。

關於鄭和的故事在海外還有很多流傳。馬來西亞有武吉中國和李航寶井,印尼有三寶壟和三寶壟寺,留下了鄭和的遺跡,表達了當地人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先驅的敬意。

4.發展海洋產業,鋪設亞非航線。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地球表面積的70.8%,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興衰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在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將中國古代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具有重要意義。

壹是開通了亞非洲際航線,為西方人在亞非航行鋪平了道路。當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到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告訴我們,幾十年前中國人已經來過幾次了。在阿拉伯航海家的幫助下,他們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成功抵達印度。

第二,我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做了壹些海洋學調查,收集和掌握了很多海洋學資料。鄭和的航海圖是通過大量的海洋調查繪制的。這次海洋調查比英國挑戰者號1872-1876年的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調查記錄。

第三,對航行區域進行了戰略性布局。鄭和根據自己的使命和海洋知識,在廣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曼拉加、酒鋼、古力和胡路莫斯作為海洋開發的重點地區,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的範圍。

鄭和下西洋對海洋事業做出了許多貢獻。鄭和的成就輝煌,屬於中國,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投身海洋28年。他最後壹次下西洋的時候,已經60歲了。他毅然率領船隊走出去,進行中外文化交流和航海。這壹次,他再也沒有回來,在印度古裏去世,享年62歲,永遠埋葬在他開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國英雄中,鄭和不僅以領先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更是優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註。我想,人們關註和研究他最重要的方面,大概就是鄭和所代表的壹種文化精神:壹種中國人不畏艱難險阻征服自然的價值取向,壹種向世界敞開大門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愛崗敬業報國的精神是永恒的,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質。是壹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發揚,促進人類文明。(石萍摘自交通部官網《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編輯此段]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11年7月(明朝永樂三年),明太祖成祖命令鄭和率領壹支由240多艘海船和27400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出航,訪問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和東非的友誼。每次從蘇州劉家崗出發,直到1433(明宣德8年),壹次航行7次。最後壹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裏,病死於船上。

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七月11)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 10二月)回國。第壹次下西洋的數據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1407,10,13)九月十三日,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送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1409)夏天回國。第二次下西洋的數據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1409,10)九月,我們從太倉劉家港起航。姚、費信、馬歡等人隨我們去了,到達了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參觀了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七月六日)。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壹年十壹月(14165438+2003年十月)出發,由翻譯馬歡陪同,於永樂十三年(1465438+2005年八月)七月初八在東非馬林迪首次出航。同年6月165438+10月,馬林特大使來華獻上“麒麟”(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的數據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65438+2007年六月),蒲守庚後裔蒲日和陪同,經泉州,到達占城、爪哇島,最遠到達東非的木古都舒、布拉瓦、馬林等國,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65438+2009年八月八日)。

鄭和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三月三日)出發前往邦哥刺(孟加拉),史書記載“鎮東中段,官船遇大風,傾覆溺死,船上大叫,叩神求救,話未說完...風平浪靜”,又回到中路,永樂二十年八月。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駕崩,仁宗朱高熾登基。由於經濟空虛,他下令停止向西航行。

鄭和七下西洋。

寶船於宣德五年(1431)十二月初六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起航。回來後,鄭和於宣德八年(1433)因積勞成疾,死於印度西海岸的古裏。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回玄德。第七次下西洋的數據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艦隊建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壹支龐大的船隊,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編制。在當時,它是世界上強大的海上機動編隊。許多外國學者稱鄭和的艦隊為特遣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總司令。國際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綜合分析這壹時期的世界歷史後,得出的結論是:“明朝的海軍可能比歷史上任何壹個亞洲國家,甚至比同時期的任何壹個歐洲國家都強,以至於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無法和明朝的海軍壹起抗衡。”鄭和下西洋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所承擔的任務,以軍事組織形式形成的規模龐大、組織嚴密的船隊。

鄭和下西洋與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鄭和作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到處拜訪當地的國王或酋長,並與他們交換禮物,以顯示他們在貿易和友誼方面的誠意。鄭和還與各國商人交換貨物,平等交易,買回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當地特產。

鄭和的航海裝備——寶船

據《明史》和《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寶船共有63艘,其中最大的壹艘長44英尺,寬18英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長151.18米,寬61.6米。這艘船有四層。船上九根桅桿可掛12帆,錨重幾千公斤。起航需要200人,壹艘船可以裝上千人。

“明史?”《軍事誌》也記載:“寶船高如樓,底尖闊,可容千人。"

鄭和船隊有五型船。第壹種叫“寶船”。最大的寶藏長44英尺,寬18英尺,載重800噸。這種船可以容納數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其姿態雄偉,無與倫比。它的鐵舵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搬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三十七英尺長,十五英尺寬。第三種叫“糧船”。它有二十八英尺長,十二英尺寬。第四種叫做“坐船”,長24英尺,寬9英尺。第五種叫“戰艦”,長十八尺,寬六尺。可見,鄭和船隊的船只,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生活。分工細化,類型更多。可以說,鄭和船隊是壹個以寶船為主體,以船為輔助的大型船隊。肯定派認為《明史》基本正確,因為南京靜海寺鄭和石碑記載的“二千材海船”並非“寶船”,而是更小的“戰船”。

南京鄭和造船廠考古發掘出壹只長約15米的舵,與《明史》中描述的寶船大小壹致。南京鄭和造船廠的碼頭寬20英尺。Ibn?在IBN·白圖泰(1304-1377)的遊記中,就已經記載了中國有壹面巨大的12帆,可以承載數千人。白土臺的記載,可以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懷疑者認為木材的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長時間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遺骨的記載,鄭和的第壹艘寶船是“兩千料”。根據他們的推斷,它大約有十五到二十英尺長,六到八英尺寬。運載能力約為5000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復制出真正能航行的44英尺長的“寶船”。目前被仿制的寶船大多采取懷疑的觀點。即使在質疑聲中,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領先的巨輪。

鄭和下西洋與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水文針(24/48方位羅盤導航)結合越洋拔星(天文導航)是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晚上通過觀察星星和水羅盤來保持航向。由於合理地解決了淡水儲存、船舶穩性、抗沈性等問題,鄭和船隊得以在“洪濤遇天,浪如高山”的險惡條件下“保持雲帆之高,星辰日夜馳騁”,少有事故發生。白天懸掛各種顏色的旗幟,按照約定的方式揮舞,形成相應的旗語。晚上,燈籠被用來反映航行情況。如遇能見度不良的霧、雨,也用鑼、喇叭、喇叭進行通訊。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天文導航技術。中國很早以前就可以通過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來確定船的位置和航行位置。鄭和船隊將天文導航定位與航海羅盤的應用相結合,提高了確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精度,被稱為“拉星術”。通過使用“拉星板”的方法來觀察和定位並確定天空的高度,來判斷船的位置、方向和航向。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鄭和下西洋地理導航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基礎,利用航海羅經、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根據航海圖和針路簿的記錄,確定船舶的航行路線。在航行過程中確定航行路線稱為針路和羅盤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之所以代代相傳,得益於明末作家毛在《吳備之》壹書中的收錄。原圖入書時,改為書式,從右至左20頁,40張* * *,最後附兩張“漂洋過海引星”圖。最遠的東非海岸有65,438+06。城市、島嶼、航標、海灘、暗礁、山脈和航線都有標記。南沙群島(萬盛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始興石塘)都有明確標示。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以鄭和等人的名字命名南海島礁。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地圖集。與同時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的航海圖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其數學精度較低,但實用性優於波特蘭圖。英國的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壹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準確性,米爾斯和布拉格登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們兩人都熟悉馬來半島的整個海岸線,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準確性給予了高度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的光輝,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到過30多個國家,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瓦克斯、古裏、暹羅、阿丹、田放、佐法爾、休謨、穆古都舒,遠至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可能還有澳洲。這些記錄都代表了中國航海探險的巔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了80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行距離、持續時間以及相關領域都領先於西方。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上,有很多海以外的解讀。“在鄭和時代,中國真正承擔起了文明國家的責任:強而不霸,向友好國家播撒善意,宣傳獎勵,慷慨大度。鄭和檔案被毀之謎:據《周子特殊地區誌》記載,鄭和下西洋檔案原保存於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帝下令兵部查三寶的舊檔案,但兵部尚書仲翔派來的官員三天找不到,車夫劉大俠已經提前藏好了。仲翔問官員,圖書館裏的文件怎麽會丟失呢?當時在場的劉大俠說:“三保西海,花費幾十萬,軍民死亡數千。得到寶物有什麽好處?“雖然舊檔案還在,但應該銷毀。怎麽還問?”。鄭和下西洋應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聖旨、鄭和船隊編制、清單、航海日誌、賬目等。大量鄭和檔案是否被劉大俠銷毀,至今仍是個謎。大量鄭和檔案的消失,給鄭和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限制。鄭和發現美洲論: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艇司令加文?門澤斯提出,遠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鄭和船隊曾環球航行,發現了美洲和大洋洲。2006年6月65438+10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步展出了壹幅繪制於1763,標註為永樂16 (1418)的中國航海圖。中國的導航地圖有詳細的導航區域和美洲、歐洲、非洲的輪廓。此外,該圖還配有對美國土著人(黑紅皮膚,頭和腰部有羽毛)和澳大利亞土著人(皮膚黝黑,全身赤裸,腰部有骨制品)的描繪。唯壹的缺點是航海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錄。據該地圖的收藏者中國律師劉剛介紹,他於2001年以500美元的價格從壹位上海商人手中購得該地圖,並因閱讀了上述《1421:中國發現世界》壹書而了解到該航海圖的歷史重要性和意義。鄭和下西洋前後28年,出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每到壹處,都向各國國王贈送禮物,以示友好。船隊帶來了絲綢、瓷器、銅鐵、金銀等手工藝品,換取當地特產。隨行官員隨時記錄他們所看到的情況。在返航途中,各國使節隨船而來,向明朝皇帝贈送珍寶和特產,並與中國商人進行交換。友好交流擴大了貿易,增進了了解。鄭和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南陽和其他地方的人們壹直在紀念這位和平與友誼的使者。在壹些城市,紀念鄭和的寺廟和景點仍然存在。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豐功偉績。歐洲航海家哥倫布和瓦格達·伽馬的航海時間都比鄭和晚得多。他們幾次出航,約100人,三四艘船,最大噸位只有120噸。鄭和在航程、規模和組織上都超過了這些歐洲航海家。

鄭和七下西洋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代《鄭和傳》記載,鄭和被派往* * * *的城市和國家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九崗、暹羅、古裏、馬拉加、博尼、蘇門答臘、阿魯、克直、大葛蘭、小葛蘭、西佐裏、蘇祿、格利、阿丹。

永樂年間,鄭和這艘船非常非常大,數萬人七次出航,最遠到達非洲。

  • 上一篇:傳承中秋文化的詩
  • 下一篇:24節氣傳統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