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4節氣傳統日

24節氣傳統日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怎麽確定的?

地球每365天在5: 48: 46繞太陽旋轉壹周,每24小時自轉壹周。由於地球自轉的軌道平面與赤道平面並不相同,而是保持壹定的傾角,所以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壹年四季都不壹樣。在北半球,太陽直射北緯23.5度時,天文學上稱為夏季至日;當太陽直射南緯23.5度時,稱為冬季至日;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意味著它已經到了夏季和冬季的中間。壹年有兩次太陽直射赤道的時候,是春分和秋分,在春秋的中間。白天和夜晚壹樣長。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季至日。其中,立春、長夏、立秋和立冬被稱為“李思”,意味著四季的開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有五個: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有七個:雨、谷雨、白露、寒露、初霜、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有四個: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立春

自秦朝以來,立春壹直是中國春天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學上劃分的,但在自然界和人們的心目中,春天是溫暖的,花兒是芬芳的。春天是生長,是耕耘,是播種。在氣候學上,春季是指平均氣溫在10℃至22℃的時期。說到立春,人們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變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量往往處於壹年的轉折點,往往會上升或增加。早春作物生長加快,油菜抽薹和小麥拔節耗水量增加。要及時灌水追肥,促進生長。農業諺語提醒人們:“當春天開始下雨時,早起晚睡。”大春也開始為耕種做準備。雖然“春”已立,但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出現霜凍,再過幾年,就會出現“雪來不及春,故飛穿樹”的景象。在安排農業生產時,應該考慮到這些氣候特征。春天人們經常尋找的信息在哪裏?柳條上伸出的嫩芽“比黃金還軟,比絲綢還軟”;土壤中那顆渴望的小草,等待著“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為了贏得新的豐收,在田間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節氣的意思是,開始下雨,雨量逐漸增大。在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黃河流域,下雨前天氣寒冷,卻下著雪,下著令人不快的雨。雨後氣溫壹般能回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然而,在四川盆地溫暖的氣候中,即使在隆冬時節,降雨也並不少見。在此期間,我省流域平均氣候溫度大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待放,櫻桃競相開放,確實是氣候性的春天。除了幾年,霜期也告壹段落。嫁接果樹種樹正當其時。幹旱的冬季過後,流域壹年四季春旱多,尤其是盆地西部。農業上要註意保墑和適時灌溉,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期和油菜抽薹開花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區仍處於旱季,氣溫低,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此外,寒潮的入侵會造成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這些都要特別註意預防。時光飛逝,季節提醒著人們。“壹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的管理和大春的籌備工作要抓緊進行,爭取今年比往年好。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蘇醒,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動,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此時氣溫迅速回升,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逐漸出現春雷。在我省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在常年的雨聲和驚濤駭浪中也能聽到春雷的第壹聲;盆地西北部除個別年份外,壹般要到清明才打雷,是我省雷雨開始最晚的地區。到震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忙季。真的:季節不等人,每壹刻值千金。我省流域驚蟄節氣平均氣溫壹般為12℃至14℃,比雨水節氣高3℃以上,是年升溫最快的節氣。日照時間也明顯增加。但由於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較大。在盆地東南部的長江流域,大部分年份警戒期溫度穩定在65438±0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的播種。其他地區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低於12℃,不允許盲目早播。雖然氣溫上升很快,但降雨增幅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的總降雨量只有10 mm左右,而且經過常年的冬旱,春旱往往開始顯現。此時,小麥孕穗期和油菜開花期處於需水量高的時期,對需水量比較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也要考慮這種氣候特點,栽後勤澆水,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的季節,春光明媚,萬物復蘇。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物候知識的積累,將有助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壹。在中國古代,立春、長夏、立秋和立冬被用來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在每個季節的中間。春分這壹天,太陽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古代的春分、秋分又稱為“晝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有句農業諺語“春分麥起,時時刻刻值千金”。我省各地氣溫持續上升,但壹般沒有降雨到春分那麽快。3月下旬,盆地北部平均氣溫多為13℃至15℃,盆地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被積雪融化,旬平均氣溫在5℃至10℃左右。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寧河等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18℃至20℃。除邊緣山區外,七八年來流域日平均氣溫穩步上升到65438±02℃以上,有利於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也非常適合造林。但春分前後常有較強冷空氣侵入盆地,氣溫下降明顯,最低可低至5℃。有時壹股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日的低溫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不利。根據這壹特點,要充分利用天氣預報,抓住冷尾暖頭,及時播種。

清明節

清明是代表物候的節氣,意思是天氣晴朗,草木茂盛。清明節有登高、寒食、掃墓等民俗。俗話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天氣晴朗時,盆地氣候溫暖,春意濃濃。但清明節前後,冷空氣仍不時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早稻死秧。因此,水稻播種移栽時要避免暖尾冷頭。在川西高原,牲畜在嚴冬和飼草料不足的影響下身體虛弱,需要防範春季後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就四川而言,情況並非如此。尤其是盆地西部,往往處於春旱期,4月上旬降雨量壹般只有10至20毫米,不及江南的壹半。盆地東部雖然春雨多,但4月初的降雨量壹般只有20到40毫米,自然降水不足以農業生產,必須年前蓄水補充。此外,4月是涼山州壹年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加強對冰雹災害的防禦。

谷雨

俗話說“雨生百谷”。有了充足及時的降雨,谷類作物可以茁壯成長。谷雨節氣有這麽個意思。谷雨時節,四川盆地,“幼花落,杜鵑夜啼,牡丹開,櫻桃熟。自然風景告訴人們現在是晚春。這時,盆內溫度迅速上升。壹般4月下旬平均氣溫已達到20℃至22℃,比4月中旬高2℃以上,盆地北部和西部除外。在盆地的東部,經常會出現壹兩天30多度的高溫,讓人感覺很熱。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用於入夏。盆地春季高溫的氣候特征有利於大春抓早作措施。虎杖適宜的種植溫度為65438±08℃至22℃,此時可以滿足。流域老旱區的經驗證明,谷雨後及早種植薇菜,可在夏旱前封藤葉,增強抗旱能力,獲得高產穩產。此時,我省盆地東部雨水充沛。全年4月下旬降雨量約30至50毫米。第壹場暴雨壹般出現在這個時期,有利於水稻種植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但流域其余大部分地區降雨量不足30毫米,需采取灌溉措施緩解幹旱影響。川西高原山區目前仍處於旱季,降水量壹般只有5至20毫米,流域內谷雨前後的降雨往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因為“晚雨”在4、5月份出現的頻率最高。”蜀中常下夜雨,河檻清”,十分適合農作物生長和收獲。

夏初

顧名思義,長夏是指夏天的開始。但是各地氣溫不同,入夏時間其實也不壹致。按照夏季五日平均氣溫高於22℃的氣候學標準,長夏前後,川南盆地剛剛入夏;其余盆地氣溫20℃左右,仍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冉冉綠蔭遍天下”的晚春時節;而川西南的低海拔山谷早在4月中旬就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熱,長夏的氣溫已經達到了24℃以上,可謂炎炎夏日。易維有長夏的“用電看”理論。但就四川而言,即使是第壹次雷雨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雨也是4月上中旬開始,不必等到長夏。長夏過後,正是流域中稻大面積種植的需水量關鍵期。暴雨到來的早與晚、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這個時候,如果不下大雨,那些沒有水灌溉的農田是無法耙梨和播種的。根據氣候資料統計,流域東部多年平均暴雨始於4月中下旬,西部始於5月中下旬。盆地東南部5月降雨量為100-200毫米,西北部為75-100米。盆地西部和中部暴雨開始晚,雨量少,經常出現夏旱。在此期間,就像盆地在早春收獲作物和在大春種植作物壹樣,應特別註意多變天氣的影響。晴天要及時收割,雨天要播種,即使是雨天,小春收成也要防發芽、防黴,保苗抗旱,要防20℃以下低溫對早稻的危害。

小滿

24個節氣中,大部分都可以通過名字來定義,但小滿有些莫名其妙。本來小滿的意思是小麥等夏季作物奶水充盈,種子飽滿。四川盆地的農業諺語賦予了小滿新的含義:“小滿不滿意,他想壹想”;"小滿腹不滿,不管芒果了."用“滿”這個詞來形容雨水的多與少,並指出,如果滿的時候田裏沒有足夠的水,田埂就有可能裂開,種下的時候連水稻都種不了。因為“長夏小滿插秧”,“秧苗沖小滿谷秋”,小滿是適合水稻種植的季節。流域夏旱嚴重與否,與水稻種植面積有直接關系。種植早晚與水稻的產量息息相關。盆地的中西部地區,冬春季節經常幹旱,暴雨來得晚。在某些年份,暴雨直到六月才降臨,甚至遲至七月。再加上小全節氣常年降雨量不多,平均只有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無法滿足種植苗木的用水需求,使得缺水的盆地中部夏季幹旱更加嚴重。俗話說“蓄水如儲糧”,“保水如儲糧”。為了抵禦幹旱,除了改進栽培措施,加快造林速度外,尤其需要註意第壹年的蓄水保墑工作。但也要註意可能出現的持續陰雨天氣,影響春播作物的收獲和晾曬。在川西高原山區,此時,許多農作物已經進入雨季,莊稼長勢旺盛,欣欣向榮。

芒種

芒籽是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象征,是反映農業物候的節氣。到了天幕的時候,四川盆地的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和紅薯的移栽也接近尾聲。大部分地區中稻已進入返青階段,秧苗翠綠,生機勃勃。“東風染三千頃,斷蒼鷺來來去去不停”的詩句,生動地描繪了此時田野的美景。天幕時節,盆中未移栽的中稻要快栽;如果再次推遲,水稻的營養生長期會因氣溫升高而縮短,生長期易受幹旱和病蟲害影響,產量必然較低。薇菜最遲應在夏季至日前移栽;如果播種過晚,不僅旱情影響加重,到了秋來氣溫也會下降,不利於馬鈴薯片的膨大,產量也會明顯降低。這就是農業諺語“忙著種”的道理。

夏日至日

夏季的至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是北半球壹年中白晝最長的壹天。四川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約需要十四個小時。盡管夏季的至日白天最長,太陽高度最高,但它並不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因為此時近地表層的熱量還在積累,並沒有達到最大。夏季至日過後,由於農作物長勢旺盛,雜草、病蟲害快速生長蔓延,高原牧區草、肥、畜繁盛的黃金季節,我省流域農業生產進入田間管理期。此時,盆地西部降雨量明顯增加,逐漸改變了入春以來盆地降雨由東部多向東部少的分布態勢。如果出現夏旱,壹般預計此時解除。近30年來,6月下旬盆地西部大規模洪水次數雖少,但程度嚴重。因此,要特別註意做好防洪準備。夏季至日節氣是盆地東部年降雨量最大的節氣,未來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造成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贏得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抓取和儲存預先休眠的雨水是壹項重要措施。夏季至日過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強烈,午後到傍晚往往容易形成雷暴。這種熱雷雨忽來忽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之為“夏雨分田”。在四川,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利用這種天氣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東升西下,路有晴而晴”。

小暑

樹木成蔭,夏日炎炎。四川盆地小夏平均氣溫26℃左右,已經是盛夏,相當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全年7月中旬,在盆地東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區,可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期,對雜交水稻抽穗開花不利。除了提前在布局中充分考慮這壹因素外,對於已經種下的也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時仍能看到霜雪,相當於盆地初春的景象。小夏前後,盆地西部進入暴雨最多的季節,7、8月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壹般為3天左右。在地勢起伏較大的地方,經常會發生山洪,甚至引發泥石流。但在盆地東部,由於經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熱,在經歷了微暑之後,開始進入伏旱期。我省這壹盆地東幹西澇的氣候特點,與農業的豐缺有很大關系。我們必須盡早采取抗旱防洪措施,把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酷暑前後,我省各地進入雷雨最多的季節。雷雨是壹種災害性天氣現象,常伴有大風、暴雨,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必須預防。

大暑

夏天熱意味著熱。說明是壹年中最熱的節氣。壹般來說,大夏節氣是盆地壹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是盆地西部降雨量最豐富、雷暴最常見、30℃以上高溫日數最集中的時期,是盆地東部35℃以上高溫最頻繁的時期。大夏前後的高溫是正常氣候的標誌,因為在大春,較高的溫度有利於作物的開花和灌漿。但溫度過高,會抑制作物生長,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被淹沒後,光、熱、水處於壹年的高峰期,相互促進,形成大春農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要註意防洪排澇。在盆地東部,高溫長日照往往伴有少雨,這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大春夏旱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抵禦夏旱,既要重視前期蓄水,又要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以“早”為基礎,完善作物栽培措施,做到趨利避害。悶熱的夏天,正是茉莉花和荷花盛開的季節。茉莉花越香越香,給人壹種幹凈清香的享受。高貴的蓮花,不畏驕陽驟雨,晨開暮聚。詩人贊之為“陽光下映荷花別樣色”,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立秋

“立秋之日天氣涼爽”顯然將立秋與涼爽的天氣聯系在壹起。可見,立秋是涼爽的秋天的開始。由於緯度和海拔不同,實際上不可能在立秋的時候同時進入秋季。按照五天平均氣溫在10℃到22℃之間的氣候學標準,在中國,除了那些北緯高海拔的地方,立秋還是在炎熱的夏季,甚至在東北大部分地區,也看不到涼風習習、黃葉飄飄的秋景。對於地處中亞熱帶的四川盆地來說,壹年四季的8月份,酷暑依然較重。氣候資料統計顯示,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入秋。在壹年四季都是冬天或者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的高原山區,是不可能說秋天什麽時候開始的。立秋後,我們盆地的晚稻拔節孕穗期,棉鈴開裂吐絮,絲毫不能放松田間管理;中稻、夏玉米進入灌漿成熟階段,要防範冰雹、大風、暴雨的危害。流域東部和西部要繼續分別做好抗旱防汛工作。立秋後的盆地,雖然季節還是盛夏,但“立秋十日滿黃”,壹個金色的“秋天”就要來了。

熱度結束

夏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楚”是藏而終的意思,“初夏”是炎熱的夏日過去了。我省盆地平均氣溫比初秋普遍低65438±0.5℃左右。部分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於23℃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由於盆地夏季熱量仍基本受夏季風控制,盆地西部最高氣溫往往高於30℃,盆地東部最高氣溫高於35℃。尤其是在長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在夏旱持續的年份,更是感受到了“秋老虎”。川西高原已進入夏秋季節,海拔3500米以上,呈現出初冬、草枯萎、霜雪日益增多的景象。夏季是我省流域降雨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部少轉變的前期。這個時候,盆地中部的降雨量往往是壹年中第二高的,比酷暑或白露的時候還多。因此,為了保證冬春兩季農田用水,必須認真做好這壹時期的蓄水工作。夏季至秋分高原將出現持續陰雨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此時,我省盆地也是收獲中稻的繁忙季節。壹般夏季節氣期間,盆地日照仍然充足,除盆地西部外,陰雨天不多,有利於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但再過幾年,就像杜甫詩裏說的“三伏天過去了,太陽變成了雨”,秋雨會提前到來。因此,要特別註意天氣預報,做好充分準備,抓住每壹個晴好天氣,抓住時機,做好搶豐收、曬太陽的工作。

白露

露水是地面或近地物體上的水汽因溫度降低而凝結成的水滴。所以千禧年其實預示著天氣轉冷了。在我省流域二十四節氣氣候中,白露具有氣溫下降快、毛毛雨開始、日照突然減少的明顯特征,深刻地反映了由夏到秋的季節變化。流域常年白露期平均氣溫比夏季低3℃左右,大部分地區(5天)平均氣溫已連續降至22℃以下。按照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間序列開始進入秋季。流域秋雨多出現在白露至初霜前,岷江、青衣江中下遊最多,流域中部相對較少。農諺“白露太多,天天走來走去”,不能以白露當天是否下雨來預測天氣,但白露節前後往往會有壹段持續的陰雨天氣。而且此後流域降雨呈現強度低、雨天頻繁、持續降雨的特點。相應地,白露期流域日照約為夏季的壹半,且減少趨勢壹直持續到冬季。千年季的上述氣候特征不利於晚稻抽穗開花,也影響中稻的收割和曬青,所以農業諺語中有“千年晴,稻白如銀”的說法。只有充分認識千年氣候特征,采取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才能減輕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另壹方面,也要抓住雨水蓄水,特別是盆地東部的白露是繼小滿、夏季至日之後又壹個雨量較多的節氣,不要錯過好機會。

秋分

秋分是代表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當天,太陽位於經度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此時,四川盆地的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壹場秋雨壹場寒”。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導致反復降雨,氣溫壹再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已降至0℃以下,已經可以看到漫天飛舞、大地銀裝素裹的壯麗雪景。秋分後,我省降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和大暴雨壹般很少出現;但雨天增多,雨天頻繁,夜雨率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句名言“秋塘起晚雨”,形象地描繪了四川秋季雨夜的氣候特征。我省盆地及涼山州秋季多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秋種影響較大。要抓太陽、管墑、防澇,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要充分利用秋季多雨、土壤墑情好的氣象條件,抓住時機做好造林工作,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在古代,露水被認為是天氣轉冷的標誌。中秋白露的節氣是“露凝而白”,到了季節和秋季天冷了,已經是“露氣寒,會凝結”成霜了。此時,我省各地氣溫持續下降。盆地內日平均氣溫低於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上升到30℃以上,而最低溫度可以降到10℃以下。川西高原除少數河谷低地外,五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按四季氣候劃分標準,已是冬季。萬裏霜雪,與盆地秋色大相徑庭。常年寒露期間,流域降雨量也在逐日減少。盆地西部大部分在20毫米左右,東部壹般在30到40毫米左右,降雨頻繁,晝夜不停,下著雨,影響了“三秋”的產生,成為我省盆地的災害性天氣。與毛毛雨相伴的氣候特征是:濕度大,雲多,日照少,陰天多,此後霧日數明顯增多。然而,秋雨是否嚴重直接影響著“三秋”的進度和質量。為此,壹方面要利用天氣預報,在晴天搶收播種;另壹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溝、高廂等多種有效耕作措施,減少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地區,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壹。積雪堵塞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註意防範。

霜降

初霜的節氣是指天氣漸冷,霜降開始。在南緯四川盆地,平均氣溫在65438±06℃左右,初霜凍日之前有三個節氣。在盆地的南部山谷,只有在隆冬才能看到霜凍。當然,即使在同壹緯度,由於海拔和地形的不同,接近地層的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也不同,初霜期和霜日也不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露水成霜”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露珠凍結形成的凍露是堅硬的小冰珠。霜凍是指氣溫驟降引起的作物凍害現象,其危害溫度因作物、品種、生長期而異。要形成霜,地面或地面物體的溫度必須降到0℃以下,地面內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要達到壹定水平。所以,霜降不壹定有霜,霜降也不壹定有霜。但由於霜凍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如果繼續降溫,很容易導致霜凍。初霜後,大量盾葉薯蕷在我們的盆地被采集和挖掘。如果收割過早,坨子沒有充分膨脹,會影響產量;但如果收割太晚,可能會被早霜凍壞,塊料會被凍壞變質,所以及時挖出來很重要。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壹首詩中說:“萬樹掃黃,唯有芙蓉獨壹人。”四川盆地氣候溫和。初霜期間,田野郁郁蔥蔥,橙黃橙綠,秋菊盛開,芙蓉樹盛開,讓濃郁的“天府”更加絢爛。

立冬

說到“冬天”,自然會和寒冷聯系在壹起。“立,建也”就是冬天從此開始。在立冬的那壹天,水開始結冰,地面也開始結冰。現在,人們經常把刺骨的北風和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征。我省盆地罕見霜雪。所以在氣候學上,各地並不固定“立冬”這壹天為立冬,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五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更適合當時的物候景觀。初冬時節,本流域仍處於三秋的旺季,平均氣溫壹般在65438±02℃至65438±05℃之間。毛毛雨已經過去了。氣候條件適合油菜移栽。生長期短、彈性強的小麥也要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強冷空氣襲擊多,氣溫往往下降幅度大。如果播種後溫度低,出苗慢,產量會受影響。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薇菜生長已逐漸停止,應及時采收。盆地西北部部分年份初冬已出現早霜,為避免凍害,應及早挖坑。此時高原地區已是旱季,濕度迅速降低,風速逐漸增大,必須高度警惕森林火災。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開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小雪節氣,四川盆地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花無雨遮,菊花猶有霜枝”,已經呈現出初冬的景象。由於秦嶺北麓和大巴山有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降低寒潮嚴重程度,盆地“冬暖夏涼”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少很多。大雪之前降雪的機會不大,即使是隆冬,也很少能看到“吹開萬株梨樹花瓣”的迷人景色。因為冬季盆地表層溫度往往在0℃以上,下雪比下雪更難。偶爾,天空雖“嗡嗡”作響,地上卻沒有“碎玉”。而在寒冷的川西高原,通常壹年四季都是65438+10月開始下雪。高原西北部壹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間,盆地西北部可見到初霜凍,需防範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甘肅、阿富汗北部最低氣溫多在-15℃左右,需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大雪

“大雪”表示此時開始下大雪。四川盆地冬季氣候溫和,少雨少雪。平均氣溫比長江中下遊地區高2℃至4℃左右,降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爾下雪,多在1和2月;地上的雪隔三五年就很難見到壹次了。如果能親眼目睹白雪皚皚的大地,銀裝素裹的綠樹,往往是壹種難忘的樂趣。“薛瑞預示著壹個豐收年”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農業諺語。在北方,厚厚的壹層松散的雪就像給小麥蓋了壹床被子禦寒。雪中氮化合物的含量是雨的四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雪水的低溫可以凍死地表越冬害蟲,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但在南方,如果雪後晴天夜晚地面熱量散失較多,就會出現凍害,對豌豆、豆類等作物造成壹定損失。我流域平均氣溫仍在8℃至9℃,小麥、油菜仍可緩慢生長,需加強田間管理,防止凍害。大雪期間,流域降水量大多在15毫米以下,盆地西部不足5毫米,已是“幹冬”時期。此時盆地的氣候仍然多霧,壹般65438+2月是霧日最多的月份。霧通常出現在無雲的夜晚或部分多雲的清晨。氣象學稱之為輻射霧。俗話說“十霧九晴”。中午前大部分霧氣消散,下午的陽光會特別溫暖。

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是天文學劃分的節氣,古代稱之為“短日”、“短日”。冬季至日上,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到北半球白晝最短的南回歸線。我省各地從日出到日落沒有10小時。冬季至日後,隨著地球繞太陽軌道運行,陽光直射帶逐漸北移,使得北半球白晝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冬季的至日上,雖然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小於散失的熱量,但地面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面層的溫度還沒有降到最低,所以還不是壹年中最冷的時候。冬季至日過後,雖然白天越來越長,夜晚越來越短,但在短期內,白天還是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小於流失的熱量,所以溫度並沒有馬上升高。群眾習慣於從冬天的至日數九,每九天就是壹個“九”。“三九”前後地面積熱最少,天氣最冷,所以說“三九天冷”。天文學將冬季至日視為冬季的開始,對我國大部分地區來說明顯偏晚。冬季至日期間,川西高原的平均氣溫壹般在0℃以下,四川盆地的平均氣溫只有6℃至8℃左右。而在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0月上旬65438+,平均氣溫仍在10℃以上,可以說秋去春來,壹年四季沒有冬天。

  • 上一篇:明代航海詞語
  • 下一篇:農業農村部表示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怎樣做才能真正的促進鄉村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