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宣言:我們是龍的傳人。我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圖騰,更是全世界華人的圖騰,象征著中國文化和地球五分之壹人口的心理認同。其次,因為我不是肉體上的存在,只要能被設計得可愛又不落俗套,就壹定能被大多數人接受。
缺點: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龍可能不會被世界上所有的人認可,可能只有華人世界認可。
二號候選人:麋鹿
競選宣言:我,俗稱“四不像”,由來已久。壹個物種從科學發現到在中國滅絕,再到重新引入,經歷了很多波折,期間壹個物種和壹個地方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至於我是北京人。由於近代歷史上我的興衰與法國人、英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從我回到18開始,每年都有國際友人來訪。從國際合作的角度來看,我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是獨壹無二的。
缺點:有時很難區分優點和缺點。比如1900年在中國暫時滅絕的麋鹿,直到1985年才回到故鄉。“歸僑”的身份和“四不像”的別名不太有競爭力。
第三個候選人:孫悟空。
競選宣言:民族特色和奧林匹克理念。首先,我是基於現實的浪漫主義的產物。其次,我的文化內涵有著其他任何動物無法比擬的優勢。選擇我作為吉祥物,可以弘揚中國文化,意義重大。另外,我的形象很可愛,也很容易制作。當然,我的形象與奧運精神相當吻合——恐怕毫無疑問,“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在我身上得到了體現,應該符合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的理念。
缺點:不符合用動物做吉祥物的既定規則。其次,推薦孫悟空做吉祥物是壹種“拜神”的文化慣性。
四號候選人:藏羚羊
競選宣言:國寶當前最受關註。羊是獸,我的意思是“吉祥、順利、圓滿、美好”。作為壹種世界保護動物,我是“綠色”和“人性”的具體形象符號,這與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緊密吻合。我優雅的姿態和健康本身就是完美的體現。我身上蘊含的優秀基因,包含了陸生哺乳動物的精華,是運動與美麗的典範。“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精神。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羚羊完美地體現了這種精神,也展現了壹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國家自強不息、不斷進步的民族精神。
缺點:雖然是瑞獸,出場率也很高,但是距離青藏高原比較遠,離08年的舉辦地北京有點遠。
第五名候選人:中國老虎
競選宣言:從老虎到老虎結合競爭精神。奧林匹克的真諦在於競爭與和平、靈魂與肉體、理性與激情、規則與自由、國家與世界、理想與現實、力量與美麗的完美結合。我的靈魂和活力是這種王者風範的具體體現,精神力量和美的統壹也完美地體現在我身上。
弱點:“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是負面形象,“如虎”、“虎心”等貶義詞至今仍在使用。另外,1988首爾奧運會的吉祥物是壹只小老虎,難免被復制。
候選人6:大熊貓
競選宣言:作為中國特有的國寶,我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愛。在今年6月進行的壹次有500萬網民參與的網上評選中,我名列榜首。此外,我的形象非常可愛,易於藝術表達,我的皮毛是黑白相間的,與北京奧運會會徽的紅黑兩色有著奇妙的配合。
弱點:我已經出現在北京亞運會上,這可能是致命傷。如果這次只有壹個吉祥物,那麽用大熊貓做吉祥物就體現不出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多樣性。
2008年吉祥物大猜想
最終誰會被選為吉祥物,是單個的還是之前傳聞的1+2系列組合?這在今晚之前顯然是個謎,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做出各種大膽的猜測。
猜測: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可能會有壹個前所未有的陣容——由代表中國不同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五個不同“形象”組成的“組合吉祥物”。
據壹:奧運吉祥物早已告別“單身”。自2000年悉尼奧運會以來,奧運吉祥物告別了“單打”,吉祥物組合成為奧運會的流行趨勢。2000年悉尼奧運會,吉祥物是三只澳大利亞本土動物,澳大利亞、希德和米莉,分別代表土地、空氣和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它的吉祥物也將是兩個娃娃,分別叫雅典娜和費沃斯。
其二,表明北京奧運會吉祥物首先從最初的622件符合條件的候選作品中選出56件“種子選手”,再從“種子選手”中選出6件“熱門獲獎作品”。另據報道,評選委員會有關人士曾隱晦地表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不會是單壹的壹個,數量多的可能構成籃球比賽的首發陣容。
根據三:奧運五環VS中國五行文化。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自然應該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因此它應該使用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從多方面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如果北京奧運會有五個吉祥物,既能代表奧運會的五大洲和五環,又能體現中國傳統的“五行”文化,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於哪裏有圖,我現在記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覺得應該有壹些關於設計的網站。建議妳多讀壹些設計方面的資料,對妳的體驗會有很大的提升。
區雙減工作總結1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對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落實育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認真學習貫徹“雙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優化“學校教育”,破除“考試焦慮”,抓好“日常監管”,堅決落實“雙減”工作。
壹是堅持減負增效,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