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美好品質的文言文 是描寫兩個古人的 字數大概約160字左右 適合初壹 初二閱讀的 最好帶有翻譯。

關於美好品質的文言文 是描寫兩個古人的 字數大概約160字左右 適合初壹 初二閱讀的 最好帶有翻譯。

叔齊、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至於翻譯嘛,我給妳找了壹些資料,妳可以自己試著翻譯壹下

:夷、叔齊的故事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遷西縣、灤縣等地)國君的長子和三子。生卒年無考。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妳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麽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2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如今周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推行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治。他們2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親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山,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壹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妳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妳們采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壹首歌,歌辭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采集野菜充饑。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裏?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伯夷、叔齊兄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為王位相爭而相讓,是可貴的。因此有關伯夷、叔齊的美德,自古以來就廣為人們傳頌,對於謙恭揖讓的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過影響

編輯本段叔齊

叔齊叔齊 名致,字公達,謚齊,後人稱之為叔齊。叔齊、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三千年前,秦皇島壹帶正是孤竹國管轄的區域。這個古代方國建國很早,歷經了商和西周兩個朝代。當時它的管轄區域,據考古資料表明,大體包括現在秦皇島市的全部,唐山市的東部和遼寧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現在的盧龍縣城附近。這個古老的方國當時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有大量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和可以用剩余糧食釀酒的農產品。從這個國家取名觚竹來看,它是以兩種用以書寫的文具,借代作國名,這就反映了這個國家已經有比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謚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壹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贊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壹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裏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裏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麽後悔的。”後來又進壹步的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妳能獲得什麽功名利祿,而在於妳對社會作出了什麽貢獻,在後世對妳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編輯本段伯夷

堯舜時人,炎帝第十四代孫,***工從孫,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他與商末孤竹君長子伯夷並非壹人,孤竹國伯夷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40年前後,兩人的生活年代相距壹千多年。四嶽是堯舜時期官職,掌管諸侯事務。此處所說伯夷,是歷任四嶽官中的壹位,也是被人們紀念的壹位。

上古伯夷

《四語周語下》載:“昔***工棄此道也----***工之從孫四嶽佐之----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也。”相傳,伯夷為姜姓,炎帝神農氏之裔***工的侄孫。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壹代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壹高峰,故稱之為太嶽。後因祭祀天神緣故,產生了太嶽這壹官職,伯夷為第壹任太嶽。以後的太嶽部落每遷壹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嶽(以太嶽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 帝堯時伯夷輔政,掌管禮儀(伯夷為堯“典三禮”、“定五刑”),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堯想禪位於他,伯夷拒絕堯的美意,不肯接受禪讓,推薦舜做了帝。帝舜時正式任命伯夷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工之後,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 四嶽氏:首領為伯夷,姜姓,傳為***工之從孫,曾助禹平治水土。後繁衍出齊、呂、申、許四支後裔。 帝神農氏,名石年。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壹說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所謂榆罔弟軒轅,只是表明炎帝、黃帝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緣關系的兩個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壹世,名術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龍,術器子。 第十三世,名***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賢人,佐帝掌四嶽,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工的從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大禹治水及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恢復姜姓,封為呂侯,掌管四嶽,其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嶽是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伯夷後被尊為呂姓始祖。 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氏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陜西省鹹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裏。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莒國(又名呂國,是伯夷的分封國,屬於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的附屬國。

商末伯夷

三千年前,秦皇島壹帶正是孤竹國管轄的區域。這個古代方國建國很早,伯夷與叔齊歷經了商和西周兩個朝代。當時它的管轄區域,據考古資料表明,大體包括現在秦皇島市的全部,唐山市的東部和遼寧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現在的盧龍縣城附近。這個古老的方國當時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有大量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和可以用剩余糧食釀酒的農產品。從這個國家取名觚竹來看,它是以兩種用以書寫的文具,借代作國名,這就反映了這個國家已經有比較高的文化。

夷齊讓國

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謚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壹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贊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不食周粟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壹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裏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裏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麽後悔的。”後來又進壹步的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妳能獲得什麽功名利祿,而在於妳對社會作出了什麽貢獻,在後世對妳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聖賢而能若是乎!”

  • 上一篇:關於夢色蛋糕師的音樂
  • 下一篇:關公摔斷了胳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