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人口眾多,分布廣闊,湘西苗族就是其中之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苗族在服飾、節日、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第壹,服裝
湘西苗族古裝男女差別不大,都是“五顏六色”;身著花衣,百褶裙,長發,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種銀飾。
清朝雍正年間,“服飾要分男女”的指令下達後,變化很大,甚至有不少人換上了* * *服。比如今天永順、龍山兩縣的苗族,在服飾上就和漢族沒什麽區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蘆溪等縣,苗族服飾仍各具特色。
苗族男子的服飾比較樸素;頭上裹著壹條布手帕,穿著壹件對襟大衣,長袖子和小袖子,短褲子和大褲子,喜歡裹藍色的腳。頭帕有兩種:綠帕和花帕。手帕有壹尺多長,有三尺之多。纏起來,多是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顏色有格子,全藍,全藍等。,其中以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個按鈕。有些年輕人穿多達七件衣服,讓人羨慕他們的富有和大膽。最外層衣服只扣最下面的壹對扣子,最下面的兩對扣在第二層衣服上……以此類推,直到最裏面的七對扣都扣好。這樣從外面就能看到層層疊疊的新衣服,別有情趣。報告回復人補充2009-08-08 15:20壯族風俗習慣
建設
壯族人喜歡依山傍水生活。青山綠水之間,錯落有致的木質建築,是壯族傳統民居。人們住在木制建築的上面,牲畜被圈在下面。不管是什麽房子,神龕都要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於慶典和社交活動,兩側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房子裏的生活以壁爐為中心,壹日三餐都在壁爐旁進行。?
連衣裙
壯族人多以自制的土布為衣料,款式多樣。壯族婦女的衣服壹般為藍黑色,褲略寬,頭上系提花毛巾,腰間系精致的圍裙;男青年穿雙排扣外套,腰間系壹根腰帶。
婚俗
“炮火”進洞房
壯族的壹種婚俗。婚禮當天,新娘必須接受“槍火”洗禮,才能進家門。這種婚俗流行於廣西田陽縣魚峰等壯族村落。新娘來到新郎家之前,要停壹會兒,準備“沖鋒”進屋,因為在門口、大廳、新房,都有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兵”小組,手裏拿著壹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快要靠近門口時,“槍手”點燃鞭炮,組成“火墻”,阻擋新娘靠近。如果妳是個膽小的新娘,妳就得退到門外,等待第二次“沖鋒”。“槍手”們也總結了勝利的經驗,為第二次“攔網”做準備。可以說,新娘沒有兩三個“罪名”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經過壹番艱難的掙紮,新娘跳過了門,來到了洞房前。這是最後壹道很難過的坎,因為“炮手”要放“槍”。這時,機靈的伴娘、伴娘們“四處偵察”,在“炮火”稀疏的時候,抱著新娘跳進洞房。頓時,歡呼聲如雷,祝賀新娘“奪旗”。婚宴結束後,賓客會在新娘的引導下,看著新娘摸黑出門“挑水”。新娘會把水缸灌滿,這是對新娘能否承受痛苦的考驗。這樣,新娘要到深夜才能進洞房。
背單詞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處的壹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背字”的習俗流行至今。“背字”是壯語的音譯。其實不是壹個字,而是壹條壹尺四尺長,壹尺多寬的寬帶,是女方母親用自己織的或者買來的深黑色(顏色最好)的土布縫制的。女兒結婚那天,讓男方指派壹個會背單詞的人把布拿回新郎家,以防侄子生下來就是嬰兒。這種習俗在當地壯語裏叫“背字”。壹個“背單詞”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既有爸爸又有媽媽;未婚男青年;聰明有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裏受人尊敬的長輩,已經當爺爺了。長輩先敬兩杯當地名酒給背漢字的人,背漢字的人很多。> & gt
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人口眾多,分布廣闊。湘西苗族就是其中之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苗族在服飾、節日、婚姻、喪葬、娛樂、禮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第壹,服裝
湘西苗族古裝男女差別不大,都是“五顏六色”;身著花衣,百褶裙,長發,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種銀飾。
清朝雍正年間,“服飾要分男女”的指令下達後,變化很大,甚至有不少人換上了* * *服。比如今天永順、龍山兩縣的苗族,在服飾上就和漢族沒什麽區別。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蘆溪等縣,苗族服飾仍各具特色。
苗族男子的服飾比較樸素;頭上裹著壹條布手帕,穿著壹件對襟大衣,長袖子和小袖子,短褲子和大褲子,喜歡裹藍色的腳。頭帕有兩種:綠帕和花帕。手帕有壹尺多長,有三尺之多。纏起來,多是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顏色有格子,全藍,全藍等。,其中以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個按鈕。有些年輕人穿多達七件衣服,讓人羨慕他們的富有和大膽。最外層衣服只扣最下面的壹對扣子,最下面的兩對扣在第二層衣服上……以此類推,直到最裏面的七對扣都扣好。這樣從外面就能看到層層疊疊的新衣服,別有情趣。
與苗族男性樸素的服飾相反,苗族女性的服飾非常精致復雜。
Toupa:苗族婦女的Toupa因地而異。鳳凰縣的苗族婦女有壹條三尺多長的短手帕。從額頭壹直包到後腦勺,連耳朵都包在裏面。花垣等縣的苗族婦女喜歡用黑手帕(戴白帕以防父母亡故),折疊整齊,包裹整齊,不偏不斜,末端打結,恰到好處。吉首縣苗族婦女頭帕雜,鳳凰縣毗鄰地區用花帕,花垣縣毗鄰地區用黑帕。瀘西、古丈、吉首東部的苗族婦女戴白色頭巾。手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簡單、美觀、獨特。所謂“頭紗四角,四角繡飛蛾”,指的就是這種白手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按原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銀飾最常見。從佩戴的部位看:銀帽、銀盆、鳳冠、素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皮帶扣等。,還有手鐲和戒指壹定要經常戴。從造型上看,耳環只有壹種,有瓜子掛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掛瓜子耳環,耙子耳環,龍頭瓜子掛耳環等等。
衣服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腰長腰大,袖大袖短,無領。袖口大約壹英尺或更長。在胸前和袖口上,習慣卷、繡或穿紗,並加欄桿花瓣。有的還需要在叉和揮的前後兩側邊緣繡上挖雲鉤。服裝款式都是全排扣,沒有雙排扣。制作壹套苗族女性內衣需要幾十個工作日,通過縫紉和刺繡,制作精美。褲子短壹些,褲腿大壹些。褲筒邊緣的滾邊、刺繡或紗線支數與衣服相同。禮服又長又寬,繡線布滿廢邊,還有滾動的欄桿和大大小小的花瓣,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鞋子上滿是刺繡,頭大嘴大,後面是穿用的耳朵。
解放後,在壹些苗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影響很大,壹些年輕人也換上了漢服。
二、節日慶典
湘西苗族有很多節日和大型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趕上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最熱衷趕年貨會,日期由各地自行決定。那壹天,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互相邀請,成群結隊地去追趕。壹年壹度的集市上,人潮如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不僅可以交換材料,還可以參加或觀看蕩秋千、舞獅、玩龍燈和爬梯子等活動。青年男女也更多的利用這個機會尋找戀人,做愛。更有甚者,歌女們各顯其能,三三兩兩結伴而行,說古道今,唱歌相和,或互賀,或講傳統故事,或即興新詞。唱的人越多,興趣越高,聽的人越多,精力越旺盛。即使下著大雪,天寒地凍,壹年壹度的交易會也會如期舉行。
2.三月三號。這是湘西苗族> & gt
苗族的民族習俗和宗教習俗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藏歷節”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動。壹般是小祭七年,大祭十三年。它將在農歷十月至十壹月的第壹天舉行,屆時將殺死壹頭麅子牛,並表演蘆笙舞來祭祀祖先。吃飯時邀請親朋好友聚壹聚,以增進感情和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巫術盛行。壹些苗族人也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苗族以東部方言為主,信仰佛教和道教,苗語稱為Bad deib zhal(巴代周)。
飲食習慣
在大部分地區,苗族壹日三餐,米飯是主食。炸粑粑是最常見的油炸食品。如果再加點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會更鮮美。大部分肉類來自畜禽養殖。四川、雲南的苗族喜歡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彜族的酒”之說。除了動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調味品,在壹些地區甚至有“離不開辣椒”的說法。苗菜有很多種。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青菜和蘿蔔。大多數苗族人擅長制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歡吃酸菜,酸湯是家家必備。酸湯是米湯或豆腐水,在瓦罐中發酵3-5天,然後可以用來煮魚和蔬菜。苗族的食物保存壹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制成酸味。幾乎每個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壇子,統稱為酸壇子。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湘西苗族人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湯、辣椒骨、苗鄉桂鳳湯、棉花菜餅、蟲茶、花茶、魚泥、酸湯魚等。
三葉草茶
湖南城步縣的苗族人會制作壹種“茶精”——三葉蟲茶,類似茶但不是茶。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此茶放於籠中,蛾亦以其為屎。”說明三葉蟲茶最早出現在明初。清光緒《城步地方誌》載:“茶八種,可略用。也有茶粗惡,放在舊籠子裏。壹兩年後,茶變成蟲,剩下的叫蟲茶。集之持久,能大化痰順氣。”城步三葉蟲茶作為貢品,進京前後歷時170年。
服裝特征
黔東南州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種類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區,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總體上保持了我國傳統的織、繡、挑、染等工藝,在使用壹種主要工藝的同時,還經常使用其他工藝,或挑帶繡、或染帶繡、或織帶繡相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絢麗多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活意象為基礎,在表達意義、識別民族、分支、語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影像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以單線為圖案輪廓的線描或近似線描造型技法。從制作技法上看,服飾發展史上的編織、縫制、拼接、裁剪這五種形式,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都是範例,歷史層次分明,堪稱服飾制作史的陳列館。從色彩上看,他們善於選擇各種對比強烈的色彩,努力追求色彩的豐富厚重感,壹般為紅、黑、白、黃、藍。從構圖上看,不強調突出主題,只註重服裝整體感的要求。形式上可以分為正裝和便裝。盛裝是壹種用於節日禮儀和婚禮的服裝,它復雜而華麗,體現了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休閑服,款式比正裝款式更安靜簡潔,用料少,用工少,適合日常穿著。苗族服飾除了正裝和便裝,還有年齡和地域的區別。
苗族建築
由於獨特的遷徙歷史,苗族人民在建築材料選擇和房屋建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苗族人喜歡木結構建築,壹般都是三層建築。第壹層壹般是為了解決斜坡不平的問題,所以壹般是...> & gt
苗族有哪些習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苗族民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廟山、海南島以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的邊境地區,人口97萬。苗族歷史悠久。在中國的古籍記載中,有5000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那曼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書面語言,苗語屬於漢藏語系瑤渺語系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是旱稻。袋子,蕎麥籽,土豆,豆類,經濟作物是麻,壹般都是自己種麻自己紡。苗族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詞、情歌等。苗族也擅長跳舞,蘆笙舞最受歡迎。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種方言。1956之後,設計了拉丁字母書寫方案。由於苗族和漢族長期接觸,大量苗族人漢語流利,使用漢語。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采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享譽海內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蘆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人非常重視禮儀。客人來訪,會殺雞鴨待客。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喝羊角酒。吃雞的時候,雞頭要給客人中年紀大的,雞腿要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就是家裏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給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場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愛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對吃喝不滿意,就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講究真實和真誠,非常熱情,大多數避免浮華和虛偽。主人魯豫客人不走第壹步,不走在前面;在交談中使用敬語;歡迎客人穿節日服裝;對於尊貴的客人,在村外用酒歡迎;客人到了門口,主人會叫門,通知家裏的女主人,她會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樓;宴席上,雞鴨作為佳肴,尤其是心臟和肝臟,最為珍貴。應該先給客人或老人,客人再和大家分享,順序是先長後小。客人不應稱主人為“妙子”;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孟”。
苗族-節日
踩華山是中國苗族的壹個盛大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初三、初六舉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縣,這幾天都要豎起花桿,舉行盛大的踩華山活動。這不僅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族老少,穿著金銀衣服,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葦,耍把戲,鬥牛,摔跤,打畫眉,爬花桿。
捶背節在阜寧縣的壹些地區很流行,它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舉行。這是苗族青年男女的節日。節日期間,年輕的男女聚集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開始打背時,男人們蜂擁而出,沖向他們選擇的女孩,壹只手掐住女孩的脖子,另壹只手蒙住她的眼睛,其他男孩則打她的背。女孩也不甘示弱,笑著掙紮。等妳掙脫了,抓住那個年輕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會場,男人追著女人,跳來跳去。玩累了,男女雙方找個地方打本地電話(就是兩根中間有壹根長線的竹筒,竹筒裏各能聽到說話唱歌的聲音),互相傾吐甜言蜜語,結成伴侶。妳們戀愛後,告訴父母在黃道吉日結婚。
苗族-婚姻習俗
苗族是壹夫壹妻制,青年男女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比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壹年壹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稱踏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繁榮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聚在壹起唱歌,表演踩鼓、舞獅、蘆笙,十分熱鬧。
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結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把...> & gt
苗族的節日習俗有哪些?苗族是壹個有著豐富民族文化的民族。可以在苗族地區體驗不同的民俗風情,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份。主要有苗族的這些節日。
新年節日
春節是苗族的“春節”,也叫“客家年”。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慶祝豐收。我希望來年天氣好,莊稼豐收。按照習俗,苗族人通過對唱歌曲來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願和希望。壹大早,貴州、湖南、重慶交界地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處的天星坡腳下,用歌聲表達迎接新年的喜悅。我也想唱《春之歌》,歌詞的意思是向往春天,渴望春天,珍惜春天,擁抱春天等等。
4月8日
苗族傳統節日,據說這個節日始於明代。在四月初八的濃湖,苗族人民聚集在貴陽的噴泉周圍,身著盛裝,吹笙吹笛,用歌聲來紀念和致敬傳說中的古代英雄雅努人。
此外,4月8日也是布依族的節日,有人稱之為“牛王節”,也有人稱之為“牧羊節”或“開秧節”。在這壹天,人們和牛要吃“牛王壩”或糯米飯,並休息壹天,以示對牛的安慰。
踏青花山節
走華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的苗族在農歷正月、二月或四五月流行,源於青年男女的求偶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唱歌、跳蘆笙、求偶;老農民們來到花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莊稼豐收。居住在山區的苗族人也會在節日期間鬥牛。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行跳獅、爬花桿等比賽。
端午節
端午節是流行於湘西、黔東南石洞、松桃壹帶的苗族節日。大多數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除了賽龍舟,還有賽馬、鬥牛、擊鼓等活動。
姐妹日
在貴州東部清水河附近的加繆村,苗族家庭的“姐妹節”在每年農歷3月15日至18日舉行。在節日期間,苗族人傳統上吃“姐妹飯”。這種米是用姑娘們在山上采集的五顏六色的花和葉給糯米染色蒸出來的。節日裏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旅遊”活動。
苗族有哪些風俗習慣?主要生活在貴州省東南部、大廟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的邊境地區。在中國的古籍記載中,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先民的記載,是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那曼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種方言。1956之後,設計了拉丁字母書寫方案。由於苗族和漢族長期接觸,大量苗族人漢語流利,使用漢語。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采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手工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享譽海內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蘆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人非常重視禮儀。客人來訪,會殺雞鴨待客。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喝羊角酒。吃雞的時候,雞頭要給客人中年紀大的,雞腿要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就是家裏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給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場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愛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對吃喝不滿意,就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婚俗
糯米也是青年男女戀愛結婚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湖南城步的苗族人互相贈送畫有鴛鴦的糯米糕作為紀念品。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敬酒,主持婚禮的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娃娃的糯米糕。
飲食習俗
在大部分地區,苗族壹日三餐,米飯是主食。先將大米晾幹,倒入肉汁中,去掉米糠,現吃,每次3-5斤重。現在很多地方已經用電和水來碾米了。
炸粑粑是最常見的油炸食品。油炸粑粑是將糯米和少量黃豆浸泡,打成漿狀,然後將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制成的模具中,放入燒開的油中炸制,得金黃色。如果再加點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會更鮮美。
大部分肉類來自畜禽養殖。四川、雲南的苗族喜歡吃狗肉,有“苗的狗就是彜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胃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除了動物油,苗族的食用油多為茶油和植物油。辣椒是主要的調味品,在壹些地區甚至有“離不開辣椒”的說法。
苗菜有很多種。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青菜和蘿蔔。大多數苗族人擅長制作豆制品。居住在高山地區的苗族人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四川苗族也把豆漿做成豆花招待客人。
各地苗族普遍喜歡吃酸菜,酸湯是家家必備。酸湯是米湯或豆腐水,在瓦罐中發酵3-5天,然後可以用來煮魚和蔬菜。黔東南的夏天,客人進門,主人總是先送上酸湯,再喝下去解渴。
苗族的食物保存壹般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制成酸味。幾乎每個苗族家庭都有腌制食物的壇子,統稱為酸壇子。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咂酒是獨特的。飲酒時,竹筒插入甕中,飲酒者沿甕圍成壹圈。長輩先喝,然後從左往右。酒汁吸完後,可沖入飲用水,直至無味。神壇壹旦打開,剩下的酒,無論是濃是淡,都不會再用。
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湘西苗族人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除了茶,酸湯也是壹種常見的飲料。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血湯、辣椒骨、苗鄉桂鳳湯、棉花菜餅、蟲茶、花茶、魚泥、酸湯魚等。
假日和節日
苗族人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節日很多,除了傳統節日和祭祀節日,還有和吃有關的特殊節日。如:吃鴨節、吃年貨節、殺魚節、采茶節等。除了準備酒和肉,時令食品也是節日必不可少的。
苗年苗年通常從正月初壹開始,持續三天、五天或十五天。年份> & gt
苗族生活習俗
禁忌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頭垢面進入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在門外脫鞋,往裏輕走。不能坐在壁爐上方或跨過壁爐,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也不能坐在門檻上;不能動壁爐的三腳架,不能蹬火;不要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當枕頭,也不要坐在枕頭上;晾衣服時,上衣要在高處晾,褲子和裙子要在低處晾;進入佛寺要脫鞋,避免觸摸小和尚的頭部、佛像、長矛、橫幅等佛教聖物。
苗族的習俗和特點是以農業為主,狩獵為輔。苗族的采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享譽海內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苗族服飾有130多種,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壹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是情歌和酒歌。蘆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種方言。1956之後,設計了拉丁字母書寫方案。由於苗族和漢族長期接觸,大量苗族人漢語流利,使用漢語。
苗族人講究真實和真誠,非常熱情,大多數避免浮華和虛偽。主人魯豫客人不走第壹步,不走在前面;在交談中使用敬語;歡迎客人穿節日服裝;對於尊貴的客人,在村外用酒歡迎;客人到了門口,主人會叫門,通知家裏的女主人,她會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樓;宴席上,雞鴨作為佳肴,尤其是心臟和肝臟,最為珍貴。應該先給客人或老人,客人再和大家分享,順序是先長後小。客人不應稱主人為“妙子”;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孟”。
苗族人非常重視禮儀。客人來訪,會殺雞鴨待客。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喝羊角酒。吃雞的時候,雞頭要給客人中年紀大的,雞腿要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些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就是家裏最老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給客人,客人自己不能吃,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場的老人。如果客人喝酒少,不愛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如果主人不是舍不得,而是對吃喝不滿意,就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踩華山是中國苗族的壹個盛大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初三、初六舉行。在所有有苗族人居住的縣,這幾天都要豎起花桿,舉行盛大的踩華山活動。這不僅是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族老少,穿著金銀衣服,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葦,耍把戲,鬥牛,摔跤,打畫眉,爬花桿。
喜歡佩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他們頭上紮壹個發髻,高約20厘米,做壹個漂亮的銀色花冠。花冠前面插著六只參差不齊的銀翼,大多是兩條龍戲珠的圖案。部分地區除銀片外,銀冠上還插有高約1米的銀角,角尖彩色浮動,更顯高貴富貴。銀冠下緣有壹條銀花帶,壹排銀花小吊墜垂下,戴在脖子上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為銀片和小銀環制成。胸前戴著銀鎖和銀項圈,胸前和背上穿著銀鬥篷,掛著許多小銀鈴。耳環和手鐲都是銀制的。只有兩袖繡以火紅色為主調,但袖口也鑲嵌了壹圈寬大的銀飾。苗族姑娘的服飾往往重達幾公斤,有的是幾代人積累傳承下來的。被譽為“壹個穿著奇裝異服,銀裝素裹的仙女”。苗族銀飾的工藝華麗、精致、巧妙,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華。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壹樣。男性多穿布頭短褲,但苗族女性壹般對服飾比較講究,尤其是服飾,極其精致,花也很多。有的裙子有40多層,故名“百褶裙”。禮服上繡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五顏六色。婦女擅長編織、刺繡和蠟染,工藝精湛。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壹整套技術。油茶是最常見的日常飲品。湘西苗族人還專門制作了壹種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