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壹:友好。
許多外國人抱怨英國人冷漠,難以接近。顯然,英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隨和坦率,不像法國人那樣熱情浪漫,不像意大利人那樣熱情奔放,不像中國人那樣善解人意。英國人性格的保守和內向,與英國這個島國的地理特點是分不開的。
然而,我們不能認為英國人不友好。壹方面,英國人註重隱私和個人空間。有壹句英國諺語說,“英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城堡”。英國人從不刺探別人的私事,不侵犯別人的空間,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強加給別人。整個英國社會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個人的基礎上的。英國人不會隨便交朋友,但壹旦成為朋友,就會得到他們真誠的對待和忠誠的友誼。另壹方面,英國人對他們不認識的人禮貌友好。在生活節奏不算太快的中小城鎮,妳走在外面,路人總會跟妳打招呼;在公交車上,商店裏,妳不認識的人也會和妳說話。當然,和往常壹樣,談話從談論天氣開始。在英國學習期間,我經常坐長途汽車去各個地方參觀。每當長途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只要有長途車經過,每壹個司機,無論年齡大小,都伸出手來,打手勢互相招呼。雖然只有幾秒鐘,卻讓人感到溫暖。在英國,有很多在公交車上向人問路,得到全車人指點的經歷。
英國人的友善也體現在他們對慈善事業的熱愛上。英國各地的慈善商店通過出售捐贈物品為各種慈善工作籌集資金。每家商店都會收到源源不斷的商品。以樂施會為例。2002年,英國最大的慈善機構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收到了2200萬英鎊的現金和實物捐贈,23760名誌願者獻出了時間並參與了這項工作。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難與英國人交朋友,因為他們初到英國,對環境不熟悉,對語言表達不適應。其實英國人普遍對中國人有好感,只是覺得東方人神秘,不願意和西方人交往。所以,在中國留學的學生,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後顧之憂,主動大膽地去贏得英國人的友誼,彌合雙方的隔閡。根據作者的經驗,憑著他們的真誠,中國學生壹定能在英國交到朋友。
特點二:文明
英國是歐洲公認的“書生之國”,社會文明有序。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現代公共管理體系。在百年精致時尚的積澱下,英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表現出溫柔的紳士風度。
英國的秩序是舉世公認的。在公交車站,商店,銀行,只要有排隊的,壹定是整齊的隊伍。前後兩個人拉壹點距離,慢慢往前走,永遠不會擁擠混亂。更重要的是,不管排多長的隊,花多長時間,大家依然安靜,沒有怨言,這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國,人們自嘲,開玩笑說只要看到兩個人壹前壹後站在街上,肯定會有人跟著。
在英國,行人在路上互相讓路是很常見的,“謝謝”和“對不起”更是常用的表達方式;壹旦與身體或行李發生接觸,被撞者往往會先於對方道歉;進出大樓時,走在前面的人會壹直扶著門,等後面的人經過;在有紅綠燈的路口,不管有沒有車,人們都等綠燈過馬路;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總是汽車司機微笑揮手讓行人先行;上車時,在門口買票後,可以向司機問路。不管要等多久,全車都會靜靜等待。無論汽車和商店多麽擁擠,我們都聽不到噪音。每個人都壓低聲音和別人說話...妳可能會說這樣的社會是沈悶低效的,但是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裏,會讓人們的尊嚴和生活水平得到最大的體現。
英國仍然是壹個誠實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很少出軌。店裏賣的商品,只要顧客不喜歡,隨時可以無理由退貨。在壹些兩層樓的家庭經營書店或雜貨店,店內往往只有壹個人,地下壹層也沒有護理措施。即使顧客拿了東西,主人也永遠不會知道。在英國,火車車廂兩端和雙層巴士門口都有架子。我註意到,每次人們把東西放好後,都去自己的座位上,或者坐在雙層巴士的上層,也不擔心停車時行李會被別人拿走。久而久之,作者自己坐車出門,放心地把行李留下了。
特點三:幽默
英國人經常給世界留下他們不茍言笑、呆板的印象。事實上,所有英國人都是頂級幽默大師。英國人的幽默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從不使用誇張的表情和粗俗的語言來博得別人的笑聲。他們的幽默是壹種語言藝術。乍聽起來平淡無奇,但對有點英國文化背景的人來說,聽起來卻很搞笑。
英國人是語言大師,他們快速的反應和機智的話語讓大多數民族感到羞愧。壹個經典的例子是關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生。這兩所大學壹直有點互相競爭,學生們經常借機“攻擊”對方,增長自己的野心。有壹次,兩個學校的壹些學生壹起參加壹個活動。在衛生間,劍橋學生發現牛津學生小便後不洗手,於是忍住激動,平靜地說:“牛津大學的教授沒教妳上完廁所要洗手嗎?”這位牛津學生已經處於絕對劣勢,但他並沒有驚慌失措,平靜地反駁道:“劍橋大學的教授沒教過妳方便的時候不要把手弄臟嗎?”壹路壹路,還是平局。
英國人的幽默感最常用於自嘲。他們習慣於用諷刺的方式把壹件原本不好的事情變成壹件好事,這充分說明了他們的樂觀。英國人經常用的兩句話是“還可以更糟”和“我見過更糟的”,都是輕描淡寫。何必太在乎生命呢?今年夏天,筆者重遊英國,恰逢英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壹天,氣溫達到39℃。當我向我的英國朋友抱怨天氣太熱時,他說:“恭喜妳,以後妳可以告訴妳的孫子,爺爺見證了英國歷史上最熱的壹天。”之後我又補充了壹句“反正總比下雨好”。(英國人喜歡把下雨當笑話。)
當然,真理的壹小步是謬誤。英式幽默有時似乎很刻薄。舉個例子,有壹次我和英國朋友壹起坐火車,正好有壹群美國遊客在車廂裏大聲說話。馬車裏的英國人微微皺起了眉頭。朋友聳聳肩說:“我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美國人。”
特征四:傲慢
不可否認,英國人在禮貌的表面下,有壹顆傲慢的心。雖然他們可能不承認自己的傲慢,但據我觀察,英國人普遍有很深的優越感。不過,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英國人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是英國人。
英國曾經有過稱霸世界的輝煌歷史,這種稱霸世界的感覺已經成為他們性格中不可磨滅的壹部分。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這樣評價英國的尷尬處境:“英國失去了壹個帝國,卻找不到角色”。然而,這種政治和國際地位不如以前,但它在英國人的舉止中找到了平衡。例如,許多英國人喜歡和作者談論香港。他們首先會問作者是來自香港還是中國(他們似乎總是把香港和中國分開列出)。當作者告訴他們他來自中國大陸時,他們會問香港的現狀。言語間關切的語氣總透露著些許淡淡的遺憾和不甘。就像《我自己的家》裏的壹個房間。現在有別人住在裏面,問別人“那個房間可以嗎?”這種感覺。
大多數英國人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這就是為什麽他們總是把中國學生當成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和香港人。讓我不滿的是,普通英國人對世界另壹半發生的事情完全漠不關心。電視新聞和報紙甚至報道了壹位老人的狗在當地走失,他們不報道世界大事。即使有報道,也都是與英國在美國、歐洲國家或前英國殖民地的利益有關。這也反映了英國人民不屑於關註其他“劣等”國家的傲慢。
更可氣的是,英語是國際語言,全世界的學生都在學英語,這無疑增加了英國人的優越感和惰性(其實英語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很多英國人甚至在心裏覺得,世界是大英帝國的領土。這方面有個經典的例子。壹位英國女士在地中海的壹艘西班牙豪華遊輪上抱怨為什麽她周圍的人不會說英語。有人向她指出,這是壹艘西班牙船,她是壹個外國人。這位女士突然勃然大怒,厲聲說道:“告訴他們我不是外國人,我是英國人!”
特點五:剛性
英國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井然有序,這是好事,但如果走極端,必然會不夠靈活。英國人的象征動物是“約翰牛”,因為約翰是最常見的英文名,而牛的特點是固執和笨拙。英國人思想守舊,保守,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最近英國公投否決了政府加入歐元區的提議,這說明英國人很懷舊,不願意改變。從歷史上看,從國家制度到王室地位,英國的創新都比歐洲其他國家慢。是深厚的傳統和刻板的作風維系著整個英國社會。
今年夏天,當我在牛津大學工作和學習時,我和壹些代表參觀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當時大家都是從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開始的。其實只走了15分鐘。但由於上午下雨,主辦方怕下午下雨。為了安全起見,他讓出租車公司訂了兩輛出租車來接大家。為了讓兩輛出租車有時間來回接人,主辦方特意把代表們分成兩組,前後出發半個小時。但第壹批人出發後,因為路上交通問題,車無法返回基督教會學院。第二批人和組織者壹起在大門口等著。如果這件事由中國人來處理,很容易解決:要麽打電話,馬上叫兩輛出租車;不然大家都會走過去,雨已經停了。結果,死板的英國組織者根本沒有改變壹切。她壹邊道歉,壹邊安排大家壹直等,最後遲到了近半個小時。像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壹樣,英國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作者認為,英國人仍然是壹個優秀可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