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關於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事跡 諸葛亮故事

第壹個版本: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壹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壹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嶽父黃承彥;過了壹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壹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壹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裏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壹帶有臥龍,還有鳳雛(音chú),您能請到其中壹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壹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壹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壹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壹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壹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裏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壹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壹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壹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壹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壹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裏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壹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壹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裏,西距寶雞56公裏,北距岐山縣城25公裏。高20余米,面積約12平方公裏,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壹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壹場大雨,魏軍死裏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裏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壹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墻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壹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裏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壹片農田,遊客來這裏總想找壹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壹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墻壁上有壹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嶽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嶽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壹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壹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壹帶曾有這麽壹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註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幹,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妳們中的壹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妳們把房拆了,在墻裏面有壹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壹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壹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妳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麽?”這個將軍就壹五壹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裏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裏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哢嚓嚓”壹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壹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壹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妳壹命,請妳留我後代壹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壹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壹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壹點糧食,雞壹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壹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麽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麽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麽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麽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妳有壹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壹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壹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壹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壹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妳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NOTE: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壹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前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諸葛亮《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壹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壹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壹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壹觴;君其有靈,享我蒸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民。吊君弱冠,萬裏鵬摶;定建霸業,割據江南。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討逆無憂。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吊君氣概,諫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誌。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義之心,英靈之氣;命終三紀,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腸千結;惟我肝膽,悲無斷絕。昊天昏暗,三軍愴然;主為哀泣;友為淚漣。亮也不才,丐計求謀;助吳拒曹,輔漢安劉;掎角之援,首尾相儔,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別!樸守其貞,冥冥滅滅,魂如有靈,以鑒我心: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壹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註: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對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第二個版本:

三顧茅廬

徐庶向劉備熱誠地推薦諸葛亮(也叫諸葛孔明),劉備很高興,便決定去訪聘.當時諸葛亮正在襄陽城外隆中隱居.劉備攜同關羽,張飛到隆中,不巧諸葛亮出了門,沒見到.過了幾天,劉備再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又跟朋友閑遊去了.兩次見不到孔明,劉備有些失望,但是為了成就大業,他求才心切,不顧張飛關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訪.這回諸葛亮並沒外出,不過還在草堂上睡午覺沒醒,劉備便謙恭地拱手站在石階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諸葛亮為劉備的其誠所感動,答應出山輔佐劉備,終於幹出了壹番事業.「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如魚得水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孔明)出山之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論天下大事,把孔明當作老師,關羽,張飛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對劉備說:「孔明年紀輕輕,有甚麼才學 大哥妳對待他實在是好過頭了,又沒見到他顯示出甚麼本事!」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兩位弟弟不用再多說了.」 「如魚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環境. 例如:李教授請到張明作助手,簡直「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突破了壹個又壹個難關.

初出茅廬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後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領兵十萬,到達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叫來關張二人 商議迎敵,張飛原本對劉備說的「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很不服氣,便賭氣地說:「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敵 」 劉備說:「智謀靠孔明,勇武須二弟,怎麼可以推諉呢 」 劉備叫孔明指揮作戰,孔明怕關張等人不聽從號令,便要了劉備的寶劍和印章,顯示他正掌握兵權,違令者斬.孔明派兵遣將,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敗夏侯敦.這場漂亮的勝仗,使關張開始佩服諸葛亮,從此誠心誠意地聽從他的調遣.《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有首評議詩贊揚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成語「初出茅廬」原說諸葛亮出山後初掌兵權就打勝仗,後來則用以比喻剛剛進人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例如:別看他「初出茅廬」,卻有壹股沖勁,又肯虛心學習,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作出了成績.

錦囊妙計

孫權為了控制挾持劉備,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計」,假意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死了妻子的劉備,騙劉備到南徐招親,然後打算將他軟禁,作為人質,再派人去奪回荊州.劉備接見了孫權的使者,心存疑慮,諸葛亮卻叫他放心大膽前往,滿有把握地表示會「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吳侯之妹,又屬主公;荊州萬無壹失.」並叫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行,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跟前,交給他三個錦囊,跟他耳語道:「妳保主公入吳,應該領受這三個錦囊,囊中有三條妙計,妳可以依照順序施行.」趙子龍依計而行,迫使孫權嫁妹弄假成真,後來又護衛劉備和孫夫人安全地離開吳地,逃出虎口.「錦囊妙計」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妥善辦法.

壹時瑜亮

周瑜壹直要置劉備與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計謀卻壹個壹個地被諸葛亮破壞,《三國演義)第五十壹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身上本來帶有箭瘡還末痊愈,氣怒之下,終於死去,他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個周瑜,為甚麼又還要再有個諸葛亮呢!」由這個故事引出「壹時瑜亮」這個成語,指同時存在的才幹能力相當而又相抗衡對峙的兩個人.

七擒七縱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上帝位,蜀國興盛起來.當時南中地區(現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壹帶)幾個郡卻作亂造反,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戰事節節勝利,最後剩下南中首長孟獲還繼續反抗.諸葛亮了解到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決定攻心為主,把孟獲爭取過來. 諸葛亮善用計謀,第壹次交鋒就把孟獲活捉了.他遊說孟獲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孔明也不勉強他,把他放了,讓他再來較量.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壹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各部族首領照舊管理原來的地區,不派出官吏,也不留軍隊,使漢人和各民族長期相安無事,穩定了蜀國後方,為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件.「擒」就是捉拿,「縱」就是放.「七擒七縱」比喻對戰勝對方穩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對方.

淡泊明誌

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進了草廬大門,到了中門,只見門上寫看壹副對聯:「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意思是用淡泊簡樸來顯示自己的誌趣,用心境平靜來遠離名利.這副對聯表現了諸葛亮品德修養的壹個方面.諸葛亮《戒子書》則是用了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意思還是壹樣.諸葛亮與武當山諸葛亮,三國時人,出生於瑯邪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十四歲時,他姐弟三人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隨叔父到了襄陽投奔劉表.叔父逝世後,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陽城西二十多裏壹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產定居下來.諸葛亮天資超凡,居於隆中之臥龍崗,躬耕之余,博覽諸子百家,顯示出很高的知識才華.據《諸葛亮集》載,諸葛亮當時曾結交過許多荊州名士,謙恭請教,,知識愈加廣博.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他在襄陽壹帶傳授道業,收有很多門徒.據《仙鑒》記載,司馬徽因見諸葛亮有經世之才,便向他說:「以妳的才華,應當再訪名師,充實妳的學問.汝南靈山萼公玖熟諳政治,軍事之雄韜大略,我常常向他請教,他的知識我們永遠也學不完,妳可以向他虛心求之.」諸葛亮很高興,就隨司馬徽拜萼玖為師.諸葛亮在萼玖處住有壹年, 萼玖卻什麼也不教,但諸葛亮仍舊恭恭敬敬奉侍老師,直到萼玖認定諸葛亮確實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時,終於將《三才秘篆》,《兵法陣圖》,《孤虛相旺》諸書壹壹傳授給他.這些書有道學的,有天文氣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學問,這使他受益頗大.數月之後,萼玖見他已能領會到所授著作的奧妙,就向他推薦說:「南郡有個武當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巖,二十四澗,風景奇異,該山天柱峰,紫宵峰為最高,這兩峰之間隱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北極教主,精於《瑯書》,《玉冊》,《靈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妳在我這裏學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學道術,這深顯不夠,長此下去會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將帶妳拜北極教主為師,再深研道法.」於是,諸葛亮隨萼玖便上了武當山.北極教主收諸葛亮為徒後,也對他進行了壹番考驗,每日令他砍柴擔水,食以黃精.這樣住了很久,見其果有誠心,方授之以道術.然後令其下山行世.這以後,諸葛亮也曾再訪萼玖及北極教主,但終無所獲,於是,繼續隱耕隆中.司馬徽因知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後來劉備向司馬徽訪問世事時,司馬徽向他首先推薦的治世人才就是諸葛亮. 這以後就發生了劉備「三顧茅廬」以及諸葛亮拜為蜀相,終於顯示出政治,軍事天才的壹系列動人經歷.按後人考隆中,臥龍崗,似有南陽,襄陽之爭.據《諸葛亮集》「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曰『隆中』」所記,當以今襄陽為確.原因有二:壹,襄陽當時歸南陽郡所轄,當有南陽之稱;二,襄陽接壤今之宜城縣,宜城有地名曰鄧林,其名久遠,三國時可能以鄧林名鄧縣,隆中歸此鄧縣所轄極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隱修,治世之不同,漢之張子房,三國時諸葛亮可謂住世,治世壹派之代表.從諸葛亮壹生的事跡來看,他於萼玖和北極教主處學得的道門學問很多,其中廣博及政治,軍事,天文,歷法,醫藥,符篆等等,這在他輔助劉備打天下的生涯中,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他唯壹未能學得到的就是神仙煉養之術,使他終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許這也是他道門師長看他是個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負,因而因材施教的結果吧!

  • 上一篇: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企業
  • 下一篇:歷史豆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