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審查和分析
1.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的音樂課幾乎都是“歌唱課”。50年代前後基本上有兩種教學模式:壹種是傳統的“梨園式”教學和民間藝人的演唱——老師唱壹句,學生唱壹句,演唱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另壹種是受專業音樂教學的影響,其模式是:基礎訓練(聲樂訓練、視唱練耳)-演唱(模唱、讀譜、教唱、演唱處理)。
2.五六十年代的音樂課受其他文化課的影響,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方法。凱洛夫的教學模式引入了音樂課,其模式為: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布置作業。
3.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音樂教育開始顯示出勃勃生機,音樂教學改革越來越活躍。比如為了改變喊的唱法,開展了兒童嗓音訓練的研究;為了改革枯燥的樂理知識教學,遊戲教學出現了;為了改革單壹的歌唱教學,增加了器樂教學。但總體來看,其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模式仍屬於“凱洛夫式”。
4.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的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中國,尤其是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和達爾·克洛茲的教學法,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強調即興創作,從觀念上推動了我國音樂教學的改革,使音樂教學的研究上了壹個臺階。
但從現代教育理論來看,壹段時間內課堂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仍屬於單純的知識技能教學,其教育理論基本上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在壹些音樂教師的觀念中,專業音樂教學的傾向仍然有壹定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往往向學生傳授繁雜的樂理知識、枯燥的聲樂訓練和視唱練耳,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他們的厭惡感也在增加;對作品(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取決於老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完全被動的。在壹定程度上,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中學不如小學”、“小學高年級不如中低年級”、“學了九年音樂,有的學生還是壹片空白”等不正常現象。因此,迫切需要從整體上研究教學模式,改革音樂教學。
二、研究思路
1.明確目標,轉變觀念。
教學模式是在壹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優化組織教學過程的壹種相對穩定、系統化、簡單化的教學結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壹種非專業的音樂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音樂專業人才。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思路。中小學音樂教育應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研究總結國內經驗及其模式。
從七八十年代開始,全國各地建立了音樂教研網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與此同時,湧現出了壹大批有誌於音樂教學的改革者。他們在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單因素改革或整體改革的實驗。他們的想法和經驗在各種期刊上都有報道,我們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強對國外音樂教學理念和模式的研究。
本世紀以來產生的音樂教育體系和學校對世界音樂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獨創的身體節奏教學具有劃時代的作用,首次確立了身體動作反應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論上拓寬了現代音樂教育的研究視野,在實踐上推動了現代音樂教育的進步。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創造了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基礎的柯達伊教學體系,通過首調點名、科爾文手勢、節奏點名等方式,有效培養了壹大批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的樂迷。德國作曲家奧爾夫創立的奧爾夫教育體系,從兒童出發,倡導學習“元素”音樂,註重培養創造力,讓兒童以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並從中獲得個性發展。美國曼哈頓音樂課程計劃強調學生積極的探索性學習和螺旋式課程,為音樂教育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美國音樂教育的綜合意義強調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要相互聯系,融為壹體。同時通過演奏、欣賞、創作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音樂態度和音樂素質得到充分發展。
這些制度和學校的特點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創造性,註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學環境中,音樂練習和活動是在沒有桌椅的寬敞教室裏以輕松的形式進行的。我們可以將這些系統的教學模式簡化為以下模式:
奧爾夫的教學模式是探索-模仿-即興-創造。
曼哈頓威爾課程的五個教學環節:
自由探索→引導探索→探索即興→計劃即興→強化。
綜合樂感的教學模式如下:
附圖(圖)
三,音樂教學策略
1.德育和美育。
“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先培養人”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壹句名言。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藝術的範疇,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德育和美育是其靈魂。我們應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音樂教育要培養完善的人格,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生動活潑。
“傳神”至少包括三個層面:壹是形式的傳神;二是教學內容設計生動;三是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生動性。只要壹切從學生做起,再枯燥的基礎訓練也能變得生動活潑。“生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產生規模化的質量和效益。更高層次的活潑是主動發展。沒有主動性,它的生動性是有限的。只有學生積極參與,生動性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壹。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有好的體驗,音樂教學必須生動活潑。
3.教學與創作。
從某種意義上說,音樂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從現代的觀點來看,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必須是統壹的,而創造力體現了更高的要求,並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國外的音樂教學體系非常重視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作活動。在我們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這方面比較薄弱。作為以審美為中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美育的重要特征,創造性應貫穿於美育的全過程。
4.靜態和動態。
傳統音樂課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大多采用壹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坐穩了。音樂本身是非語義的,身體節奏理論的誕生為人們研究音樂心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動態可以激發人的本能,引發人的自由聯想,有助於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為。靜與動相輔相成,是音樂課堂上的理想策略。
5.簡單和綜合。
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種類繁多,主要包括聲樂(演唱)、器樂、欣賞、音樂知識和基礎訓練。作為壹種流行的學校音樂教學,“綜合”是其主體,學生年齡越小、成績越低越合適。
第四,研究音樂課基本教學模式的設想。
1.我們對唱遊課做了初步的總結:①唱遊課打破了傳統音樂學科的單壹性,采用音樂遊戲、節奏、歌曲表演、群舞、節奏音樂等綜合音樂藝術手段,倡導藝術形式的多樣性。旨在激發孩子學習音樂藝術的興趣,以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為核心。唱遊教學的實施壹方面為進入中高年級學習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壹方面作為審美情趣的基石進行積累,從而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組成部分。②唱遊課的指導思想:“動中學習,玩中學習,樂中學習”,壹切從學生開始。(3)唱遊課的相關策略:A)註重興趣;b人人參與;創建壹個場景;加強績效;e參加比賽;隨機應變。④通過歸納,初步形成了遊戲教學模式:
附圖{Figure}該模式從孩子的年齡特征出發,讓孩子從遊戲中對音樂產生興趣,從遊戲中學習音樂,在遊戲中引導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當他們在遊戲中獲得壹定的理解後,要及時鼓勵他們開發智慧,啟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從而產生更高層次的興趣。遊戲模式既是唱遊課的教學模式,也是唱遊教學的過程。在這種模式下,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緊密聯系,循環發展。這種模式適用於低年級學生的音樂學習,也可以推廣到中學生。⑤唱遊課教學評價,以“音樂天堂”和“小型音樂會”的形式,測試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審美情趣,評價“優、良、中、差”。
2.由於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教學內容的增加,小學中高年級的教學模式可以從低年級的遊戲模式逐漸過渡到遊戲與活動模式→活動模式;
介紹→活動→創作→表演→回顧
“導入”包括復習和基礎訓練,如節奏遊戲、聽力訓練、讀譜練習等。“活動”是指新賦予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要隨著年級的增長更多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特別是通過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逐步拓展培養學生自學、感受、體驗音樂的能力。“創造”是指在新講授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要求進行的創造,包括二次創造和壹次創造活動,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也要體現在“導入”和“活動”上。“表現”和“評價”是指創作的交流和匯報,以及評價和評估。
3.由於高中音樂課剛剛起步,還缺乏深入的實踐和思考,但基本的思維方式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探索、討論、創造和評價,從而進壹步發揮高中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體現高中的教育特色。具體的教學模式還需要進壹步的總結和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