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當整個世界都陷入沈睡時,唯壹清醒的人也會變成孤家寡人。魯迅小說中的孤獨者,看似是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但其中蘊含的深意,往往讓人深思良久。所以,即使他們的死不可避免的帶來壹點點的自慚形穢,責備和心痛也是難以忍受的。
威廉孤獨的人之所以可憐,是因為他們的孤獨不是內向、懦弱等世俗的孤獨,他們不善於交際。而是來自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深沈悲愴,來自於空虛而充滿血性又無處可灑的現實無奈,來自於擅長雲遊的世態獨立。
這類人通常是魯迅時代自憐的知識分子,如“魏”等,往往手握人才卻無人賞識。他們躊躇滿誌卻不能到處施展,但他們願意報效國家卻無法改變這個世俗的世界。殺賊之痛卻無力回天所造成的那種浩瀚的孤獨,耗盡了壹代又壹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血性。
那時候的知識分子大多說話輕描淡寫,苦苦掙紮,沒有出路。最多是學會了做好老師,或者學會了做好官。看來,教師和官員始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魏的命運也是如此。值得安慰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層出不窮的,就像魏堅持“孩子總是好的”,呼籲沈飛通過救孩子來拯救社會,最後留下了壹絲希望,也是相當悲劇的。
同時,作為小人物,雖然在別人眼裏很特殊,雖然有壹些不同於世俗的氣質,但他們和世界壹樣生活在雲霧之下,在沙塵、鹽、油、醬、醋中,必然被時間侵蝕。說到底,那些孤獨地掛在雲端的精神屬性,是沒有生存的土壤的,這是它們孤獨和消亡的必然性。
在現實生活中,大概很難找到壹個“韋連枝”,因為無論是自始至終的孤獨,還是極端的疏離感、絕望感,壹個正常人都很容易被打敗,甚至被徹底抹殺。這也為魏日後的“轉身”找到了壹個合理的解釋:險惡的生存困境讓他放棄了驕傲,要求別人到處尋找活路。最終背離初衷,成為軍閥杜先生的顧問。這種“轉身”使他成功地從世俗的孤獨中解脫出來,是“孤獨者”最大的勝利。但在給沈飛的信中,他多次提到自己是個失敗者。
因為他“勝利”的代價,是對自己真心的背離,是對自己靈魂的背叛。他的轉身僥幸贏了人生的壹局,但同時在靈魂和肉體上都墜入了雲端,陷入了靈魂的孤獨,這是壹個更深的泥潭。世俗的孤獨在雲下,讓人屈服;靈魂的孤獨陷入泥潭,使人毀滅。人壹旦屈服,就會被泥潭吞噬,往往會被毀滅。從這個角度來看,威廉孤獨者的殉難似乎是那個時代不可逃避的命運。
然而,命運的真相卻不盡相同。人之所以屈服,在於世俗世界的孤獨,而世俗世界的孤獨除了個人的創造,還有社會的原因。社會是壹個整體,很抽象,但歸根結底是人的整體,是為人而存在的。當“人類社會”手持尖刀,壹刀砍斷人的血肉,使人陷入生存困境時,背後的主謀也必然是人。
我們可以在文章中看到魏的生活環境:鄰裏之間各不相同,沒有親人,沒有伴侶,甚至連鄰居家的孩子似乎也漸漸疏遠了。這似乎是壹個真正的世俗孤獨者,沒有任何來自社會的羈絆,社會似乎也只有對他的惡意和疏遠。他曾說“我要多活幾天”“有人要我活下去”“我願意乞求,所以我又冷又餓,所以我孤獨又那麽辛苦”。盡管被生活所迫,魏並沒有成為壹個絕望的人,而是仍然有求生的欲望,留下了壹絲希望。
然而,當他成為“魏主”時,他最後說:“此人已被敵人困住,殺死了。”他多次提到自己是為壹個“人”而活,而這個人最終被“人”所害。魯迅在文章中沒有明確指出“人”的概念,也沒有必要指出。因為人們指的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群體,而不是整個社會。如果壹個人環顧四周,看到的只是壹群混亂的人和壹個沈淪的社會,這種孤獨是非常可怕和致命的。
魏在屈服於生活之前,只是壹個有點孤僻的文化人。他經常有壹些越軌的舉動,但骨子裏還是壹個傳統的知識分子。比如在他奶奶的葬禮上,他依然遵守傳統習俗,表現得很公正,只是比那些俗人更悲傷,更痛苦,更坦誠。“突然,他流下了眼淚,然後失聲,立刻變成了長長的嚎叫,像壹只受傷的狼,在夜晚的曠野裏嚎叫,他那慘烈的傷勢夾雜著憤怒和悲傷。
這種現象在舊的例子中是沒有的。“這個古老的例子看起來不像是壹個真正孝子的真實情感的恰當表達,而尊重養育自己的長輩和祖先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良知。然而,以魏為代表的壹系列孤獨者,在內心深處卻往往自稱超脫於世俗,是封建禮教的天然批判者。這種想法壹開始理想上讓他脫離了社會,但畢竟他真的活在雲下的世俗世界裏。壹旦被世俗所不能接受,他就只能消失在無底的泥潭裏。
吃人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小說在壹定程度上也表達了魯迅對當時社會深深的孤獨和深深的失望。?
藝術特色
第壹人稱敘事視角靈活。敘述者的經歷和敘述,大多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我”既是小說的敘事媒介,也是認知和解剖的對象。《孤獨者》中的“我”既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者的自我解剖。“我”與敘述者之間存在著對話式的復調關系。
小說開頭,“我”是敘述者。“我”在S市時只聽說過魏的壹些“奇怪”事跡,並無交集。在韓石山,“我”只是聽村民們談論他。此時的敘述是片面的。在第壹部分的結尾,“我”只是在出於好奇去他家拜訪的時候和他進行了簡單的對話。
回到S市,時隔半年,“我”和魏相識相知,逐漸敞開心扉,進行了壹次推心置腹的對話。這時“我”的敘事主體性就變弱了。被敘述後就變成了平等的對話關系。
“我”聽說魏被革職,看到魏出售他的珍藏書籍,決定去拜訪他。此時,“我”的敘事主體地位下降,敘述者魏開始講述壹個關於近期經歷和祖母去世的長篇故事。而“我”主要是聽,聽的時候只是偶爾發出聲音。
我在楊珊教書的時候,收到了魏的壹封信。在閱讀《信劄》時,“我”的敘事主體地位完全讓位於敘述者魏。他寫信詳細地告訴了我他的遭遇。這種由當事人自己講述的悲慘經歷,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壹個人精神毀滅後的絕望和悲傷。小說的敘事結構也形成了雙重結構。
當“我”再次回到S市時,魏已經去世了。這時,小說中出現了壹個新的敘述者的奶奶,敘述者魏的故事就是由她講述的。我又成了壹個傾聽者。這是小說的另壹種敘事結構。
從上面可以看出,魯迅不像以前那樣用第壹人稱敘事了,比如《故鄉》中的“我”,在整個敘事過程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和主導地位。《孤獨的人》中的敘事對象是壹個和我有著相似經歷的知識分子,有著復雜的靈魂和生存體驗。“我”沒有任何優越感,沒有評論敘事對象的特權。“我”和是並列結構。這種復雜的敘事結構也說明了文章結構的復雜性。
擴展數據:
《孤獨的人》是現代作家魯迅寫的壹部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後收錄於《流浪》文集。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魏是壹位具有獨特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生活在自己創造的孤獨繭中,最後以“自殺”的“報復”對社會進行了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遠沒有壹個讓年輕人作為自由個體獨立生活,發揮才能,服務社會的社會環境。
內容簡介
在第壹部中,魏連枝被大家視為異端,在祖母去世時受到大家的打壓和迫害。他很孤獨。
第二部,他鄙夷世俗,特立獨行,卻有壹顆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暖心。然而,當他對孩子的希望被教唆孩子搶奪搶劫的現實擊碎後,他陷入了孤獨的失望。
第三部分,失業和來自所有人的歧視把他推向了更加荒涼的孤獨。當他談到他的祖母和他的“壹個頭的繭”的生活態度時,他透露出他更深和更頑固的孤獨。
第四部分,為了生存,他走上了壹條違背自己意誌的道路,壹切新鮮的事物和自己的選擇都是令人厭惡和厭惡的,所以他還是孤獨的,是壹種帶著絕望的痛苦和復仇的孤獨。
第五部,他扮俗自殺,作踐他人,毀滅自己,是壹種更痛苦、更絕望、更徹底的孤獨。死亡結束了他孤獨的壹生。?
創作背景
孤獨的人寫於1925年9月至10年10月之間,並在1926年出版了題為《流浪》的小說集。
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值五四運動的退潮。魯迅抑郁而猶豫,說自己“很抑郁”。1923年7月,魯迅與周作人不合,搬出八道灣公館。受此事影響,魯迅健康惡化,肺病復發,幾個月後才康復。1925因支持北師大學生運動遭到反動派鎮壓和圍攻,段解除了他在教育部的職務。
艱難的生活環境,家庭紐帶的惡性變化,疾病的折磨,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抑郁。更讓魯迅感到壓抑的是,他曾經信任和幫助過的年輕人,有的出於自保,有的出於私利,有的對魯迅冷淡疏遠,有的站在對立面,是敵人。這壹切使魯迅更加多疑、孤獨、絕望,對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這部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的哲學式文學追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孤獨(魯迅寫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