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教學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強迫學習;的確,當孩子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他就有了高度的動力和內驅力,所以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絕對正確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第壹節課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每節課的開始直接影響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創造壹個新的開始。比如化學的開始課就是緒論,裏面講了幾個化學術語。如果講籠統的定義,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所以老師要配以實驗講故事,讓學生不僅能理解名詞,還能了解化學的特點。學生看到各種現象,就會喜歡上這門學科。其次,加強直觀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比如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每壹章每壹節都配有大量的實驗。實驗中的發光、發聲、發熱、變色、氣味等奇特現象,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習興趣。書中的壹些實驗可以改進或單獨設計,使之更加直觀、易懂、生動。再次,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講述與現實相關的知識。比如氫氣的密度比空氣小,妳可以舉壹個氫氣球的例子;滅火劑為什麽能滅火?這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不能燃燒的性質的體現。同時要引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化學物質的性質和作用。正如民間常說的“鬼火”,可以用磷的自燃來解釋。學生學習興趣的強弱還取決於師生關系和課堂氣氛。我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學生喜歡妳,師生關系很融洽。學生會對妳教的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再加上正確的引導,學生這門學科的成績不會差。如果課堂氣氛緊張,空氣沈悶,提不起興趣,更別說學生甚至老師了。因此,教師要學會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會很有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可以轉移的。當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後,興趣就會減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註意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原有的興趣轉移到新的興趣上或不斷增強,從而加深學習。傳授新知識時,可采用講授、歸納、演繹等傳統教學方法;做習題時,可適當采用競賽法,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積極思考;另壹方面,它可以使學生專心學習。體現了寓教於樂、教書育人的教育思想。還可以將知識溶解在小遊戲中,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重視45分鐘的效率和課堂教學的效果,使之成為教學的主旋律,用素質教育的思想指導課堂教學,采用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以最佳的課堂認知情境和優化的情感思維獲得最佳的認知效果。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2最近在《讀者》雜誌上看到壹篇老文章,題目是《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作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大學裏,她興趣廣泛,沈迷於各種校園活動,卻很少在專業上有所收獲。後來中文系副主任要求所有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背誦100篇古代文學作品,在他們反對無效後必須補上。這種“魔鬼訓練”讓學生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他們的人生和事業奠定了基礎。副主任的話鼓舞人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多能在幼兒啟蒙階段哄孩子聽。對於壹個肩負事業重任的大學生來說,怎麽能僅僅靠自己的利益混日子呢?如果是這樣,這不會給妳以後的職業生涯以有力的支持!”這說明只要妳心裏有壹份責任,妳就可以對原本不感興趣的事情感興趣。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但是如何培養興趣是壹門很大的學問。我們總能看到很多孩子被父母逼著去上各種興趣班;也有很多家長擔心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為什麽他們最後壹無所獲?顯然是打著“興趣班”的旗號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什麽孩子影響不大?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孩子通過觀察對壹個事物的直接興趣。例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電子遊戲。這種興趣來自於電子遊戲的形象和競爭力。孩子對它壹見鐘情,這就是直接興趣。間接興趣是指兒童對做某事的結果感興趣,這個結果具有工具性價值。壹個學生的直接興趣並不代表他真的對壹件事感興趣。由於中小學生的理智和思維尚未成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對自己的認識模糊,對壹件事情的判斷是“瞬間”的,所以他們的興趣往往具有時效性和多變性。他們是否對某樣東西感興趣,大多是基於他們有限的人生閱歷。暫時的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原來的直接利益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只有通過教育過程中的過濾和轉化,將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這樣的興趣才有可能成為學生終身享受的職業。比如學習書法,大部分孩子可能會有壹段時間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習書法是壹個枯燥漫長的過程,需要孩子根據字帖上的字形和筆畫反復練習,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極少數的孩子能夠堅持下來,最終在書法上取得小的成就。為什麽這幾個孩子能堅持這種費時費力的古老藝術?這其中的秘密就是間接的興趣,因為在書法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孩子真正感受到了漢字的結構、筆畫或者構圖的美。他們將書寫視為日常生活的壹部分,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書法創作,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他們在心裏設定了壹些小目標和長期目標,而小目標的實現又不斷強化了這種興趣,最終取得更大的成果,就會產生直接的興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發展”,學生的直接利益不能簡單地胡亂滿足。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興趣,同時註意引導學生發展成為具有人生目標和社會責任感的健全人格,變直接興趣為間接興趣,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和維護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興趣範圍。只有這樣,利益的滿足才能真正得到滿足,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上一篇:大約五所美國大學下一篇:寫給爸媽的壹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