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的發展,民俗可以延續文化,維系精神家園,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當代博白,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變革加劇,外來文化沖擊強烈,規則紛繁復雜,人們在現代生活世界中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無所適從。傳統民俗可以帶來親切感和熟悉感,緩解抑郁情緒,增強自信心,守護精神家園。比如客家山歌唱道:“出門三步唱山歌,常唱百年以上的山歌。男女老少壹起唱,直到大家都高興為止。”在民謠的眼裏,民謠就是快樂的歌唱。大家或歌頌秀美山川,或歌頌甜蜜愛情,或歌頌艱苦奮鬥,或向往美好生活。人們聽客家山歌,在生動的歌聲中擺脫繁雜的日常生活的羈絆,其樂融融。這是民俗的強大力量。它以村民的原始活力擁抱生活本身,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安定和幸福。
民俗帶來文化認同,幫助人們建立穩定的社會聯系,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有句客家諺語叫“寧失祖田,不忘祖言”。民歌在傳唱時,具有“以歌會友”的傳播功能。對於客家聚居區的民歌,在民歌領域,大家不僅僅是歌友,還有相同的愛好,大家同齡,有相同的語言。對於客家雜居區的老山歌來說,山歌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客家人的母語情結。大家都說客家話,有著相同的文化回憶。他們親切熱情地互相交流各種信息和現狀,增進感情和了解。而且,改革開放後,客家地區政府部門將其作為“外交名片”延伸到“公共交流”,通過客家山歌這種傳統的“阿米什”藝術,將海內外客家人的心連在了壹起。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是客家認同意識從政治經濟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向。民俗強烈而豐富的和諧因素有利於社會交往,是民俗維系人心、保持穩定的基礎。
民俗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地方性和多樣性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博白較早地認識到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認識到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從深厚的民間文化中尋找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客家民俗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價值和發展空間,也能給博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正是有了這種文化自覺,客家人創造了許多具有現代客家風格和博白風格的文化產品,如博白客家文化節、博白采茶戲、博白雜技團等,促進了博白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事實證明,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東西,越有開發價值,越受大眾歡迎,越有利於和諧文化產業的建立。
可見,民俗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是當代博白人所需要的。雖然傳承人、參與主體、傳承方式、傳承功能都發生了變化,急需培養接班人,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熱潮的興起,客家山歌已是夕陽西下。客家山歌復興的案例表明,在現代化進程中,鄉土文化可以在城鎮中精彩演繹,現代社會為傳統民俗打開了更廣闊的舞臺。民俗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所以能“無意識地傳承”和“有意識地發明”,這是當代民俗文化自我調適的結果。
民俗就像壹條流動的河流,日夜延續著客家文化,展現著文化的多樣性。如今,民俗活動參與者的老齡化是壹個普遍現象。幸運的是,民俗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政府、學者、傳承人、民眾、文化產業商人和大眾媒體的知識。依靠博白人的文化自覺,正如客家山歌唱響和諧樂章,民俗文化正在延續客家文化,構築博白人的精神家園,豐富博白的文化產業,提高博白的文化競爭力,成為構建和諧博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