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劉寶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國相聲第六代演員,師從張壽臣。他的相聲作品借鑒吸收了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優點,大膽革新創造,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尤以單口相聲見長,被譽為“單口大王”。
二、單口相聲《翻跟頭》的臺詞:
1、說段單口相聲,單口相聲的新段子很少,我們自己想編,在寫作上又不行。實不瞞您說,我是解放以後才學習文化,解放以前是個半文盲。怎麽叫半文盲呢?書報雜誌我也看,也能看下來,反正有蒙對了的時候,蒙不對的時候多!
2、怎麽叫蒙哪?比如說,我看書看報有幾個不認得的字,看看上面的字,再瞧瞧下面的字,壹琢磨這幾個字,大概差不多了,也就蒙下來了。還有壹個辦法,就是我瞧這個字象什麽模樣,我就念什麽。過去,人家都管我叫別字先生。有時候念著念著自己都樂了。怎麽?不能不樂呀。
3、過去那“郵政局”,我念“垂政局”,您就知道我這學問怎麽樣了。“北大醫院”,我念“此大醬碗”!這就是我的學問,壹念就把人念樂了。鮮貨店門口貼著個紅紙條子,四個字:“糖炒栗子”,這“栗”字,我不認識,就站在那兒我還念哪,念就念得了唄,我還念出聲來:“糖炒‘票’子!”
4、哎,那能吃嗎?您說,旁邊的人能不樂嗎?非把人念樂了不可!人家樂了,我也樂了。過去我就是別字先生。過去我究竟念過書沒有?也念過幾天,可不是在學校裏念的,也不是在私塾裏念的,我是跟我壹個親戚念的。什麽親戚呢?是我叔伯二大爺。我這“此大醬碗”就是打我二大爺那兒來的。
5、怎麽哪?再清代給皇上治病的地方不是叫太醫院嗎,“太醫院”那仨字,他就念“大醬碗”,所以我這“此大醬碗”就是得他的真傳。他念別字念得比我可樂,有過這麽壹個笑話。在舊社會,北京有個大財主,這家兒姓潘,家裏死了人,要請壹位讀祭文的先生。
6、這家兒也是倒黴催的,應當是請老秀才、舉人、翰林老夫子啊,也不知道是誰出的主意,把我那位二大爺“大醬碗”給弄去了。這下兒漏子了,他給讀祭,,那還得了!往棺材前頭壹站,捧著 文,在他眼前跪著兩個人,這邊兒跪著的是那個孝子,那邊跪著的是孝婦。
7、家有錢是財主啊,兩個用人攙著孝子,兩個老媽子攙著孝婦,他站在那兒就念這個祭文:”孤哀子……”什麽叫孤哀子哪?古時候,父喪為孤,母喪為哀,父母俱喪稱為孤哀子,孤哀子就是那個孝子。這孝子叫什麽名字呢?姓潘,名叫良顯,“雲蘇潘葛”的潘,良就是優良的良,顯就是顯耀的顯。
8、潘良顯,這仨字,叫我二大爺壹念好了,仨字兒沒多錯,錯了壹對兒半!“孤哀子……翻跟頭!”翻跟頭?這個“潘”哪,他給念成“翻”了,優良的“良”,他給念成跟頭的“跟”了,顯耀的“顯”,他給念成“頭”了。“孤哀子——翻跟頭!”這孝子壹聽也納悶兒了。
9、心說:這叫什麽規矩啊?我爸爸死了,我翻跟頭幹什麽?這叫什麽事啊!這是誰請的這麽壹位先生?孝子跪在那兒直運氣。我二大爺念到這兒還不念了,瞧著!這工夫,旁邊兒這兩個用人說話了,叫孝子:“少爺,少爺,您聽見了嗎?先生叫您翻跟頭哪!您快翻吧!”
10、孝子壹聽這話,鼻子差點兒沒氣歪嘍:“廢話!我爸爸死了,我翻跟頭幹什麽?”“那……那不是,先生叫您翻的嗎!”“胡說八道,我翻不過去。”“這不要緊,翻不過去我們幫您翻,來!翻哪!”兩人壹掀,給翻過來啦!孝子這個氣呀,翻過來又跪在那兒了。
11、我二大爺接碴兒往下念:“孝婦……”這個孝婦,娘家姓“乜”,“曾母沙乜”的那個“乜”,就是之乎者也的“也”字短中間那壹小堅。他這壹念熱鬧了;“孤哀子—翻跟頭!”用人壹掀,孝子翻過去了。“孝婦—也氏!”孝婦壹聽“也是”:“噢,我也得翻哪?!”
三、196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挖掘整理傳統相聲,劉寶瑞記錄下來的單口相聲在全團數量上占第壹位。劉寶瑞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單口相聲後經殷文碩回憶記錄,整理成文,輯為《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1983年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劉寶瑞單口相聲的代表作之壹《連升三級》曾被編進中學語文課本。
四、劉寶瑞九歲接觸相聲,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演出並初露頭角。1937年,劉寶瑞編演了相聲《家務事》、《韓復榘講演》,1944年於濟南創辦“***樂茶社“相聲大會,1949年成為把相聲帶到香港的第壹人,劉寶瑞對單口相聲表演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均作出了重要貢獻。
擴展資料
壹、劉寶瑞常演單口相聲,既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又有壹定的文學性。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鑒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使活”細致、瓷實,“包袱兒”別致、含蓄和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196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附設相聲學習班,招收了十幾名學員,由劉寶瑞負責輔導,後來這些學員大部分成為各專業文藝團體的骨幹力量。為培養馬季掌握傳統段子,錄制《找堂會》、《扒馬褂》等段子時,劉寶瑞為馬季捧哏,並將許多傳統相聲傳授給馬季和唐傑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