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內鏡科主任李提醒,便血可能來自痔瘡,但也可能是其他腸道疾病,包括息肉、腸癌等。最好做個常規腸鏡檢查,尤其是45歲以上的人。定期結腸鏡檢查是必要的。內鏡套紮治療內痔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具有即時止血、無痛痔切除術的效果,得到了患者的認可。
腸鏡“壹箭三雕”
王叔說,他偶爾會便血,有時是鮮紅色,有時是暗紅色的血塊,已經十幾年了。聽說痔瘡手術會很苦惱,就壹直拖著。
最近王叔了解到痔瘡可以在內鏡下治療,為了擺脫反復出血的困擾,來到中山六院治療。術前檢查基礎疾病,做好相關準備後,如期進行了電子結腸鏡檢查。李主任在顯微鏡下全面觀察腸道,發現壹結腸息肉,肛管處多處明顯內痔隆起,其他結直腸黏膜未見異常。隨後,切除腸息肉,對內痔進行結紮處理,結紮4環。壹次腸鏡手術,完成腸道檢查,息肉切除,結紮止血,同時消除內痔。
手術後,王舒可以下床並恢復正常活動。用肛腸栓治療後,留院觀察壹晚,然後回家休養。出院後排便正常,肛門無疼痛、出血。王大爺對手術效果表示滿意。
便血不壹定是痔瘡。
俗話說“十個男人九個痔瘡”。痔瘡要不要治療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李說,所謂內痔,其實是直腸和肛門的正常解剖結構,稱為肛墊,又稱肛門血管墊,有利於肛門的排便和排便控制功能。無癥狀、不影響排便功能的內痔,無需治療。只有當支撐結構、血管叢、動靜脈吻合發生了病變、下移,出現出血、血栓、脫出、疼痛等癥狀時,才會變成痔瘡(痔病),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
有人認為便血是痔瘡。不吃上火的東西,抹點藥膏就好了。對此,李特別提醒,便血可能來自痔瘡,也不排除其他腸道疾病。臨床上,多年便血的患者壹直以為是痔瘡,最後確診直腸癌,很可惜。
“痔瘡和直腸癌出血會有壹些區別,但不是絕對的。”李介紹,典型的內痔出血多為排便時出血,呈鮮紅色,滴下或噴出,排便後恢復站立位可自動停止。大便有黏液和出血,要警惕腸癌、息肉或炎癥性出血。“壹般人很難準確判斷,發現便血還是要找專業醫生,尤其是45歲以上的人。”
其實對於需要手術的痔瘡,也建議常規術前腸鏡檢查,了解痔瘡的整體情況,檢查腸道是否有其他問題。結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癌和癌前病變的金標準。腸鏡發現的病變,如小息肉、內痔等,可以直接治療。應該說,在患者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壹個內鏡下就可以解決腸道檢查和小病變的治療。
內鏡精確結紮用於痔切除術
李介紹,對痔瘡的科學認識促進了治療觀念的轉變。治療方法也從傳統的以消除痔瘡為目的,轉變為以保護和復位已盡可能下移的肛墊,消除臨床癥狀為原則,從而解決脫垂、出血、排便障礙等問題。
比如外科PPH手術(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就是在直腸黏膜上切壹圈,將松散的黏膜向上提,解決脫垂的問題。手術結紮結紮的原理是使突出的痔瘡在結紮後壞死脫落,從而達到切除內痔的目的。
傳統的內痔結紮是由肛腸科醫生通過視野有限的肛門內鏡,使用槍式結紮裝置進行的。內鏡結紮是將多環結紮器加載在內鏡上,視野清晰、開闊,可操作性好。必要時也可在倒鏡視野下結紮,可達到更精確的結紮治療效果。
據了解,內鏡套紮術已應用於食管靜脈曲張的結紮術,以消除靜脈曲張,治療急性、兇險的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是壹項成熟的消化內鏡診療技術。與食管靜脈曲張結紮術相比,內鏡下內痔結紮術相對簡單,風險較小。
內鏡下治療痔瘡常用的方法是硬化劑註射。通過向內痔內註射硬化劑,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無菌性炎癥後造成血管纖維化和血管腔閉塞,從而達到止血、硬化、縮小內痔和防止內痔脫垂的效果。李表示,硬化劑註射需謹慎,在兩者均適用的情況下,患者應選擇結紮治療,結紮對促進局部黏膜有較好的效果。
目前內痔內鏡結紮術可根據患者整體情況安排在綜合醫院、日間病房或門診,術後無需換藥。壹般3-5天後結紮組織壞死脫落。術後患者應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軟滑,不要強行排便,以免誘發術後出血並發癥。
李說,雖然內鏡治療內痔有其優勢,但要嚴格掌握適應證。目前,內鏡套紮術最適合治療伴有脫垂的ⅱ、ⅲ度內痔。對於ⅳ度內痔和外痔,建議手術治療。
專家介紹
李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他是廣東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消化內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消化內科MDT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基礎醫學會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專註於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診療,熟練掌握各種消化內鏡診療技術,早期消化道癌及息肉等癌前病變、黏膜下腫瘤、梗阻性胃腸道疾病(如狹窄、梗阻、賁門失弛緩癥等)的超微創治療。)、ERCP治療胰膽管疾病、超聲內鏡診療、內痔內鏡治療。
通訊員簡文洋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