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前兩個月,乘用車零售量267.8萬輛,同比下降19.8%。轎車市場,累計銷量為65,438+0.26.4萬輛,同比下降265,438+0.2%,也是細分市場中降幅最大的。
我們來看看2月份車市的具體榜單排名和車型表現。除了在SUV市場廝殺,比亞迪在轎車市場也是大贏家。榜單前四名中,比亞迪秦和海豚均榜上有名,比亞迪秦首次榮登轎車榜。比亞迪海豚還擊敗了朗逸、速騰、卡羅拉等合資車,排名第四。此外,MINI和S等新能源產品也進入前十,帝豪和比亞迪韓均進入前十五。
合資品牌方面,軒逸雖然排名第三,但同比下滑近65,438+00%,朗逸、速騰、凱美瑞、雅閣、雷淩均進入前十。卡羅拉、奧迪A6L、奔馳E均進入榜單前15,凱美瑞摘得中級車銷量桂冠,奧迪A6L也擊敗奔馳E級、寶馬5系摘得豪華車市場銷量桂冠。我們來看看各款車型的具體表現。
比亞迪秦系列開啟殺四方模式。2月交付30540輛,同比增長24.6%,也使其首次擊敗軒逸、朗逸、洪光MINI等壹批強勁對手,首次奪得轎車細分市場冠軍。在秦加DM-i機型的加持下,尤其是性價比更高的冠軍機型,讓其戰鬥指數瞬間脫離排行榜,上綠卡也是壹大優勢。
除了秦系列的熱銷,比亞迪的海豚車型也表現不俗。單月銷量22682輛,同比增長164.9%,排名第四,也是小型車冠軍。海豚的出現直接沖擊了本田飛度、大眾Polo等合資車的市場。此外,比亞迪韓也延續了月銷量過萬的勢頭,2月銷量65,438+02,265輛,同比增長32.1%,依然領跑中大型車市場。
微型車冠軍洪光mini延續了優異的勢頭,月銷量30,267輛,同比增長65,438+05.9%。洪光MINI雖然受到了奇瑞螞蟻、QQ冰淇淋、長安魯瑉、吉利熊貓MINI等眾多對手的打擊,但依然表現出了“敵將擋水,我將掩人耳目”的大將風範。
神車軒逸壹直認為最大的對手是朗逸,但被比亞迪秦成功超越,2月僅排名第三,月銷量26102輛,同比下滑8.5%。很多人覺得全新軒逸的上市讓很多人處於觀望狀態,但是65,438+065,438+0.9萬元-65,438+0.74.9萬元的價格區間對於壹款緊湊型家用車來說真的不是優勢。要知道很多中級合資車的價格都比新軒逸的車低。
雖然軒逸依靠先入為主在國內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全面爆發,軒逸的優勢越來越小。激烈的市場競爭給日產帶來了壓力。據透露,為了提振銷量,東風日產還推出了從英倫和菲尼迪購買QX50,直接送軒逸的活動。這也從正面反映了軒逸的價格有多水,也反映了軒逸現在的壓力很大。
新朗逸月銷量為265,438+0,269輛,同比下降20.4%。對手軒逸經不起市場的激烈競爭,朗逸的抗沖擊能力更弱。比亞迪秦系列的迅速崛起,對傳統汽車朗逸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壓力。此外,大眾售出65,438+04,526輛速騰,同比增長65,438+05.8%。新速騰的推出在壹定程度上拉動了速騰的銷量。
日系車在2月份還是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的。除了軒逸,凱美瑞、雅閣和雷淩也進入了榜單的前十名。凱美瑞擊敗雅閣、帕薩特、天籟等強勁對手,2月交車14401,同比增長1.2%。凱美瑞雖然奪冠了,但是表現還是有些不如以前,這主要是因為新能源市場的全面爆發,直接沖擊了這些中級合資車市場。
雅閣2月銷量13218輛,同比下降4.3%。即使有了混動車的加持,依然擋不住新能源的強勁勢頭。另壹款日系車雷淩表現出色,2月份銷量為65,438+03,200輛,同比增長44.4%。
在榜單前十中,值得壹提的還有新能源汽車AION S,其在2月份迎來了強勁的爆發,月銷量16827輛,同比增長397.8%,也是榜單中增長最明顯的車型。在AION S的帶動下,愛安品牌2月銷量也突破3萬輛大關,成為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
此外,排名第11至15位的車型分別是卡羅拉、吉利帝豪系列、比亞迪韓、奧迪A6L、奔馳E級。卡羅拉的表現可以說是跌宕起伏。有時候能進榜單前三,有時候直接跌出前十。2月同比下降17.3%,月銷量12899。
另外值得壹提的是,豪華車冠軍奧迪A6L再次力推奔馳E級和寶馬5系。在BBA車型中,奧迪的降級是最惡意的。據悉,奧迪A6L在部分終端的起步價已經降至25萬左右(甚至有傳言稱會降至22萬左右)。當然,這是部分網友透露的信息。也意味著這款車的官方起步價在42萬元以上。
但是有壹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奧迪車確實降價了。比如壹汽奧迪官方此前給予的購車價格補貼從10到16萬元不等,對壹汽奧迪員工的購車優惠和補貼力度也不小。據悉,奧迪Q5L部分車型1.4萬以上,而奧迪Q3甚至20萬出頭就能拿到,優惠幅度也超過了1萬。
奧迪通過降價來保護市場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但是這樣的策略能讓品牌長期健康發展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奧迪通過盲目降價來保持市場,BBA成為BBX只是時間問題。
本文由車市特別評論/李特爾新媒體工作室原創。本文作者為南山,轉載應註明出處。
本文來自作者對車市的專題評論,版權歸作者所有。請以任何形式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