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農村傳統與法律沖突

農村傳統與法律沖突

莊嚴、威嚴、肅穆是公眾對法庭最直觀的感受。然而,當我們把目光從城市轉向偏遠山區時,看到的卻是另壹種形式的法庭。壹匹馬,背著國徽,後面跟著三個人,穿梭在窮鄉僻壤,朝廷開的地方,就是馬背上的朝廷。

馬背上的法庭像壹個故事,也像壹部紀錄片。影片記錄了馮法官、楊阿姨、阿洛下鄉執法的過程。與其說是打官司,不如說是調解鄰居之間的瑣事。生活在邊疆腹地的人對法律沒有概念。在他們看來,能幫他們解決那些他們解決不了的矛盾和麻煩的,是法律。這與真正的法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沒有對錯的判決,模棱兩可的對錯,成了在農村漂泊二十多年的馮法官與初出茅廬的阿洛之間的沖突,也是與現代社會脫節的農村的真實寫照。

他們都講鄉村故事。相比《那山那狗的人》這種“從頭到尾淡淡的敘述,壹幅漂亮的水墨畫,壹種溫暖的感覺”的電影,《馬背上的宮廷》給人的第壹印象是不舒服。這部在寧蒗縣拍攝的影片中,群山光禿禿,空氣霧蒙蒙,村莊慘不忍睹。雲南沒什麽好風景。從風景到人物,導演並沒有打算用漂亮的鏡頭來講述,只是闡述了壹個現實。成立於建國初期的流動法庭,努力在舊規則和法理之間保持平衡。這幾十年現代城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沒有時間像在這些偏遠地區壹樣流動的那麽慢。

流動法庭的誕生是舊規則和新法律的結合。

《馬背上的宮廷》的原型源於壹幅畫。圖為重慶奉節縣,兩個法院的執法者,穿梭在江面的鋼絲上,背著法院背包,舉著國徽,向著遠處的村莊滑行。《繩子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漁船上的法庭》《背包上的法庭》...偏遠地區法治的完善和普及,離不開這些法官的長途奔波。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交通達不到的地方,但沒有這些執法者走不進去的土地。“馬背上的法庭”更像是壹個流動的符號,讓舊的統治和新的法律更加和諧地結合,也讓生活在不毛之地的人們能夠快速適應新時代社會法治建設的發展。

歷經千年變遷的古代法律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在法律制度的發展中,占據中國廣大領土的農村地區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家族式和鄉鎮式法律模式。舊社會族長和祠堂的絕對權威,以及自古以來對讀聖賢書者的崇拜,逐漸形成了無訟的觀念。在村民看來,能解決自己煩惱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長或鄉賢。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鄉村法治從宗族控制向熟人控制轉變,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從最早的宗法制度向以地緣關系和利益為中心的契約式鄉村法治轉變,也就是有人曾經提出的“半熟人社會”。“半熟人社會”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規則秩序和宗法秩序交織在壹起的混亂狀態,也是中國農村轉型期的壹種臨時性社會形態。在“半熟人社會”,農村法治主要面臨三大治理難題:壹是法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國法律與傳統宗族條例的沖突;第二,國家法治與村民自治的沖突;第三,農民的公民權利沒有得到保護。

這壹點在影片中也有涉及。在阿洛的婚宴上,壹群人怒氣沖沖地沖了進來。原來阿洛的老丈人宰過別人的羊,宰的原因是對方的羊糟蹋了自己的莊稼。老丈人說,他完全是按照農村公約做的,沒有錯。阿洛猶豫再三,還是說老丈人錯了。暴風雨再次爆發,婚宴被中途叫停。

通過這壹幕,我們也認識到,法律與鄉村公約或民間習俗的矛盾時有發生,流動法庭的誕生就是為了調整法理與舊治的沖突,使兩者融合發展。

認為《馬背上的法庭》是壹部主旋律正能量電影是錯誤的。本片無意“宣揚”或“贊美”這些執法者,更清晰地反映了農村法治發展中的艱難困苦。

第二,在遙遠的地區,執法者在理性和法理之間難以平衡。

在新任法官羅曉看來,這次執法之旅簡直是壹派胡言。從法庭場景的安排到案件的審理,沒有什麽能與法律相處,更談不上法律的莊嚴。羅曉更不能理解的是老馮的執法行為和判斷方法。

嫂子分了壇子,老馮把壇子砸了,自己掏錢,讓嫂子再買壹個。豬拱了鍋山,也就是祖墳,原告態度堅決。老馮提出原告也牽豬給被告祖墳拱壹次,被告心慌。老馮勸他賠壹頭豬,行個禮。女人欠錢,老馮再壹次自己掏錢。

老馮和阿洛的矛盾發生在阿洛帶著媳婦離開之後。

阿洛的婚宴,因為壹只羊被毀了,阿洛帶著媳婦走了,於是村裏的人都不再信任老馮了。老馮和阿洛的矛盾再次爆發。阿洛認為他沒有做錯什麽,不幫助幫派裏的親戚是法律的正義。但老馮責怪阿洛帶著媳婦走了,損害了法院工作人員的形象,導致村民不再願意信任法院,去法院訴訟。

阿洛又帶著媳婦跑了,再也沒回來。在阿洛眼裏,老馮沒有壹個法官應有的尊嚴。他只是充當和事佬,繼續混日子。法律的對錯變得模糊了。村民認老馮不認法律。所以阿洛直言,老馮付出的是自己的形象,自己的面子。

阿洛說的並不完全錯,只是阿洛沒有認真理解法律與村民的關系。在偏遠的農村,物質匱乏,信息閉塞,村民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僅僅是生活上。在普通人眼裏,壹個只值2.5元的罐子可能沒什麽大不了的,但對那裏的人來說,那個罐子就是壹個重要的財產,不能放棄。所以,有時候用壹種他們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嘗試,比法律更重要。所以,老馮在民情和法律之間的博弈,如果對他自己來說,不如說是他的責任,也是他對國徽的承諾。

老馮唯壹壹次生氣,是那匹馬連同國徽壹起被偷的時候。馬沒了,國徽陷在壹片草海裏。老馮想都沒想,就想沖進去。壹旦他陷入草海中的沼澤,人們很可能會死去。村裏人不明白老馮對國徽的重要性。老馮說,就像妳的佛。

國徽在村民心中壹下子上升到了壹個神的位置。合力把國徽請出草海,洗凈,掛在高處,點起篝火,雙手合十祈禱。這個時候,村民心中的國徽就是壹個神,可以保佑老百姓的安康。這是法治覆蓋最遠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當地的民俗交融在壹起。法理和人情之間脆弱的平衡,是這些執法者在流動法庭上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有時候可能無法用法律條文來判斷對錯,這涉及到人們的感受,需要他們的考量。

這篝火的祈禱,摩梭人虔誠地觸摸國徽,讓我們體會到老馮對民情的理解,對情與法之間大小的把握。這壹刻,法律就像燃燒的火焰,散發出最真實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讓生命值得敬畏和自律。

維持這種弱平衡有多難?老馮手裏拿著酒杯對阿洛媳婦說的那句話,把苦水都說盡了:嫁給朝廷的人,是件苦差事。老馮的妻兒,遠離他,在盤山峻嶺中走了二十多年,最後,他們孤獨了。

如果說老馮代表傳統,那麽阿洛代表現代。

年輕壹代的崛起,新思想舊習俗的碰撞,是矛盾,是新生。

影片開頭的法官楊阿姨,即使才四十多歲,也因為法官的專業性和壹刀切,被迫退庭。代替楊阿姨的,是壹位法學畢業生,Alo。阿洛結婚時的婚宴上,阿洛和新娘穿上了新西裝和婚紗,而村民們還穿著傳統服飾。

阿洛和他的妻子展示了社會的必然進步,但這種進步中存在著許多矛盾。這些年輕人正在吸收新時代的潮流,已經和家鄉的舊習俗格格不入了。阿洛已經被舊習俗打敗了,他拒絕審理“豬拱鍋盆山”的案子,認為這是封建迷信。阿洛在當地習俗和法律之間選擇了法律,這對他來說是正確的事情,但卻引起了老丈人的極度不滿,婚禮被迫停止。

阿洛的優越感來源於他自己先進的理念。但是,他全盤否定過去,只向前看。他忘記了,廣大的偏遠地區不具備實施如此剛性的法治的條件。雖然矛盾頻發,但阿洛的年輕、碰撞、激進是逐步完善農村法治不可或缺的力量。這股力量雖然肆無忌憚,卻讓法律的棱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地突破了舊人們的法治觀念。

三個人壹匹馬扛著國徽來了,走的時候老馮壹匹馬扛著國徽。半夜,困了的老馮不小心掉下懸崖,鏡頭裏的馬正馱著國徽。

結論:

陳鴻毅曾經說過:法治觀念的最高境界是相信所有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人的尊重。這是法治社會最理想的狀態。法律的實施既要懲罰那些損害他人或國家利益的人,又要把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作為壹種無聲的信仰。

本片說明,在偏遠的山村,法治的實施需要結合當地的習俗。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也把握住了情理和法理的平衡。《馬背上的法庭》描繪了農村普法之路的艱難圖景。法律理念的落實需要幾代流動法院執法者的努力。農村法治要求我們深入了解農村,以各種方式和態度面對農村的頑固和復雜。

  • 上一篇:JD。COM的商業模式和特點
  • 下一篇:名家牡丹國畫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