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事跡,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反映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和具體的時代特征。壹般的房契是怎麽起草的?以下是我收集的農村好家庭故事,僅供參考。讓我們來看看。
1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身上散發的精神影響著大家庭的每壹個成員,比如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友善、和諧、溫暖、和睦...幾千年的中華傳統美德在這個家庭裏通過言傳身教代代相傳。
第壹,中華美德和戒律代代相傳。
當他的父親劉玉明30多歲時,他患了腦瘤,雙目失明。家庭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他母親黃祖秀身上。在外打工謀生,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因腦瘤失明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從那以後,劉連青母親早起貪黑的形象在她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母親的言行也影響了劉連青,他盡力為母親分擔生活壓力。直到劉連青的祖父去世,後來,祖母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壹些常人認為比較簡單的事情,總是搞得壹塌糊塗,但我媽從來沒有指責過我奶奶,甚至沒有壹句怨言。有空就帶著老人出去曬太陽,接觸大自然,直到奶奶去世。
1962年,父親雙目失明。手術中,醫生斷言我父親最多只能活20年。母親沒有放棄,沒有退縮,毅然扛起重擔,咬牙堅持。手術至今已經50多年了,這是我母親的堅持和細心呵護。父親打破了醫生20年的無期徒刑,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現在,劉連青的父親和母親已經八十多歲了,他們的身體也越來越老了。但是,母親不想給孩子添麻煩,還是壹個人住。這成了劉連青的壹塊心病。在愛人的支持下,壹家人堅持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終說服老人帶他們到自己身邊。
考慮到老人的年齡和牙齒不好,劉連青的家人改變了他們的飲食習慣。他們試著選擇纖維少的食物,切小塊,煮得柔和。氣候變了,他們及時給公婆買衣服,買生活必需品,盡力適應老人,讓兩位老人能養活自己。劉連青的兩個女兒也在這種家庭氛圍和榜樣中傳承了這種美德。他們很孝順爺爺奶奶,幫兩位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怕他們孤獨。放學回家,總會給他們講在學校發生的故事。
劉連青目前的家庭關系非常和諧融洽。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支持、幫助,從來沒有吵過架,也沒有動粗過。夫妻之間出現分歧時,總是按照擺事實、講道理的原則,心平氣和地解決分歧,取得對方的理解和支持。媳婦關心婆婆,婆婆理解媳婦。
第二,教育是基礎的基礎。
讓孩子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離不開教育。在那個艱難的年代,母親黃祖秀沒有因為困難而讓孩子輟學,也沒有重男輕女。她的母親知道無知和文化的危害,經常告訴她的孩子要努力學習。正是母親開放的心態,培養了劉連青姐妹中的三個大學生和五個專科生。
出於傳承和現實的需要,劉連青願意投資孩子的教育。他寧願少吃少穿,也不能失去孩子在教育上的投入。他應該在生活上廣博,在精神上細膩,這已經成為劉連青家族的另壹種生活理念。
大女兒在古箏和英語方面很有天賦。為了給孩子壹個更高的教育平臺,2000年,全家湊了4萬多元讓她去貴陽學古箏,接受英語培訓,多方面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我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現在,我的大女兒古箏已經過了9級。她去年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心理健康快樂成長。
我最小的女兒從小就很活躍。為了培養孩子的耐心,她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開始送孩子學琴。她媽媽每天都抽出時間陪孩子練鋼琴。遇到省市舉辦的青少年器樂比賽,他們都積極參加。經過努力,小女兒2010通過了鋼琴十級。多次獲得省市青少年器樂比賽金獎、銀獎及“畢節市優秀團員”榮譽稱號。
第三,真心付出,* * *創造和諧家庭
我對現在的家庭很滿意。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都相當融洽,是真正和諧的大家庭。我們之所以會達到這種局面,可以總結為:真誠的奉獻,真誠的對待,同理心,寬容,謙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壹種相互的、互動的關系。只要大家都能做到“真”字,少壹點自私,多壹點公心,和諧的家庭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農村良好家風家庭事跡材料2。手握公權力,只為人民奉獻,絕不私用,絕不讓家人沾權力的光,絕不用公權力為家人換取任何利益,這對於領導幹部來說是極其難得的,也是特別可貴的。但是焦、谷文昌等* * *制作人做到了,並且堅持了壹輩子。
焦尤魯對他的孩子非常嚴格,從來沒有給他們“特殊照顧”。三女兒焦守雲在記憶中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姐姐畢業要工作的時候,媽媽問爸爸怎麽安排。我父親說,壹個選擇是在辦公室打掃廁所,壹個選擇是去泡菜廠當工人。”媽媽聽了很高興,覺得當工人挺好的。沒想到焦不僅讓女兒去泡菜廠打工,還讓她去挑擔子,在街上賣泡菜。“當年,大姐是個大姑娘,臉皮很薄,父親是縣委書記。我想不通。”僵持了很久,嬌說,那我就跟妳壹起賣鹹菜。“只有這樣,我才能做通大姐的思想工作。”
在焦的影響下,他的妻子徐君雅也管教她的孩子。蘭考剛安裝電話時,在村裏工作的兒子躍進興奮地打算在家裏安裝壹部。沒想到,徐俊雅堅決不同意:“妳裝個電話就打算在家遠程辦公了?不走村串戶,怎麽能了解群眾的想法和困難?”小兒子鮑剛參加工作時,徐俊雅堅持讓兒子在車庫當臨時工...壹堆壹堆,體現了焦家清正廉潔的家風。“自食其力”是谷文昌對子女的壹貫要求。他的5個孩子在工作生活上沒有得到任何“特殊照顧”,即使是政策允許,谷文昌也不為他們“爭取”。
從65438到0976,谷文昌的小兒子谷玉棟高中畢業,最大的願望是在壹家工廠當工人。當時谷文昌夫婦六十多歲,按照政策可以留壹個孩子在身邊工作。谷裕東向時任地區革委會副主任的谷文昌提出,要他留在父母身邊。沈默許久後,谷文昌勸他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谷文昌說:“我是領導幹部。我不能要求組織給孩子安排工作。不然我以後怎麽做工作?”
谷文昌的女兒谷哲慧從臨時工到全職用了15年。65438到0963,顧哲輝高中畢業,在縣財政部門做臨時工。她很老實,穿打補丁的褲子,能吃苦,下鄉就睡地板。別人根本看不出這是縣委書記的女兒。1965年,谷文昌調任福建林業廳副廳長,有關部門提出將谷哲輝轉為正式工,隨谷文昌去省城。谷文昌堅決不同意。他說:“我是組織提拔的,不是我女兒。”此後,顧哲輝多次有機會成為正式會員,都被顧文昌“叫停”,直到1979才成為正式會員。
谷文昌對孩子要求嚴格,妻子也是。谷文昌的愛人石英平是壹名南下幹部。新中國成立之初,她隨谷文昌來到東山。當時她是縣民政部門的負責人。她在1952改工資時,被定為18的行政級別。在隨後30年的工作中,她的職位和工資水平都沒有得到提升。
谷文昌對自己和家人異常嚴厲的家風,在壹些人看來是“不近人情”的,這也是谷文昌在百姓心中樹立豐碑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