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出於性格。[1]“書法藝術相同,德力出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品格的培養比學習更重要。書法藝術包含著作者思想和人格的培養以及文化體驗,而知識和品格的培養對於書法藝術尤為重要。
書法家馮誌福先生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他的書法藝術更是為大家所稱道。是中國文化藝術界德才兼備的書法家。
河南是中國九州中心的豫州。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源頭。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中華文明就誕生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誌福,本名尹霆,壹九四四年生於河南新鄉。他從小受傳統文化影響,愛好文學和書法。他出身貧困。青年時期,由於家境貧寒,只能收集和借用古今名家書法帖,博采眾長,刻苦鉆研傳統書法藝術。為了追求書法藝術,馮誌福不得不付出常人多倍的艱辛。他研究過的古今書法帖不計其數,數量之大,連他自己都記不住。那時候的他,不僅為生活打拼,連僅有的壹點零錢都不敢花。對書籍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難以忍受的饑餓折磨往往成為矛盾。所以從朋友家借或者交換字帖,回家抄寫學習,大部分時間都成了他的首要任務。有些書需要通宵不睡覺的抄,第二天要還給別人。他曾經在工廠實驗室做光譜分析,業余時間研究書法藝術。後來調到新鄉群眾藝術館做專業書法輔導。他很高興從那壹年的艱苦歲月中走出來。是年輕時的特殊經歷讓他珍惜現在的壹切,滿足於今天的美好生活。
書法是孤獨者的藝術,需要耐得住寂寞。《名利場》中激烈的戰鬥無法成為真正的藝術家。馮誌福為了文化而工作,為了藝術而工作,不計較金錢、名利的得失。在今天的書壇,工匠做作、機械復制、荒誕離奇盛行,書法藝術成為了壹個追逐名利的競技場,背離了藝術的本源,面對日益喧囂浮躁的現代書壇,馮誌福懷著壹種對文化的責任感,與時代不同,甘於孤獨,遠離紛亂嘈雜的書壇,躲在壹間樸素的書房裏,潛心鉆研傳統的書法藝術 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
金錢是達到生活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對於大多數書法家來說,得獎、收錢是壹件很刺激的事情,但這未必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初衷,有些時候物質生活的富足並不能帶來精神上的快樂。文化工作者的最高享受是精神愉悅,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精神追求,而不是金錢物質享受。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焦慮,是中國知識分子對人民疾苦、文化責任和民族前途的關註,而不是對物質和名譽的追求。
馮誌福優雅、謙恭、謙遜。雖然他不善言談,但他博大的胸懷,深邃睿智的知識和思想,總會感染妳的心情。他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物欲、名利的淡然態度,對弱者的關懷,對文化的沈思,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妳的人生軌跡和藝術取向。
書法藝術是漢字的高度概括,是心靈和文化的藝術,是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感性表達和自然流露。我擔心練習中國書法的人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淵博的知識和勤奮的學習,他們將無法取得積極的成果。馮誌福繼承了傳統文化的優秀,重視道德和藝術,註重基本功的練習和文史哲的內在修養。他廣泛涉獵文學、歷史、詩歌、繪畫、戲劇等。,長期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功底。他在業余時間偶爾能唱幾句豫劇和京劇的聲線,看起來很有戲曲專業水平。
書法藝術源於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石濤和尚雲說:“古人立法之前,我不知道古人能做什麽;古人及立法後,今人不得出古法。幾千年來,今天的人們無法有所作為。學的是古人的痕跡,而不是古人的心,所以不能脫穎而出是不對的![2]“書有法,而囿於條條框框,只知沈迷古計。陳晨湘陰是某家的奴才,這也是很多“書法家”常常引以為豪的“能幹事”。
藝術重在創新,創新是傳統的再發展。書法藝術需要彰顯個性,表現自己的精神,給自己留下印象,寫出自己的風格。由於前人創作的藝術作品的震撼性、古典性、規範性,以及人性對前人的盲目崇拜,我們習慣於遵循前人的規則,跟風,拒絕創新,缺乏個性和創造力,束縛了作者的手腳。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羲之父子“綁架”了中國的書法,使得中國的書法藝術“家家有二王,人人借鑒”,千人壹面,束縛了很多書法家的創造力。
“好的藝術作品不是模仿,而是創造...藝術創新總是從舊藝術中發展而來..[3]“深厚的文學修養,豐富的人生閱歷,健康的人生觀,深刻的哲學思想,都是寫好書法藝術的必要條件。馮誌福善於思考,對書法藝術有獨特的眼光,有獨特的見解。他的創作態度認真嚴謹,註重學術、藝術和精神追求。他的作品總是呈現出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從容自信、充滿活力,表現出作者良好的創作心態和思想感情。他腳踏實地,不求名,不推崇通俗書風,堅持幾十年,立足傳統,銳意創新。
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中國的書法藝術雖然看似只有簡單的幾行,卻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馮誌福認為,學習書法首先要立足於傳統,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存其珍貴而棄其無用,節約筆墨。他從文化的角度審視書法,從古代碑銘、大師、聖賢那裏汲取營養,充實自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逐漸掌握了適合自己文化氣質的筆墨語言,形成了傳統功力深厚、不同於主流流行書法風格的獨特書法藝術風格。他的書法既有金石學的神韻和美感,典雅別致,又有金石學的博大精深,古樸厚重,揉合金石學和金石學於壹體,古樸真實,古樸典雅。特別是在不同字體和筆畫的滲透和組合上,付出了心血,融合了個性和傳統,充滿了時代氣息。他的書法從不狂妄、嘩眾取寵,而是依靠技術營造環境,追求含蓄、穩重、中庸的內在美。他善於利用不同字體的優缺點,不拘泥於固定的方法,借鑒、滲透、補充各種風格的筆法,並使之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結合。看似不符合法律,但壹切都符合法律。莊子說:“淡泊無限,美皆隨之”。讀馮誌福的書法,讓人感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內在美,質樸無華。
”文章平靜而快樂。[4]“馮誌福書法的路子很廣,各方面都很好。他的隸書溫潤古雅,樸實自然,其樂融融,這是天意。他從來沒有機械地和單方面地糾纏於技術的整潔的方圓,並被古代法規所束縛。他認為,隸書的創作“壹定不能千篇壹律,像壹個算子。”他的隸書扁平,因地制宜,虛實疏密運用靈活。筆法有節奏,收斂緩慢。所謂“兵者無常,字者無常[5]”充滿印意,鐘鼎精神,石味,亦有草法。線條渾厚,剛柔並濟,潤物細無聲。繩結優雅飄逸,奔放不羈,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匠心獨運,既不違背情理,也不打破常規。他很容易從古代的法律如漢碑、翟、、何、等中得到啟示。隸書有篆書,隸書有隸書,書卷氣十足,有他自己特殊的氣質、風格、語言和文化背景。張海先生稱贊他的隸書作品:“飛揚而不滑溜,變化而不走樣,浸潤而不雜亂,飄逸而不淺薄。”充分肯定了他的藝術成就。
他的楷書端莊大方,既有北魏書法的風格,又深受清代趙的影響,還有點漆書的味道。篆書融合了大篆和小篆,具有隸書的風格。筆墨嫻熟、流暢、自然,既有古木的濃郁,又有吳昌碩的醇厚意蘊。“篆隸團範〔六〕”,以篆隸組合,寫出了詠梅、庾信、柳宗元等四首詩。用筆剛勁有力,突破了傳統隸書和篆書的界限。很難界定這是嚴格意義上的隸書還是篆書,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他把握了漢字的基本筆法規律,從他的門派壹直沒有改變,他安逸寧靜,從容自在。整個筆法,古樸敦厚,剛柔並濟,針藏於棉中。厚、簡、燥皆妙,結構、形制、韻律、節奏都有講究,詩、書、印、隸書完美融合。鋒隨筆轉,意為墨流,筆意連綿,氣息貫通。篆書和隸書都是草書,自然,不留斧刻痕跡。草書有米芾、王鐸、傅山的筆法,古樸蒼勁。看的話,無拘無束,自由瀟灑,壹洗流行的“二王”書風,令人耳目壹新。
“充實就是美[7]”,馮誌福的日常生活非常簡單。除了書法,他還喜歡茶、花、畫和唱戲...生活就是這麽安逸平淡。逗逗的小孫子,教孩子練字學畫,唱歌跳舞,享受天倫之樂,其實是丈夫最幸福的事。用胡子刮了刮孩子的臉,孩子天真的笑了,紳士的臉上也有了稚氣的笑容。
馮誌福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他非常關心年輕壹代。晚輩向他求教時,他總是耐心解釋和解惑,傳授自己的經驗,知其利弊,對自己的勞動所得從不吝惜。他經常告誡學生:“多學書法,讀書是增加修養,提高書法質量和風格的必由之路。”
王先生謙遜誠懇,忠厚仁厚,和藹可親,真誠待人。2009年秋天我們去太行山旅遊的時候,他丟下手裏的壹切,和馮師傅的母親壹起陪我們上山。山路崎嶇,山上寒氣重。考慮到他的健康,我們勸他不要上來。王先生堅持不上來。看到馮先生在寒風中行走,不禁有壹種敬意之感。這次太行之行,他犧牲個人時間,不顧疲勞,不分晝夜,堅持陪伴我們三天,令我深深感動。新鄉人好客,有奉酒之說。我經常在宴會前怯場。老公知道我酒量小,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幫我戒酒。他對後輩關懷備至,無微不至,讓人感到無比親切,流露出壹種慈父般的溫暖。
這些年來,他走過祖國的山山水水,從龍門石窟到殷墟舊址、白蘭亭,遊覽長安、遊端州、潮州湖、洞庭湖,登嶗山,漫步青島海濱,汲取天地精華,領悟藝術在大自然中的真諦。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中國浩瀚的歷史文化涵養了他的筆墨。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的成就令人驚嘆,先後出版了《顏邊作品集》、《唐詩選本》、《宋詞選本》、《嶽陽樓記》、《五種風格常用著作權》和《當代書法大師系列作品》等不同分冊的書法專業書籍。
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條,更是金錢的藝術。要賦予它思想感情和文化內涵,要書寫民族文化精神。書法藝術是濃縮的文化符號,是流動的精神家園。書法藝術應該具有高雅的風格和高尚的情操,能夠引領人們的精神境界。
“簡單,天下沒有不爭氣的美女。[8] "
“根基穩固,百花齊放。有深厚淵源的,會被打上榮耀的烙印。[9] "
華麗,平淡,但願馮誌福先生永遠保持他的藝術青春!
[1]:清。劉熙載。
[2].清。石濤《迪達子題詩跋》
[3]:美國。愛默生《論成功》
[4]:清。鄭板橋語
[5].唐禹石南的“筆心說”
[6]:見《當代書法大師作品集——馮誌福》
【7】:戰國。孟子語言
【8】:戰國。莊子語。
[9].明。張《翰林書院讀書說》
201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