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征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發達國家已進入信息化的後工業社會,這些國家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最近幾年,信息化的速度在加快,新型工業化完全可以不走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老路,而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十六大報告指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壹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註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新型工業化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以科學技術促進工業化,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突出地位。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是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走的是壹條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道路。傳統工業化對資源大量消耗和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已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需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開展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汙染。 發揮人力資源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我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這既形成巨大的就業壓力,也是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壹個突出優勢,在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二、新型工業化與發達國家傳統工業化的區別
發展背景不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先實現工業化,在工業化得到長足發展之後才進入信息化發展階段。而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的發展幾乎是同步的,這為我們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發展模式不同。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主要是依賴從殖民地掠奪能源、原材料,傾銷其產品,造成全球範圍貧富兩極分化,資源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惡化。新型工業化道路特別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註意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側重點不同。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片面強調機械化與自動化,沒有充分考慮機器大工業帶來的人口失業等問題,導致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動蕩不安。新型工業化道路從人口多、勞動力過剩、就業形勢嚴峻這壹現實國情出發,註重把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在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強調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環境,降低失業率。在使勞動者就業得到制度保障的同時,充分享受新型工業化帶來的好處 三、新型工業化與中國傳統工業化的區別 所有制結構不同。我國過去把單壹的公有制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客觀上限制了人們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統壹支配生產力的能力。新型工業化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方針。調動起國內外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使各種經濟成分的優勢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有利於解決經濟建設中的問題,特別是在資本供給不足、城鎮就業壓力大以及農業勞動力轉移任務艱巨的情況下,更應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經濟運行方式不同。計劃經濟體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但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的工業化、商品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推進,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新型工業化使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通過市場供求關系、價格杠桿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調節和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發展方式不同。傳統工業化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甚至以犧牲農業和消費品工業的發展為代價。新型工業化追求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在產業結構上,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調節社會資源配置,使基礎產業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消費品工業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相互協調,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在強調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工資成本低的比較優勢的同時,努力培育各個產業的競爭優勢。 經濟增長內涵不同。傳統工業化過分強調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導致經濟增長大起大落。單純強調經濟增長的高速度,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還給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困難。新型工業化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針,既積極進取又量力而行,在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和適度的快速增長。 工農業及城鄉協調方式不同。傳統工業化通過行政手段,限制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與轉移,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新型工業化提出正確處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關系,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業能夠反哺農業,在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發展農村的專業化、社會化分工體系,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人口向中心城鎮的集聚。 作者單位:孫玉娟/河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劉雪/河北廊坊師範學院政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