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魏源撰寫《海圖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康有為等人宣傳維新思想和西方政治制度,主張救亡圖存,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孫中山主張通過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陳獨秀倡導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科學的口號,主張用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民族精神,建立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特點:近代中國的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器物”(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制度”(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民主政體)、“倫理”(用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民族精神)。
-影響力
現代西學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先導的,整體上是壹種全新的、勢能很高的文化。因此,在中國近代史上,西學東漸是壹種主流趨勢,它在許多方面影響了中國社會。
首先是技術上的影響。從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論下,初步引進了西方的武器裝備,也出版了壹些西方武器制造和攻防戰術的書籍。始於1861的洋務運動,以“學中用西”為理論指導,大規模模仿西方國家的方法,制造新式槍炮和船只,訓練新式陸軍和海軍,組織近代軍工和民用企業,開礦、修築鐵路、興辦郵電、興辦學校,掀起了向西方學習辦洋務的熱潮。到19的90年代,全面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潮開始興起,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包括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電力、交通、金融也有所發展。據統計,從1901到1911,十年間全國新建廠礦386個,資本88348萬元,超過前30年建立的,資本總額翻了壹倍多;從1912到1919,新建廠礦470多個,年均增長67個,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張,新增資本超過1.3億元。
其次,制度影響。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傳入中國的壹般有三種制度:第壹種是維新運動中倡導的君主立憲制,第二種是辛亥革命後建立的民主和諧制,第三種是建國後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新的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經濟制度、金融制度相繼傳入中國,構成了中國的近代史。
第三是觀念的影響。在西學的影響下,近代中國至少出現了三大社會思想和觀念。第壹次是洋務運動時期,洋務學堂向西方學習,興辦企業,創辦學校,派遣學生出國留學,掀起了洋務思潮,從而沖擊了過時的傳統觀念,使近代中國有了三個新的開始:壹是中國人開始有了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思想和行動;二是重新考慮傳統文化的地位,重新評價科學技術的價值;第三,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要想壯大自己,做實事,就必須註重實用技能和社會效益。第二次是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權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使部分中國人的社會觀念發生了質的飛躍,即民主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以引進西方政治理論為主要內容,對如何改造中國和社會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特別是這場運動自始至終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把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從封建專制造成的盲從和愚昧中解放出來,對啟蒙人們的理性和民主意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於以民主和科學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觀念的更新,才會有文教界的活躍局面,才會有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五四愛國運動,這也就為馬列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思想條件。總之,伴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社會正在逐步實現現代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師夷長技”的觀念更新了“防夷夏”的觀念,改革的觀念更新了守舊的觀念,民主民權的觀念更新了神權的觀念, 理性務實的觀念更新了偏於虛榮的觀念,男女平等的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觀念。
第四是教育的影響。中國近代每壹次教育思潮的興起都與“西學東漸”有著必然的聯系,它構成了社會變革的壹條主線,如封建舊教育的改革、太平天國的農民教育、洋務教育、改良主義教育、民主主義教育、教會教育、新文化運動中的新教育、“三民主義”教育、新民主主義教育等。這些教育思想從靜態上看是獨立的,從動態上看又是相互聯系的,從而形成了中國近代“西學東漸”與教育思想和社會變遷的壯麗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