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中國人為了改變東方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因此,陳獨秀等人提出了改良文人畫,提倡西方寫實繪畫的主張。上世紀80年代,隨著革命文藝的退出,壹批激進的當代藝術家和批評家在追隨陳獨秀思想、高喊“打倒文人畫”口號的同時,又壹次以高昂的姿態掀起了學習西方藝術的浪潮,並逐漸發展為盲目的全盤西化。壹些有影響的藝術評論家從西方當代藝術的發生發展軌跡中提煉出主觀虛構中國當代藝術繁榮的敘事觀念、建構模式和理論依據,在中國藝術發展的客觀現實中尋找與西方當代藝術現象相似的線索,從而發現、拉攏、培育符合他們預期的藝術家個體,並將其置於各自的位置, 並最終成功打造壹部酷似西方當代藝術史的中國當代藝術史,推出壹批“名垂青史”的當代藝術家。 這些非官方的當代藝術家並沒有客觀地分析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和當代先鋒藝術的文化背景和成因,也沒有深入探討西方藝術的方法論和美學,而僅僅停留在圖像解讀、形式再現和情感宣泄的初級階段,因此完全不合格,也沒有能力與西方當代藝術進行平等對話,從表面上看,由此誕生的“當代藝術”具有全新的藝術視角、全新的圖像模式、全新的視覺效果、全新的藝術流派和全新的藝術語境。本質上,它既沒有批判地吸收西方藝術的文化養分,也沒有與中國傳統藝術進行過積極的碰撞和磨合,更沒有直接面對中國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問題,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建立起符合當代中國的審美和價值體系,所以是不可能的。對西方藝術現象的簡單復制和模仿,可能對西方當代藝術的推廣和普及,對中國藝術家擺脫文革時期藝術觀的束縛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傳統的審美基因也不斷流失。告別革命文藝後,官方藝術團體大多沿襲前蘇聯現實主義或西方古典主義的舊思維模式,或以西方現代藝術既定的語言形式(如點線面)或媒介表現(如肌理)等現代元素粉飾蒼白的畫面,或在語言形式上進行中西融合的淺薄探索與實踐,而沒有將中國傳統藝術(包括民間藝術)的精神內涵與藝術氣質納入考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日益暴露。
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文化生態的割裂越來越嚴重,搖搖欲墜的傳統美學體系在西方藝術觀念的沖擊下並沒有被激活,反而面臨著全面崩潰的危機。直到20世紀90年代,藝術家們才開始反思傳統藝術的審美價值,這反映了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的過程中被淡化了的民族意識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增強和當代藝術的復興而逐漸覺醒..被多次斬斷的傳統藝術,期待被重新關註、挖掘、梳理、研究、傳承。然而,由於當前藝術界的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許多當代藝術家(包括壹些活躍在海外的藝術家)避免關註和挖掘民族藝術的內在文化,而僅僅依靠漢字、民族服飾和代表中國文化的傳統建築的示意性符號在國際藝術界展示民族特色或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被西式話語命名的“中國元素”,其本質是壹種圖式化的文化符號,而非藝術內涵和文化本質。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結構中,即使有少量中國文化的元素,也遠遠不夠,更何況只是貼上壹個美麗的文化標簽。視覺意義上的“中國元素”並不能掩蓋民族精神和當代精神缺失的本質。
現在很多為了招商而刻意策劃的民俗文化節或者祭祀活動不都是這樣嗎?大投入、大宣傳、大場面,氣勢磅礴、炙手可熱,充滿強烈的視覺刺激,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目光,但濃濃的鄉土氣息和傳統文化氣息早已煙消雲散。雖然借用了各種族群或民族的外在元素,但民族精神的靈魂是喚不回來的。只有從那些淹沒在人群中的淳樸的老農民們慈祥的眼神、慈祥的表情、虔誠的行為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壹絲民族精神。歡騰的慶典背後是如此的悲傷!
當代藝術期望從視覺公共性回歸精神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