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1.企業文化的定義
1.1區域性的定義
根據美國文化學家kroeber和Kluckhohn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性調查》中的統計,全世界學者對文化的定義超過160個。從詞源上講,在西方,“文化”壹詞源於拉丁文化,原意是耕作、栽培、教育、發展和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壹書中這樣描述文化:“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壹切能力和習慣,總叫文化。”
在我國,“文化”壹詞最早見於易經《本卦》。看人文,把它變成世界。“西漢的劉向第壹個把“文化”合為壹個字。他在《說苑》中提到武術時寫道:“凡武術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不服,文化不改,然後被懲罰。"南齊王戎《三月三曲水詩序》中說:"設靈理於風物,施文化以溫潤深遠。"
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的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梁啟超在《什麽是文化》中說,“文化人是可以由人心釋放的有價值的事業。”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是我們生活所依賴的壹切...文化的本義應該是經濟、政治乃至壹切無所不包。”龐樸主張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來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審美情趣、價值觀、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次;介於兩者之間的是各種體系和理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毛澤東提出:“壹定的文化是壹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現代漢語詞典》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別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1.2企業文化的定義
企業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壹個子系統,客觀存在於每個企業中。世界500強公司之所以能打敗其他公司,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公司善於給自己的企業文化註入活力。美國哈佛大學的約翰·庫爾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對企業文化與企業長期經營業績的相關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企業文化與經營業績》壹書中指出:“企業文化對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具有重要作用。”
企業文化也叫企業文化。這個詞的出現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壹個新的思想和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企業文化也不例外。縱觀國內外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五因素理論
美國的迪爾和肯尼迪在他們的《企業文化》壹書中指出,企業文化是壹個由五個因素構成的系統,其中價值觀、英雄、風俗禮儀和文化網絡是其四個必要因素,而企業環境是另壹個最大的影響因素。
2.兩種文化總和的理論
該理論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物質文化是看得見的文化,主要指企業中的設施、工具、機器、材料、技術、設計、產品、包裝、商標等。精神文化是無形的文化,主要指企業的價值觀、信仰、作風、風俗、傳統。
3.群體意識理論
根據這壹理論,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員工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群體意識和行為。所謂群體意識,是指員工的知識、情感、意誌和性格。
4.心理現象理論
這種觀點認為,企業文化是在經營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機整體,包括企業的最高目標、相同的價值觀、風格和傳統習慣、行為規範、思維方式等。它是以物質為載體的各種精神現象,是企業的壹種“意識形態”。
目前,企業文化的定義被清華大學韋傑教授在《企業文化塑造:企業生活的常青藤聯盟》中廣泛使用:所謂企業文化,就是指導和約束企業整體行為和員工行為的價值觀念。“企業只有‘有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爬滿綠色的常春藤。”
1.3企業文化的來源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日本從戰後廢墟成長為壹個可與美國媲美的經濟強國。這種連續多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到80年代初,日本企業大量進入美國市場,搶走了美國企業的本土市場份額。為了迎接日本企業的挑戰,美國企業界開始研究日本企業的管理方法。企業文化理論是這類研究的重要成果。
美國管理學家威廉·奧奇首先提出了企業文化的概念。1981發表了他對日本企業的研究成果,題為《Z理論——美國企業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戰》。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日本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其獨特的企業文化。這壹觀點引起了管理學者的廣泛關註,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研究企業文化。
在美國企業文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日本企業和管理學者對日本企業管理的實踐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企業文化是壹場“靜悄悄的企業革命”,是“現代管理的成功之道”。東西方企業管理領域的學者對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500強企業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企業中有近三分之壹已經破產或衰落。著名大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四十年,遠低於人的平均壽命。這些大企業之所以夭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培育和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企業文化。美國管理學者湯姆·彼得斯和南希·奧斯丁在《尋求優勢》中提到:“壹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久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條件不是結構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仰的精神力量及其對組織全體成員的吸引力。”
可見,企業文化理論最早出現在美國,作為主流管理思想最早出現在日本。企業文化作為壹種管理哲學,是管理實踐的結晶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其基本點是以人為本。它強調管理以人為中心,充分尊重員工的價值,重視人的需求的多樣性,用* * *共同的價值觀、信念、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取的企業精神等文化理念營造整體的企業生活,使管理從技術提升到藝術。
中國企業和學術界明確提出並開展企業文化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提高競爭力,國內企業普遍學習和效仿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到90年代初,品牌的競爭迫使企業重視企業形象,企業的外部形象取決於其內部文化。正是在品牌競爭的壓力下,我國企業開始重視並實施企業文化建設。
2.企業文化的層級結構
企業文化通常分為四層:物質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精神層。如下圖所示(圖2-1):第壹層是表層物質文化,第二層是地幔層的行為文化,第三層是中層的制度文化,第四層是核心層的精神文化。
2.1企業文化的物質層
企業文化的物質層也稱為企業的物質文化。它是由企業員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構成的工具文化,是以物質形態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表層企業文化。
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是其生產經營的成果,是其物質文化的首要內容。其次,企業創造的生產環境、企業建築、企業廣告、產品包裝和設計是企業物質文化的主要內容。
2.2企業文化行為層
企業文化的行為層也叫企業行為文化,即淺層行為文化。
企業行為文化是指員工在生產、管理、學習、娛樂中產生的活動文化。包括企業管理、教育宣傳、人際交往、娛樂體育活動中產生的文化現象,主要包括企業視覺識別系統(VI)、企業形象口號、企業海報、企業品牌等。它是企業管理風格、精神面貌和人際關系的動態體現,也是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的反映。
2.3企業文化體系層
企業文化的制度層也叫企業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業組織和企業管理制度,如員工行為規範等。企業制度文化作為企業文化中人與物、人與企業運作、觀念與行為的中介和結合體,是約束企業和員工行為的規範性文化,使企業在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中處於良好狀態,從而保證企業目標的實現。
2.4企業文化的精神層面
企業文化的精神層也叫企業精神文化。與企業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相比,企業精神文化是壹種更深層的文化現象,在整個企業文化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
企業精神文化包括企業精神、企業使命、企業管理哲學、企業倫理、企業價值觀和服務理念,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它是企業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升華,是企業的上層建築。
以上四個層次由內而外逐步延伸,形成企業文化的“心、形、手、面”,構建完整的企業文化體系。
3.企業文化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發展的最終動力。企業文化在企業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1,企業文化的導向作用體現了員工的價值觀、理念和興趣,對每個人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企業文化就是在企業特定的歷史環境條件下,把人們的進取精神和對成功的渴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信條和行為準則,形成企業員工的精神支柱和動力,為企業的同壹個目標而奮鬥。因此,建立優秀企業文化的實質是建立企業的內在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的建立,使職工明白企業是在為崇高的目標而奮鬥,不僅能產生創造性的策略,還能使職工勇敢地實現企業目標,做出個人犧牲。
2.激勵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創造相同的價值觀。優秀的企業文化就是要營造壹種每個人都被重視和尊重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文化氛圍往往能產生壹種激勵機制,使每個成員的付出都會得到員工和領導的及時賞識和獎勵,從而激勵員工投身於自我價值和企業發展,不斷進取。
3.凝聚力文化是壹種非常強大的凝聚力。企業文化通過相同的價值觀使員工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責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強員工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文化是壹種站立的混合體,它把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人團結在企業文化周圍,對企業產生壹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員工的個人思想和命運與企業的安危緊密聯系在壹起,使他們感到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等壹切都離不開集體企業,把企業視為自己最神聖的東西,與企業同甘共苦。
4.約束公司的文化氛圍能夠以壹種無形的、非正式的、非強制性的方式約束思想和行為,使信念在員工的心理深處形成固定的位置,並構建壹種反應機制。只要外部誘導信號出現,就能得到積極的響應,並迅速轉化為預期行為。這就形成了有效的“軟約束”,可以削弱硬約束對員工心理的影響,緩解自治心理與被治理現實的沖突,削弱由此產生的壹種心理阻力,從而使企業達到團結、和諧、默契。
5、輻射企業文化塑造企業形象。優秀的企業形象是企業成功的標誌,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內部形象,可以激發企業員工的自豪感、責任感和崇尚心理;二是外在形象,它能更深刻地反映企業文化的特征和內涵。企業形象不僅對本企業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本地區乃至國內外的其他企業也有壹定的影響。所以企業文化有很大的輻射作用。
6.協調作為壹種“粘合劑”,企業文化可以協調員工和部門之間的關系,完成工作目標;協調企業、客戶和社會的關系,實現共贏。
7.美化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可以改善職場,也可以提升勞動者自身,讓員工的求知、求美、愉悅、創新的願望得以實現。企業文化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美,可以使顧客得到人性化的服務,增強他們的愉悅感。
8、溝通的作用企業文化的溝通過程是企業文化實踐中最重要的環節。企業期刊、企業故事、企業管理理念的傳播,將使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品牌形象。傳播企業文化是壹個累積的過程,真正的結果是企業文化將堅不可摧,成為企業可持續經營和品牌建設的強大基石。
4.企業文化發展的新趨勢
企業文化具有管理的屬性,是適應新時代管理需要的管理理論、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近年來,我國企業文化工作進入了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的大發展時期。企業在管理過程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企業文化體系,實施了企業文化戰略,實施了企業文化工程,采用了企業文化管理。企業文化建設的理念、方法、手段和工具不斷發展創新,是企業無法模仿的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4.1人力資源管理為企業文化提供有利支撐。
企業文化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源動力”,是企業永葆活力的“常青樹”。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壹資源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企業文化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建立壹套科學銜接企業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開發體系,徹底變傳統的剛性管理為柔性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
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組織氛圍,提高員工滿意度,吸引和留住人才。優秀的企業文化要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和適應能力,為人力資源改革創造有利條件,事半功倍。企業文化崇尚創新,挑戰,時刻為企業的發展和改革出謀劃策,不斷推動技術和管理的創新,有利於人力資源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實施和執行,有利於實行競爭上崗,有利於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人員流動機制;有利於績效工資制度的實施,從而實現公平的內部分配,避免人才流失。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規範員工的日常行為,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由於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制度的交融,員工用企業文化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是自覺遵守企業制度,有利於充分發揮主人翁責任感,從而更好地為企業發展做貢獻。隨著企業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只有將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保持企業在市場中的不敗之地。
4.2客戶關系管理和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持。
客戶關系管理(CRM)源於“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是壹種旨在改善企業與客戶關系的管理機制。它實施於企業的市場營銷、銷售、技術支持等與客戶相關的部門。目標是通過提供快速、周到、優質的服務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客戶,通過優化面向客戶的工作流程來降低獲取和留住客戶的成本。CRM作為壹種全新的戰略思維和工作方式,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影響,逐漸改變著傳統企業中已經形成的文化機制。企業文化的這些變化,主要是從關註企業的內在價值和能力,從關註以客戶資源為主的企業外部資源的利用能力,從關註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的關系,到關註企業與客戶、員工與客戶的關系;從關註企業利潤的變化到關註客戶的利益;從關註客戶群體的需求到關註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從理性消費導向的經營理念到感性消費導向的經營理念等諸多文化因素。
當CRM理論的引入帶來企業新舊文化的沖突時,企業的舊文化應該讓位於新文化。只有敢於創新舊文化的企業,才能全面提升文化意識形態,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的特點是可控性和過程性,它註重整體過程最優的系統思想。廣泛應用於公司的銷售、采購、庫存、計劃、車間管理、財務等各個方面,不僅優化了公司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而且使公司的組織結構扁平化,目標設定具體化,從而實現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綜合應用,對目標的績效反饋有很大幫助。實際上,企業選擇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等信息方案的過程就是企業文化的定位過程。面對信息化的各種方案,壹定要做出適合企業自身的判斷和選擇。因為這不僅關系到計劃的推進和執行,還關系到企業未來的整體組織面貌。因此,信息化方案的選擇過程必然依賴於企業文化最深層的思考。當企業發生巨大變化時,企業文化會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對於經歷信息化的企業來說,信息化對組織的影響很大,信息化的過程中不斷涉及對企業文化的反思。信息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壹方面信息化的過程可以通過強調企業文化的內容來促進認同感的形成,另壹方面可以實現企業文化形式的可操作性,進壹步促進認同感的表達。
4.3企業文化為全面質量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全面質量管理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必須建立壹套高質量、穩定的服務體系,必須樹立堅定的質量理念;要強化星級管理意識,保持星級服務水平,提高星級管理質量。在企業文化管理上,壹方面是建立健全質量檢驗體系,嚴格加強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另壹方面,要加強質量教育和培訓,目的是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知識和技能,使員工充分了解質量管理操作的內容和方法,從而保證產品的質量,使質量管理人員具有良好的質量管理理論基礎和實施技能,從而發揮質量管理的最大效果,協助合作機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
全面質量管理的實施必須以企業文化為指導,提高全體員工的認識,更新全體員工的觀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體系和科學有序的實施步驟。
危機管理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有力補充,也開始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危機管理的實施也應以企業文化為基礎。由於世界上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企業發生危機的潛力和可能性在增加。開展危機管理研究,首先要從企業文化建設這個根本問題入手,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從而提高企業的危機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許多企業將面臨“無庸置疑,無路可走”的困境。要預防和控制這種情況,首要任務是動員員工,振奮員工精神;發展生產,加強管理;重視企業形象建設,建設企業文化,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功能,使企業基業長青。
4.4加強企業文化的領導力
企業文化與企業“領導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文化塑造企業領導力,進而促進企業文化的融合。對於企業來說,企業文化實際上是對公司整體願景的詮釋和描述,也是企業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追求的規範和標準,其中包含了整個高層團隊對企業目標的理解和信念,直接決定了領導者的領導思維、領導風格和領導程度,從而主導整個企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式。企業文化只有通過領導者的大力推行和實踐才能貫徹和落實,否則就會變得空洞和不切實際。領導力對於企業文化的實施和執行非常重要。
領導力本質上是壹種人際關系,是壹種影響力,滲透在企業文化的方方面面。企業文化不能概括為“領導文化”,但企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領導力”。
雖然企業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只有二三十年,但它給企業管理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當前,在科學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過程中,文化作為企業的“氣”和“神”,已經滲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忽悠人。企業文化管理是靈魂。”企業文化決定著企業經營和發展的主題和靈魂,是企業的精神寄托,也必將成為企業贏得未來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