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列寧的人物經歷

列寧的人物經歷

1870年4月22日,列寧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辛比爾斯克省的辛比爾斯克市(今烏裏揚諾夫斯克州的辛比爾斯克市),他有俄羅斯人、莫爾多瓦人、卡爾梅克蒙古人、猶太人、伏爾加德意誌人、瑞典人的血統。

列寧的父親伊裏亞·尼古拉也維奇·烏裏揚諾夫出身於貧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由於工作勤奮出色當了省的國民教育總監,在教育領域做了大量工作 。列寧的母親雖然是位家庭婦女,但她品質高尚,為人善良正直,知識豐富。他們夫妻關系親密,相敬如賓。他們熱愛孩子,又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種家庭本身對孩子的成長就必然起著良好的作用。

他的幾位兄弟姐妹也都具有同樣的教養和品德。哥哥亞歷山大.烏裏揚諾夫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時學習成績優異,由於積極參與民意黨謀刺沙皇的準備工作,於1887年被處死刑,死時年僅21 歲,這件事情對列寧影響極大。姐姐安娜從1886 年開始參加革命運動,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奧利嘉很有天分,可惜在高等女子學校讀書時患傷寒病去逝了,她和列寧非常友愛,經常在壹起閱讀馬克思的著作,思想進步。弟弟德米特裏學習成績優異,是壹位職業醫生,從1897 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小妹妹瑪麗亞,在大學讀書時也參加了革命活動,成為了壹名職業革命家。

1887年列寧中學畢業,就讀喀山大學法律系,大學壹年級時因在學校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流放到喀山附近的柯庫什基諾村監視居住,後因母親向政府當局申請,改到薩馬拉省列寧姐夫所居住的農村繼續被警察公開監視居住。

在此自學了大學法律系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特別是《***產黨宣言》、《資本論》等,由此接受並壹生堅信***產主義。 1888年回到喀山,成為喀山馬克思主義小組的積極分子。1889年舉家遷居薩馬拉,組織了當地第壹個馬克思主義小組。

1892年,寫下了其第壹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同年,獲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準,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校外旁聽生資格赴彼得堡參加大學畢業國家考試,獲金質畢業獎章與大學畢業證書。隨即進入彼得堡壹家律師事務所從事見習律師,並參加了當地馬克思主義者組織的工人小組活動。

1893年,移居彼得堡,為在俄國建立壹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做了大量工作。1894年寫成《什麽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壹書,對民粹派的經濟政治理論、特別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全面批判。

1895年,把彼得堡各馬克思主義小組統壹起來,建立“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與俄國工人運動開始結合。

同年12月,被捕入獄。1897年2月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壹書,從而徹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理論。1900年流放期滿,列寧曾被允許回到彼得堡(1924年~1991年改名為列寧格勒),隨後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壹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麽辦?》壹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群體應接受先進群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壹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著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1903 年列寧出席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中列寧的觀點遭到馬爾托夫、托洛茨基等人的反對,其思想被批評為“雅各賓主義”。由於原則性問題的矛盾,黨內逐漸分裂為以他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意為多數派)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孟什維克(少數派)。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領導召開了只有布爾什維克派參加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布爾什維克在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此次革命的高潮11月上旬,列寧歸國回到彼得堡,直接領導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並參加黨的機關報《新生活報》的編輯出版工作。1906年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

革命失敗後,列寧於1907年12月離開俄國,流亡在西歐的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為回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爭論,他在1909年完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壹書,日後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他忙於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1912年的布拉格代表會議。列寧曾在巴黎與社會主義革命者依涅莎·阿爾曼德相識,兩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關系。

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批評那些支持本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聲稱第二國際已經死亡,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戰爭期間,他居住在奧地利波羅寧鎮時,曾被當局短暫扣押。隨後他於1914年搬到中立國瑞士的伯爾尼,後來又搬到了蘇黎世。並且在1915年8月第壹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壹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能取得勝利。

1915年9月,他在瑞士參加了反對第壹次世界大戰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列寧作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借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為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和平主義的範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壹個妥協的宣言。

1916年春,在蘇黎世完成了另壹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批判論敵考茨基的同時,也普及了後者在19世紀的正確觀點。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彼得格勒也成立壹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壹戰無法直接通行。盡管如此,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裏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

列寧歸國後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壹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的盟友。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等則汙蔑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

1917年7月,彼得格勒發生了“七月事件”,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布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他潛伏至拉茲裏夫湖畔的草棚裏,繼續指導革命鬥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借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9月12-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裏,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同年10月7日從芬蘭秘密返回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917年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

發動了十月革命,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於次日淩晨2點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人民委員會,並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立憲民主黨,建立清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壹切權力歸蘇維埃”。1917年11月8日,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列寧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後,表示立即召開立憲會議,實現社會主義民主選舉。同時打擊資產階級反對派報刊,打壓立憲民主黨。但由於占當時俄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普遍支持民粹主義的社會革命黨(而大城市的工人則普遍投票給布爾什維克),結果社會革命黨在立憲會議選舉中以明顯的優勢擊敗布爾什維克勝出。列寧不願看到革命果實喪失,表示“依靠民意,但也不能忘記步槍”,於1918年1月5日解散了在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召開的立憲會議,並派軍隊驅散了反對解散立憲會議的示威者,隨後稱“壹切權力歸立憲會議”是反革命的口號,引起了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立憲民主黨等黨派的激烈反對。

為維護蘇維埃政權打擊反對陣營勢力,1917年12月20日,列寧提議組建了壹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為契卡主席。1918年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俄國勞動人民書》,列寧在《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法令中,親手加入“資產階級中有勞動能力的男女,均應編入挖壕營,受赤衛隊負監視,反抗者槍斃。……所有敵方奸細、投機商人,暴徒,流氓,反革命煽動者,德國間諜,壹律就地槍決。”等內容,賦予契卡機關擁有不經審判便可執行槍決的權力。1918年9月,列寧公開聲稱要制造壹場針對資產階級反革命的“紅色恐怖”,給社會帶來了恐慌。不同學者的研究表明,從1917年到1922年間,被契卡絞死和槍決的人數可能達到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受打擊者不僅僅是反對派的成員,還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平民。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全家也於此時被槍斃。壹些馬克思主義者及社會民主黨人紛紛譴責列寧,孟什維克領袖馬爾托夫和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派”領袖考茨基稱布爾什維克黨的執政為“恐怖統治”,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後成為孟什維克)普列漢諾夫也稱列寧“成為新的羅伯斯庇爾”。

1918年1月14日,列寧在彼得格勒完成壹次演講後,和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裏茨·普拉廷***同乘坐壹輛汽車,在經過壹座橋上時,突然遭遇12名不明身份的槍手猛烈射擊。普拉廷急忙將列寧的頭部按在座位下,而他自己掩護列寧的手卻被打得鮮血直流。事後契卡人員未能抓獲槍擊者,也未能確定殺手的身份。據後來移居國外的行刺者透露,組織這壹行動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為這次行動贊助了50萬盧布。

1918年8月30日,列寧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爾松工廠對工人演講後剛要踏上汽車,壹位女性上前與其交談,正在列寧回答她時,壹支握勃朗寧手槍的手在三步遠的近距離伸了出來,接著響起了三聲槍響。第壹發子彈擊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他的左胸並穿頸而過,第三發卻打中了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列寧當即倒地不省人事。

恢復意識後他拒絕前往醫院治療,因為他認為可能會有下壹次暗殺等待著他,遂被迅速帶往克裏姆林宮。第二發子彈的位置很危險,醫生無法將其取出。子彈沒有刺穿左肺,但由於血液流入肺臟,情況仍很緊急。而列寧依然繼續工作,身體狀況

逐漸恢復。但此次暗殺事件給列寧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風與此有關。

她是社會革命黨成員。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為,因為列寧是“革命的叛徒”。屍體被焚毀。1938年2月,蘇聯當局曾壹度宣稱布哈林是幕後主謀,後來又在1988年2月為布哈林平反。由於暗殺過程的資料記載存在諸多疑點,部分學者認為真兇並非卡普蘭而是另有其人,其中列寧的副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有重大嫌疑。在此案和契卡首腦Moisei Uritsky遇刺身亡後,斯大林提出了要進行「公開和系統的全民恐怖……對付那些要負責的人」。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紅軍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為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1918年3月,列寧領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為俄國***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布)”。同年頒布憲法,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

在1920年,列寧稱蘇維埃政權無法離開巴庫的石油而生存,蘇維埃俄國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爾什維克勢力,1922年3月,這三個國家組成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和國,簡稱外高加索聯邦。

布爾什維克上臺後,俄國和德國仍然處於交戰狀態。列寧主張接受德國的條件退出壹戰,布哈林則認為應繼續進攻解放德國,托洛茨基則支持不戰不和。起初列寧方案的支持者占少數故停戰決議沒有被通過,而隨著德國軍隊的推進,部分領導人改變了立場,最終於1918年3月3日,同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壹次世界大戰。條約使波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芬蘭、格魯吉亞等國紛紛獨立,使俄國喪失了大片領土,激起國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不滿。左派社會革命黨也因此借機與布爾什維克發生分裂,於同年3月退出了聯合政府。

布爾什維克驅散立憲會議並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後,國內形勢劇烈動蕩,1918年春,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控制了烏拉爾山附近的西伯利亞鐵路。同年6月8日,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和孟什維克在薩馬拉成立了立憲會議委員會(後改稱全俄臨時政府),並控制了薩拉托夫、辛比爾斯克、喀山、烏法壹帶。11月,高爾察克在鄂木斯克成立西伯利亞政府,又於不久後發動政變推翻全俄臨時政府,自封為“俄國最高執政”。同時聯合南部的鄧尼金,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尤登尼奇,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諸多國家的支持下,發起白衛軍運動,對抗布爾什維克,俄國內戰開始。列寧領導的人民委員會中央任命托洛茨基為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組建並領導紅軍,其中大量任用前沙俄時代的軍官,對抗白衛軍運動。1919年,西線紅軍的波羅的海艦隊擊敗尤登尼奇及英國艦隊,東線紅軍在伏龍芝等人的指揮下擊潰高爾察克的東路白軍。1920年,布瓊尼、圖哈切夫斯基等人率領紅軍擊敗鄧尼金、弗蘭格爾的南路白軍。直到1920年10月,蘇俄基本穩定了國內局勢。

1918-1919年期間,歐洲連續發生了德國十壹月革命、匈牙利革命、芬蘭革命等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世界局勢的順利發展的引起列寧發動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樂觀情緒。他預測俄國革命的下壹環將是德國革命,為援助西歐其他國家的工人運動,他希望能滲透進波蘭並建立壹個蘇維埃政府,然後延伸到德國去支援那裏的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布爾什維克建立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和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 而新生的波蘭第二***和國領導人畢蘇斯基則希望借機建立由中東歐國家組成的國家聯盟,瓦解蘇俄以阻擋其向西擴張,遂於1920年與烏克蘭民族主義領導人西蒙·彼得留拉結為同盟並派兵進入烏克蘭,占領基輔。雙方發生摩擦引發波蘇戰爭。由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的紅軍在與波軍進行了幾輪拉鋸戰之後,蘇軍在華沙戰役中被對方擊退,雙方於1921年3月18日簽訂《裏加條約》結束戰爭。 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在暗殺之前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直到1922年4月24日,由壹位德國醫生為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 1922年5月,列寧第壹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同年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停止政治活動。1923年3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壹直臥床不起,也不能說話。

列寧在第壹次中風以後,完成了壹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壹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格魯吉亞事件問題上發生嚴重爭執,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壹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誌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壹個人擔任總書記。1923年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 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余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

茫茫五洲,蕓蕓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裏,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

而堅持反***主義立場的英國首相丘吉爾評論說: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紮,對於他們來說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列寧逝世後,蘇聯政府為紀念他,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用現代防腐技術制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 1920年代初,俄國宇宙主義運動相當流行,列昂尼德·鮑裏索維奇·克拉辛和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博格丹諾夫提議將列寧的屍體冷凍,以便將來讓他蘇醒。冷凍設備需到國外購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未能實現。於是計劃改為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覽在莫斯科列寧墓。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提出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列寧墓下葬,並得到了部分議會議員的支持。但這壹提議同時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內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對。

列寧逝世三天後,彼得格勒更名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改名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所在的列寧格勒州保持原名。

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壹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發現了什麽?哲學副博士、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觸過秘密檔案文件,她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斯皮瓦克說,列寧54歲英年早逝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壹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解剖證明,這是列寧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頸動脈。”斯皮瓦克說,解剖時,發現列寧的大腦狀況很糟糕。列寧的腦顱組織總***只有1340克,連標準的腦重量都達不到。謝馬什科院士的報告說,“動脈硬化首先影響大腦,也就是直接支配人體活動的器官”。用這位專家的話說,病癥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寧的腦顱組織就是這種“脆弱”部位。

後來,專家就把列寧的大腦、心臟和從他身體裏取出來的子彈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進行仔細研究。據斯皮瓦克說,1925年,蘇聯成立了專門研究列寧大腦的實驗室。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沒有自己的專家,只好求助於外國。著名的德國神經學家奧斯卡爾·福格特(1870-1959年)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計劃,在德國制作了宏觀切割儀(切割成幾大塊)和微觀切割儀(做成3.4萬個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報告。報告說,列寧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這成就了他的領袖事業。列寧的錐體細胞非常發達,細胞之間的連接纖維十分有力,細胞內核也極為堅實和清晰。科學家把列寧的大腦和其他天才的大腦相比較,認為列寧的大腦質地更高。列寧前額部位的溝回比盧那察爾斯基、米丘林、馬雅可夫斯基的溝回都要多。

  • 上一篇:寫壹篇關於妳和朋友相處的作文。
  • 下一篇:務實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