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劉邦和儒生有什麽故事?

劉邦和儒生有什麽故事?

儒生陸賈經常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引用《詩經》和《經》中的話。劉邦反感極了,有壹次發誓:“我從公邸馬上就拿到了,要我管詩管書?”(妳父親在馬背上奪取了世界。為什麽要靠《詩經》《詩經》?)陸賈問:“既然馬上得了,為什麽不馬上治?”(馬上得到的世界,能馬上治理嗎?)

生於亂世的知識分子是不幸的。他們無法擁有良好的學術條件,安心從事學術活動。但也是幸運的,因為在改朝換代、革新之時,知識分子有機會施展才華,實現抱負,這比太平盛世碌碌無為,死於書齋要好得多。

秦始皇雖然沒有把儒生全部殺掉,也沒有把書全部燒掉,但對於儒生和經學來說,這無疑是壹場空前的浩劫。幸存下來的儒生,要麽聽天由命,願意服從人民;或者去山野避難,然後遠走高飛。有人守藏書,有人背經搞口頭傳播,有人加入反秦活動。

陳勝、光武起義爆發後,許多學者紛紛響應。就連孔子的後人孔子也帶著祖傳的禮器去陳勝那裏,被封為大夫,很快就和陳勝壹起死了。然而,當時各個反秦王朝的領導人和統治者最關心的是如何打敗秦軍,擴大自己的權力,他們對純粹的儒生不感興趣。就算孔子不死,他也起不了什麽作用,何況其他不知名的儒生。

當時最需要的人才是武將,他們驍勇善戰,能夠指揮軍隊如魚得水,升到了最高層。比如韓信,從低級軍官升為統帥,三年之內就成了某大國的附庸。英布出身賊幫,因戰功卓著被項羽封為九江王。他是楚漢之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漢亡後被封為淮南王。劉邦手下被重用、後來被封為秦始皇的國王、侯爵、大臣的人,很多都是小偷、商販、農民,他們的發跡全靠正面攻城的軍事成就。好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不像後世那麽純粹,還是有“六藝”本色的,文武雙全。這樣的人可以優先考慮武術的功能,也可以優先考慮武術,沒有出路。

知識分子中最搶手的是輔導員。他們了解情況,熟悉軍事戰術,能給兒子出謀劃策,有的還能調兵遣將。比如張良能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再比如陳平,他曾經是壹個“好讀書”的知識分子,但在投奔劉邦後,他主要是做參謀,曾經出了六招。項羽的謀士範增也是這樣的人物,是“七十歲,總待家中,好奇之人”。

另壹個是辯手。他們繼承了辯士、說客的傳統,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有性,或充當使者或說客,在劉、項、諸侯國中大顯身手。

另壹類是行政人才。劉邦、項羽、諸侯國都需要這樣的知識分子。在秦朝崩潰,諸侯國處於初始階段,相互對抗的時候,這樣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可以維持日常的行政組織,穩定後方,招募士兵,籌集和運輸糧食和物資。沒有劉邦手下蕭何的作用,他是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的。然而,這些人大多默默無聞。他們沒有上前線,也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事跡,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在史書裏。

在當時的條件下,純粹的儒生真的沒用。如果他們不想轉行,他們不得不誠實地保持他們的學術傳統,盡最大努力保存文化。這樣的知識分子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比如魯(今山東曲阜市)的學生。即使在劉邦軍隊的包圍下,他們仍然“談禮而弦歌”,所以魯身上的儒家文化傳統從未丟失。另壹個例子是傅生,濟南人,以前是秦朝的醫生。經典被禁後,他把書藏在墻裏,在戰亂中逃亡。當他到家時,他發現幾十本書不見了,但還剩下29本。他用齊國和魯教他們。漢文帝招賢納士的時候,傅生已經90多歲了,不能再進京,就請晁錯到他家裏讀書。儒家文化和《尚書》能夠流傳下來,離不開陸和傅盛的努力。雖然他們在楚漢之爭中沒有做出任何貢獻,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將是永恒的。像孔子,明知道自己既無膽識,又無智謀,既不能當說客,又不能主政,卻非要背個禮器去陳勝,真是走錯路了。

漢高祖劉邦,自幼不讀《詩經》《經》等儒家經典,只上過識字課。他的家庭背景和小館館長的經歷,讓他沒有機會接觸到大知識分子。他的密友蕭何是沛縣的“主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縣政府秘書長。曹參是縣監獄長,相當於縣警察局長;樊噲是賣狗肉的。蕭何和曹參雖然在縣裏可以稱得上“李浩”,權力很大,但他們熟悉的是官制,應付上級,而不是詩詞書法的禮儀。所以劉邦養成了看不起儒生的習慣,更討厭他起兵後投奔他的儒生,認為他們只會惹事生非,不予理睬。對於那些屢次求援的儒生,劉邦幹脆當眾摘下儒生帽,當尿壺來解小便。誰給他介紹儒生,誰就挨罵。正因為如此,投奔他的儒生們不得不做壹些包裝,把自己的信仰、見解甚至衣服都掩蓋起來,以避免劉邦的惡感。

就是這樣壹位大師,至今仍有知識分子投奔他,也取得了成功。讓我們以、舒、陸賈為例。

劉晨·萊文(今河南祁縣西南)是壹位“好讀書”的儒生。他雖然“窮困潦倒,衣食無著”,但野心勃勃,看不起幾十個路過萊文的反秦將領,因為他們都缺乏“聽豪言壯語”的魄力。反而對傲氣十足卻又“粗暴”的劉邦情有獨鐘。起初,他不知道劉邦的好惡,就讓壹個在劉邦手下當騎兵軍官的同鄉通知他:“我有壹個同鄉,叫李生,六十多歲,身長八尺。別人說他瘋了,他卻說自己沒瘋。”老鄉告訴他,劉邦不喜歡儒生,就讓老鄉壹個個告訴他,見劉邦要註意什麽。

當施立要求見他時,劉邦正靠在床上,讓兩個女人給他洗腳。門房通知後,劉邦問:“誰來了?”搬運工說:“他看起來像個大學者,穿著儒服,戴著山冠。”劉邦馬上說:“替我拒絕他,告訴他我忙著種地,沒空見儒生。”施立聽了,瞪圓了眼睛,把手放在劍柄上,怒氣沖沖地喊道:“妳進去告訴沛公,我是萊文的酒徒,不是儒生。”門房嚇壞了,沒有報告就進了劉邦的房間,把話重復了壹遍。劉邦這才說:“請進。”施立見到劉邦後並沒有跪拜,而是跪拜問道:“妳是想幫秦攻諸侯還是帶領諸侯滅秦?”劉邦罵:“他媽的儒生!天下被秦害了這麽久,諸侯聯合起來攻秦。怎麽能說我幫了秦朝呢?”李詩琪說:“如果妳真的想召集人民組成壹支叛軍來消滅無情的秦朝,妳就不應該在擅長的時候如此粗魯。”劉邦連忙停止洗腳,穿好衣服,請李坐在上面,向他道歉。齊談到了六國聯合的連橫的情況。劉邦喜出望外,請他吃飯,虛心求教。李詩琪說:“第壹步就是集結壹些烏合之眾,收編壹些散兵遊勇,不到壹萬人,用這些力量直接打擊強大的秦軍,真是所謂探虎口。劉晨(今河南開豐縣東南)位於姚崇,四通八達,城內有許多糧食儲備。我和縣長關系很好。請派我去聯系他,讓他聽命於妳。他不聽,妳就出兵攻,我做內應。”攻下劉晨後,劉邦封他為博君,並經常派他做諸侯和說客。如果施立不知深淺,就講壹套儒生的話,劉邦早就罵他了,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來。

另壹個叔叔,孫同,也是壹個博覽群書的儒生。他被聘為醫生,將被召到秦二世。陳勝起義的消息傳到鹹陽後,二世召集醫生和儒生問道:“楚守兵起兵於齊國(今安徽宿州南),攻占了陳(今河南淮陽縣)。妳怎麽看?”三十個博士和儒生都說:“臣子的不服從就是謀反,是不可饒恕的死罪。請盡快派兵消滅他們。”第二,我生氣了。孫同叔叔站起來說,“他們說的是錯的。現在天下壹家,郡縣城墻都拆了,武器都銷毀了,明確告訴天下百姓,不再打仗了。況且上面有賢明的皇帝,下面有完備的法律,讓大家各司其職,四面八方團結壹致。哪裏還有人敢反抗!這些只是小偷和小偷。這裏哪裏值得討論?就讓縣裏的官員抓起來處理吧。何必擔心!”二世歡欣鼓舞,壹壹詢問儒生。有人說是謀反,有人說是壹群賊。於是二世下令建議把那些被認為是造反派的儒生投入監獄進行審判,因為他們發表了錯誤的言論。所有被認為是小偷的儒生都被釋放了。我給了孫同叔叔20匹絲綢和壹套衣服,讓他當了醫生。當他出宮回到住處時,儒生們指責他:“先生為什麽要這樣拍他的臉?”孫同叔叔說,“妳不明白。我差點就逃脫了。”隨即逃出鹹陽,回到家鄉薛(今山東滕州南),投奔項梁,後為項羽效力。劉邦占領了彭城,叔父投降了韓。但是很快劉邦兵就被打敗了,退到了西方。蜀認出了劉邦兵的勝利,帶領弟子繼續跟隨。

孫同叔叔,壹個古瓷,穿著儒者的衣服,劉邦看到後很生氣。知道劉邦是楚國人,就換上了壹件按照楚國風格量身定做的短外套。劉邦喜出望外。孫同叔叔知道劉邦的需要,他推薦給劉邦的人都是當過賊的勇士。劉邦很滿意,封他為大夫,叫季思君。陪他去漢朝的壹百多個弟子私下裏對他恨之入骨:“跟著妳幾年,終於降服了漢王,卻壹直不推薦我們。而是專門介紹了那些江洋大盜。不知道安的心思是什麽?”孫同叔叔知道後對他們說:“漢王是在槍林彈雨下為世界而戰的。妳會打架嗎?所以我想推薦能先切旗的勇士。妳等著,我不會忘記妳的。”

和蜀並沒有拋棄儒生的本色,只是為了適應劉邦的現實需要而暫時改變了自己的角色。不同的是,施立沒有等到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就被齊王田光扔進了油鍋,只留下了說客和辯士的形象。另壹方面,蜀在劉邦鞏固漢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壹天下,諸侯尊他為帝。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舉行大典後,蜀奉命制定朝廷大典制度。但劉邦認為秦朝留下的禮儀太復雜,就全部刪掉了,只求簡單。結果壹群大臣在大廳喝酒的時候爭功。有些人喝醉後大喊大叫,有些人甚至拔出劍朝柱子砍去。劉邦見實在不雅,擔心自己收拾不了。機會終於來了。叔叔孫同知道劉邦心裏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於是提了壹個建議:“士子在農田裏起不了什麽作用,但可以和他們壹起守城。我可以召集山東(今山東曲阜)的儒生,和弟子們壹起為陛下做壹個儀式。”劉邦問:“會不會太難了?”孫同叔叔說:“五帝所用的音樂不同,三王采用的禮儀也不壹樣。禮儀制度要根據時代需要和人情來制定,所以夏、殷(商)、周時期的禮儀制度有增有減,不盡相同。我可以廣泛采用古代的禮儀和秦義,並把它們結合起來,制定壹套新的。”劉邦同意試壹試,並要求“壹定要好學,按我能做到的程度。”

叔從魯招募了30多位儒生,加上他的弟子和劉邦派來學習的人,100多人實地排練了壹個多月。孫同叔叔見他練得差不多了,就邀請劉邦去看。劉邦讓他們再排練壹遍,覺得自己能掌握了,就命令大臣們學著排練,在10月1日(當時是元旦)的大典上正式通過。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落成。10月1日,各路諸侯、官員齊聚新宮,完全按照新的儀式舉行朝會。天剛亮,禁衛宮的運兵車、騎兵、步兵整齊地排列在院子裏,手持武器和旗幟。負責指揮調度的官員——拜者,檢查合格後,領著諸侯官員按順序進了廟門。數百名修行者在大殿的臺階兩側列隊。隨著“馳”的壹聲令下,數百名官員魚貫而入,英雄、列侯、將軍和其他軍官在西邊列隊,站在東邊。首相以下的文官安排在東邊,站在西邊。壹切準備就緒後,殿中的禮官壹步步接受官員的報告,並接力傳音要求皇帝開始行駛。皇帝坐著轎子離開住所,轎子由儀仗隊護送,沿途有人看守。皇帝在正殿落座後,禮官引導王公們依次向年薪六百多石的官員們拜謁。群臣嚇得喘不過氣來,無人不敬。謁見後,皇帝賜酒,所有有資格坐在殿中的大臣都低頭躬身。他們根據自己的身份和官職,向皇帝敬酒九次,然後就點了“無酒”。在喝酒的過程中,監督中總有壹個建議,凡是不守禮的,馬上就要被帶出去,整個法庭沒有壹個人敢出聲,不敢無禮。

劉邦很不滿意,說:“我今天才體會到做皇帝的尊嚴。”他很高興,賞了他500斤黃金。叔叔孫同說:“我,儒家弟子,已經跟隨我很長壹段時間,並與我排練朝臣。希望陛下讓他們當官。”劉邦全被封為郎。孫同叔叔把劉邦給他的所有金子都給了他的門徒。這些儒生當官了,有錢了,大家都樂了:“孫叔叔真是聖人,知道當今最重要的是什麽。”

漢高祖死後,即位的惠帝將叔父孫同調任“主管祭祀之官”,要求他制定宗廟禮儀,並繼續制定各種禮儀制度。

如果說蜀的禮儀只是表面的,能讓劉邦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麽陸賈所堅持的,就是他作為壹個知識分子的信仰。通過他的努力,劉邦也接受了他的觀點。

陸賈早就去找劉邦,作為嘉賓陪同,但他是壹個以口才出眾著稱的辯手。他不僅壹直待在劉邦身邊,還經常去找諸侯。西漢初,陸賈奉命出使南越,並成功說服趙佗接受漢朝南越王的稱號,成為漢朝的附庸。回朝後,劉邦封他為太忠大夫。

陸賈認為,要讓新建立的漢朝長治久安,必須讓劉邦明白治國安邦的道理。所以劉邦經常在漢高祖劉邦面前引用《詩經》和《經》裏的話,劉邦很反感。他曾發誓:“妳父親騎著馬,奪取了世界。為什麽要靠詩經,靠經典?”陸賈問:“在馬上得到的世界裏,能馬上治理嗎?”此外,商湯和周武王都是以朝臣的身份奪取皇位的,但他們也以君主的身份維護著自己的政治權力。他們長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就是用好文武雙全。以前吳國的諸侯,夫差和智伯,壹味強調武力,以失敗告終。但秦王壹向用嚴刑峻法,卻滅了趙。如果秦國統壹天下後實行仁義,效法前代先賢,陛下如何奪取秦朝政權?”劉邦無言以對。我雖然不高興,但也有負罪感,就對陸賈說:“請妳給我寫點東西,說說秦朝為什麽失天下,我為什麽得天下,古代國家成敗的教訓。”於是陸賈總結了興衰規律,寫了12篇。每次打最後壹條,劉邦都不答應。他看到皇帝高興,就喊萬歲。陸賈演的書叫《新語》。

當呂後掌權時,盧氏家族掌權,並將年輕的傀儡皇帝扣為人質。總理的得力助手陳平擔心國家大事,感到無能為力。他也怕以後連累到自己。他經常隱居,苦思對策。當時,陸賈已經因病辭職,但他仍然主動請求陳平給他出謀劃策。陸賈直言不諱地指出:“我身為宰相,享國三萬戶,富貴到了極點。沒什麽好追求的。我之所以整天憂心忡忡,無非是為了魯的百姓和年輕的皇帝。”看到他說的是真的,陳平問他能做什麽。陸賈說:“天下太平,主要看相;天下危難之時,主要靠將軍。如果能團結壹致,互相協調,就能得到士子們的支持和擁護,即使有什麽意外,政權也不會動搖。國家的安全掌握在妳的手中。我非常了解邱江厚(周波)。我經常和他說話,他也聽我的。為什麽不和太尉交朋友,建立親密關系?”陳平接受了他的建議,送給周波500斤黃金,為他舉行了壹場豪華的宴會。周波也設宴感謝他。與公開結盟,使侯無所顧忌,他們的陰謀受挫。陳平還分配給陸賈100名奴婢、50輛車馬和500萬元人民幣作為他的活動經費。陸賈與大臣們廣交朋友,做了大量工作。有了這些準備,死後,和清除了朱呂,建立了文帝,恢復了劉的政權。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陸賈在太中做了大夫,又奉命去南越。呂後執政時,有關部門做出禁止向南越出口鐵的決定,導致關系惡化,雙方在邊境相遇。南越王趙佗,軟硬兼施,使福建、廣西等地服從他的統治,自稱南帝武,采取類似漢武帝的禮制,表明與漢朝平起平坐,不再承認臣服關系。漢文帝乘機即位,在陸賈出使前,派人修繕了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南)的祖墳,並專門安排守墓人每年定期祭祀;趙佗的堂弟也會被叫進來,交給高級官員。文帝讓陸賈帶壹封信給趙佗,信很誠懇但很有分寸,表達了恢復友好關系的誠意,也敦促趙佗放棄稱帝。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帝的舉措很可能是因為去過南越的陸賈的建議。

隨著陸賈使命的圓滿完成,趙佗宣布取消帝位,停止使用“黃武左閣”的祭祀儀式,恢復南越王地位,向漢朝投降。

在這三個人當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在選擇劉邦之前,他曾在秦朝當過大夫,為項梁、項羽效力。但他投降劉邦後,即使劉邦戰敗逃跑,也沒有回到項羽身邊。這說明他做了比較,下定了決心,所以在最困難的時候還能繼續跟著劉邦。他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所以暫時可以不戴儒生的帽子,不穿儒生的衣服,甚至穿上楚式的馬褂來迎合劉邦,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和知識。知道自己的學識和學生暫時沒用,他想方設法給劉邦推薦合適的材料,但沒有辭退學生,也沒有讓他們轉行。劉邦壹旦發現有禮儀需求,就及時提出建議,最終奠定了漢朝的禮儀制度。

也許有些人認為,孫同叔叔所決定的只不過是壹些乏味的鞠躬儀式。有什麽大不了的?我們再來看另壹個例子:陳勝稱王後,曾經是和他長期耕作的夥伴來看他。當他看到進宮的廳堂和層層窗簾時,不禁大呼:“好氣派啊!大王陳勝,真好吃。”他們進進出出宮,越來越不規律,說起陳勝的過去。有人向陳升建議:“這些客人不懂事,總是胡說八道,影響妳的威信。”陳勝下令將這些人全部斬首,讓所有投奔他的老朋友都逃之夭夭,沒有人再去投奔他。

劉邦稱帝後,面臨的形勢比這更嚴峻。有和* *過不去的親戚朋友,有和* *過不去的同事鄰居,有以自己為榮的英雄。他們中的許多人出身卑微或者是土匪,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宮廷禮儀。劉邦感到不安,不僅是因為他們朝見時沒有規矩,還因為他們擔心皇帝的權威無法樹立,長此以往必然削弱他們的統治地位。但他很無奈,因為大臣中很少有正派的,連他自己都不了解以前的臣子。如果有人向他建議,應該殺幾個人,舒威、劉邦很可能會采納。雖然後果無法假設,但肯定不會是正面的。

叔叔孫同的努力不僅解決了劉邦的問題,也為整個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歷史證明,任何政權都需要自己的禮儀制度,同樣與秦朝中央集權的漢朝也不例外。但是,蜀並沒有照搬秦,而是根據劉邦的需要和可能“得或失”(刪或增)。從西漢初年君臣關系來看,孫同叔制定的臣子絕對比秦始皇簡單。從漢初設置的四百歲臣子來看,這套臣子還是比較成功的,足以滿足維護皇帝權威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蜀通過臣子的制定,使劉邦認識到君權至上,逐漸成為君權的自覺維護者。如果說以前的劉邦只是以武力天下為己任的話,那麽劉邦就真正進入了皇帝的角色。西漢初采取的壹系列加強君權的措施,無疑有利於防止國家再次分裂,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復蘇。

朝臣的制定和實施的成功,使劉邦對儒生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儒生也積極尋求劉邦的支持。在劉邦宣稱自己“壹舉得天下”後,陸賈敢於辯駁,說明三明治的重要性,這給了劉邦推銷新書的機會。

如果李赤起、舒孫同、陸賈等人因為劉邦不喜歡儒生而放棄自己的知識和信仰;如果他們看到劉邦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馬上歡呼這是革命行動,他們會把帽子換成尿壺,以示支持。如果他們只是在劉邦宣稱要壹舉奪得天下後才追隨諾諾,而不敢提出針鋒相對的反對意見,那麽漢朝的民政就要推遲很多年了。

但如果他們執意自稱儒生,在見劉邦時頭戴儒冠,身穿儒服,要麽被劉邦趕走,要麽被閑置。如果在楚漢之爭勝負未明的時候建議劉邦拿個三明治,如果劉邦在會集諸侯聯合攻打項羽的時候提出制定禮儀,那肯定會遭到斷然拒絕,也許再也不會被重用了。

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並不是知識分子中所有人都懂的。當孫同叔叔去山東招募30多名儒生排練儀式時,其中兩人拒絕接受。他們說:“妳效忠的主子差不多有十個,都是靠好話來接近和地位的。現在世道剛定,死者屍體未葬,傷者未愈,還需要什麽儀式和享樂?禮樂賴以存在的基礎需要百年積澱。我不忍心像妳壹樣。妳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古代法律。我絕不會這麽做。去吧,別慣著我。”孫同大叔壹笑置之:“妳真是蔑視儒家,不懂得適應時代的變化。”

這兩個儒生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骨氣,其實不可理喻。他們真的是“藐視儒家”。孫同大叔確實有過秦二世、項梁、楚懷王、項羽、劉邦等大師,或許還有秦始皇,但他真正忠誠的恐怕只有劉邦。因為秦二世顯然不值得效忠,而項梁和楚懷王存在的時間不長,他們除了留在項羽身邊別無選擇。見到劉邦後,孫同叔叔再也沒有背叛過他,這說明他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原則。至於當面說秦二世的好話,顯然是為了尋求出路。被II獎勵,拜為博士後。他沒有貪戀財富,而是立即逃回老家,去了反秦國家項梁。難道非得像其他儒生壹樣,堅持要秦二世出兵鎮壓陳勝,以被投入監獄為代價,才符合儒家信條嗎?把“禮樂”看得那麽神聖,要積累百年功德,才談得上。固守“古法”,其實是壹種僵化的教條,在社會上起不到任何作用。按照這兩位儒生的意見,漢朝直到武帝時期都無法制定臣子,也許會因為無法建立正常的帝制而不復存在。退壹步說,即使兩位儒生堅持正確的想法,但大家都樂得在林中遨遊,不願意出來說服統治者實行,對歷史和社會有什麽作用?

但是,劉邦的態度對這些知識分子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劉邦從個人好惡出發,不喜歡儒生,罵人的習慣至死不變。但作為壹個誌在得天下的領袖,只要對自己的世界有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重用自己不喜歡的儒生,聽取他們的意見。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建議,哪怕和他原來的想法不壹致,只要合理,都會改變他的初衷。壹旦他知道自己不講道理,其實是可以改正的,雖然他不會認錯。劉邦對待、蜀、呂嘉也是如此,隋煬帝、婁敬的例子也能說明問題。

隋煬帝是劉邦的“仆人”。漢三年(前204年),劉邦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之戰失利,退守於縣(今河南省虞城縣東北)。劉邦對左右說:“像妳們這些人,沒有人能商量天下大事。”問:“不知道大王是什麽意思?”劉邦說:“妳能不能替我派壹個特使去淮南,讓英布反叛項羽?只要我能在齊國拖項羽幾個月,我就百分百肯定天下。”應何要求,他帶了20名隨員去淮南。被項羽封了的九江王,壹直在河對岸觀望著。他說服了他,答應把楚還給韓,但這件事壹直沒有公開。這時候楚王的使者來催英布出兵,於是他闖進大營,當著英布的面對楚王說:“九江王已經投降漢王了。楚王為什麽命令他出兵?”他還向英布建議:“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們不能讓楚使回去,殺了他,立即出發去見漢王。”英布起兵攻楚,楚漢力量對比出現重大轉折。

打敗項羽,天下定了,劉邦大擺宴席。劉邦喝多了酒,就貶低何穗的貢獻,罵他“學究”,說天下沒有妳這樣的學究可以用的地方。隋煬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當陛下帶兵攻打彭城,楚王(項羽)還沒有離開齊國的時候,如果陛下派遣五萬步兵和五千騎兵,能攻占淮南嗎?”劉邦說不可能。他說:“陛下讓我帶二十人去淮南,達到了您的目的,說明我的貢獻大於五萬步兵和五千騎兵。但是妳叫我學究,妳還說世界上不需要學究。這是什麽意思?”劉邦無言以對,說:“我正準備報答妳的功勞呢!”“所以他被任命為中尉來保護軍隊。

婁敬是齊人。從他的言行來看,他也是壹個知識分子,但作為壹個平民,根據法律他必須在邊疆服役。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去隴西任職,路過洛陽,當時剛剛登基的劉邦就住在這裏。婁敬通過同鄉於將軍求見劉邦,說要提重要建議。於將軍叫他穿上新衣服。他說見皇帝要穿平時穿的衣服,於是穿上皮衣,進了宮。婁敬詳細解釋說,劉邦得天下的過程與周朝完全不同,不可能像周公那樣,把都城建在“得天下”的洛陽,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然後他建議道:

秦國依山傍水,黃河相連,地勢四面封閉,相當穩定。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招募百萬人馬,利用秦國現有的條件,依靠那裏的良田。真的叫天府(天然倉庫,比喻材料豐富)。陛下應該可以入關,在那裏建都。就算山東發生叛亂,秦國舊地也能保住。就像和別人打架壹樣。不扼住他的喉嚨,不捏住他的後背,就沒有勝算。現在陛下入關建都,直接統治秦國故土,就像扼住了天下的咽喉,壓住了天下的脊梁。

劉邦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都是山東人,爭著建都洛陽的好處:“周朝建都洛陽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第二個滅亡了。不如學學周朝。”劉邦猶豫了,但張亮肯定了入關的優越性,劉邦當天就西遷了。他不忘婁敬的功績,封他為大夫,賜姓劉。

漢高祖山水畫七年,劉邦率領大軍北上。斥候回來,都說匈奴弱,可以攻。婁敬認為這是匈奴故意做的假,壹定不能打。劉邦氣得大罵:“陸棄(該死的齊國奴才)!我靠花言巧語當官,就敢胡說八道,震動軍心。”下令將婁敬用鐵鏈鎖起來。但是劉邦戰敗了,事實證明婁敬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劉邦馬上放開了他,對他說:“我不聽妳的,免得。

  • 上一篇:傳統油輪的發展歷史
  • 下一篇:各個國家怎麽處置殺人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