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鼓勵提問,開拓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提問。
愛因斯坦說:“提出壹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它更重要。”提問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於啟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所以老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提出超常的意見。“學而優則仕”,“對義有懷疑,則革故鼎新”。孔子也說:“多聽疑,多聽疑。”他主張普遍懷疑。筆者註意在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提問:
1.緊扣“提出問題”的科學性,積極啟發。
比如在學習《復興》的時候,壹個學生讓加裏波第把政權交給伊曼紐爾,問:革命離成功只有壹步之遙。關鍵時刻,加裏波第放棄了權力,摧毀了革命。歷史為什麽要肯定他?作者贊揚了學生們“從思考中學習,從懷疑中思考”的探索精神,同時也糾正了他們在認識上的偏差。畢竟,加裏波第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對統壹是積極的。雖然政權被撒丁國王奪取,但伊曼紐爾也順應了歷史潮流。意大利的發展方向是議會制的資本主義道路。不能說革命是徹底的失敗,只是多了些封建殘余,從而幫助學生撥。
2.把握“提問”的客觀性,加強理性指導。
提出問題的新穎性和獨特性並不都是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於客觀歷史事實,圍繞其發展過程(或規律)進行理性大膽的想象。他們不應該為了好奇而無視現實,提出“慈禧太後是愛國者”或“林肯發動內戰,破壞了南方種植園經濟,破壞了美國多種經濟的共存,不利於美國社會進步”等奇怪的理論。這些結論是脫離客觀歷史事實的主觀臆測的結果。因此,教師要及時提示,給予適當的指導,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膽想象的新穎獨到意識,還要幫助學生建立理性清醒的創造性思維的現實取向,在思維的內化中逐步提高創造能力。
3.深挖“提問”的創意,註重技巧和方法的引導。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助產士,它可以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所有的創造都來源於問題的發現。學生通過主動思維,從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領域,在知識的組合創新中提高思維質量。教師要善於授之以漁,教育學生在提問時要顧全大局,求異創新,把握思維技巧的規律。如在研究“Xi安事件”時,作者啟發學生從全球史的角度探討相關問題,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提出:65438年至0936年,中外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這些歷史事件所反映的國際形勢有什麽特點?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各種政治力量表現出怎樣的政治主張(或態度)?這些政治主張的歷史影響是什麽?這些問題很有創意。學生從大局出發,更加關註國際形勢的特點和世界主要矛盾的變化,說明他們潛在的創造意識是樂觀的。
(二)改變節目,活躍氣氛,營造積極的環境,激活創造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如文物、掛圖、相關資料等。)即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心理環境(如情緒、心境、興趣等。)促進學生創造性智力的發展。在教學中,筆者註意到:
1.改變課堂教學程序,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培養創造動機。
根據教育的開放性原則,適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辟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比如通過討論、辨析、導演歷史劇等形式,誘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在激發學生獨立意識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此外,教師還應允許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意見(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並動員學生參與,如引導壹部分學生支持或反對教師的某壹觀點,通過有序、積極的辯論,使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想人們不想的,看人們看不到的,做不到的,從而優化學生的創造心理環境,激發他們的想象沖動、聯想的新奇感,拓寬他們的思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思維的摩擦中走進“誤區”,自省自悟。
學生在創造性思維中難免會犯錯誤。老師要引導學生敢於冒險,敢於犯錯。尤其要註意引導學生正視自己在探索中的錯誤。沒有錯誤,沒有自悟,也沒有更新。這些思維的“黑匣子”是打開創作之門的金鑰匙。教師要善於用“錯案”激發學生的創作之花。對於學生在知識、結論和判斷上的錯誤,教師不應立即給予負面評價。教師應該以啟發、暗示、提醒為主,督促學生繼續思考,認清錯誤的來源,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在糾正滯後的同時,教師要促進學生的自悟,啟動他們的創造潛能。如果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超過了老師,老師應該更加開明,積極鼓勵,幫助學生的思維成果走向成熟。
3.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給他們提供動手的機會。
思維是行動的內化,行動是思維的外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參加探索性實踐活動,如實調查、考古文物、模型制作、古畫仿制等。,讓學生運用感官和感知,勞逸結合,激發思維的創新發展。比如我指導學生做“張衡地動儀”的模型時,只提供壹定的數據、原理和形狀,學生從自選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展示自己的創作水平。此外,還要求學生在殷墟制作龜甲、獸骨模型。臨摹《清明上河圖》、《行走的地圖》、《蒙娜麗莎》等。對革命老區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編輯和出版油印小報歷史。諸如此類的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多功能思維在實踐中得到發揮,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4.擴大信息輸入能力,強化“供能”思維
教師要針對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善於引入大量的課外知識,加強信息的補充,讓學生在豐富的信息中積極思考,誘發創新。比如我訂閱了多年的《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誌,收集了《二十四史》(中華書局版)的相關資料和大量其他書刊,形成了壹個學生的小型歷史知識圖書館。在長期的“供能”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了明顯的進步。從自己的題目可以看出壹些學生的歷史作文。如對王莽的再認識、唐代寺廟經濟、壹戰中國戰場等。在教學中,我還整理了大量的史料,豐富了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時,我引用了古籍中最早記載的材料“十月之交,太陽死了,日有食,洞也醜”,為學生拓寬知識層面。此外,我還會以教材和章節的順序為線索,設計原材料豐富的材料分析題。由於材料分析題是壹種綜合題型,知識、方法、思維含量都很高,在有效信息的選擇上需要壹定強度的思維品質。因此,增加材料的容量,既促進了學生的實彈實戰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創作潛意識的覺醒。此外,我還註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如政治、地理、語文、美術及相關的自然學科,加強學科橫向系統的聯系,促進學生思維的遷移、融合和借鑒,增加信息存儲,為創造性思維服務。
(三)革故鼎新,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創新教育的實踐操作。
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教學可以選擇方法,教學也可以創造方法。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中,教師要勇於拋棄舊的傳統教學模式,選擇適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新的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教育改革,創新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創造性教育為主軸,帶動創造性教學的研究和投入。作者的方法是:
1.打破思維定勢,制造叛逆局面
教師要勇於突破教學常規,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對已經定型的歷史事實運用矛盾的方法,設置新的情境,啟發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挖掘教學中隱藏的問題,給他們猜測、演繹、反證,啟發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得出創新的結論。這是尋找新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初步歷史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徑之壹。
2.利用感性材料,交流思想,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中學生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新材料、新情況有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豐富新材料的同時,要抓住學生在新鮮感刺激下的主動性,引導他們轉向“發散—集中—發散—再集中”的思維運動軌跡。“對探索未來的學生的教育,必須以精心挑選的教材為基礎,使他們牢固掌握創造性思維”。
3.歸納類比,分解組合,實施開放式指導,激發學生靈感生成。
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歸納、演繹、類比等多種邏輯分析方法,幫助學生探索和發現新的規律。其方法要麽是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和假設,設計探索方案;或者交換某些歷史事件(比如孫中山是否具有資產階級革命家的雙重性,甘地和凱末爾是否也具有這種特征?拆除(例如,資產階級革命最本質的特征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取典型國家進行拆解分析:英法等國以推翻封建主義為主;美國重在推翻殖民統治,掃除奴隸種植園經濟體制)和嫁接(比如四川為什麽會出現“交子”?可以歸結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就是絲織、交通、礦產的結合。(1)絲織業的發展:漢代的絲綢和三國的蜀錦;(2)蜀道難行,交通不便;(3)金屬礦產不多等。),分解(比如唐文化的特色和歷史地位可以分為四個小方面:(1)整體繁榮;②不拘壹格;3領先世界;(4)影響深遠)、重組(如中國近現代史“統壹戰線”知識系列,從必要性、可能性、理論上了解每個階段的特點)。在教學中實施開放式指導,可以激發學生的無意識靈感,有助於學生活躍和深化創造性思維。
總之,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創造心理需求和動機,激發他們的創造激情,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塑造他們的創造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實用方法之壹。同時,值得壹提的是,教師還應加強自身創造素質的培養,不斷發展自己的創造個性,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充滿創造氛圍,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新世紀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