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案設計5篇
作為壹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1)
壹、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壹些調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壹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壹定的關註。但初壹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學會交流,增強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以史為鑒,強化環保意識和對祖國壹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改革開放等)。
四、本課重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壹,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五、本課難點:
由於初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壹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六、教學方法設計: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以webquest為載體,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壹種網絡探究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壹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webquest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評價、作品與交流。
如何有效的評價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壹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於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2)教學目標
1、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暴 動,***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壹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壹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叠;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壹正確的史觀。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壹、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 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 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背人民意誌實施暴 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壹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麽武王伐紂是壹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 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 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二、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麽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系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征,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壹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壹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壹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麽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三、國人暴 動和西周滅亡
1、國人暴 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暴 政的並解釋"國人暴 動"、"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和行政"後,師生壹起討論"國人暴 動"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3)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築、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築、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羅馬藝術的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對世界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並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歷史現象的能力。認識到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搖籃,希臘羅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希臘羅馬文化創造了物質條件。
3、通過對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戲劇和歷史著作等的學習,使學生明白它們不僅極具文學和史學價值,更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從而成為西方藝術創作的源泉。通過介紹古代雕刻和建築,使學生知道古希臘的人體雕塑至今仍是人類形體美無可企及的標本;領略古羅____築設計的巧妙和構造的宏偉。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荷馬史詩》,希臘劇作家,學者亞裏士多德,羅馬史學,拉丁語。
2、難點:要分門別類條理清楚。
教法設計:啟發誘導法、導讀法、講授法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欣賞視頻資料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雕塑等(激發學習興趣)
在借鑒古代東方文化的基礎上,古希臘人通過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古羅馬人繼承發展了古希臘文化,並把它廣為傳播,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下面我們先來學習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
壹、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板書)
1、古希臘神話由什麽組成?
(課前可安排積極分子搜集壹些資料,上課提問時由他們回答)展示圖片
識記荷馬(展示圖片)
2、歐洲最重要的長篇文學作品是什麽?作者是誰?
(啟發)誰能講講妳自己所知道的壹些神話故事?
學生根據課外見聞積極發言(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擴大了視野)
3、古羅馬人在史詩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維吉爾的有關資料
(過渡)古希臘人在戲劇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臘戲劇(板書)
(質疑)古希臘兩位的戲劇家是誰,他們被尊稱為什麽,代表作有哪些?
(質疑)希臘史學開西方史學之先河,那麽古希臘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展示藝術家們的圖片
三、歷史名著(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有哪些歷史名著,作者是誰?
(引導)我們中國有哪些歷史名著呢?
(聯系中國史,對比記憶。)
(過渡)古希臘、古羅馬在許多科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的科學家(板書)
(質疑)古希臘、古羅馬出現了哪些科學家,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麽?
識記亞裏士多德,壹學生朗讀他的名言並分析。
(過渡)下面我們來欣賞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藝術的成就。
五、(視頻資料)建築和雕塑(板書)
看錄像欣賞,(提高對古典文化的鑒賞能力。)
(引導)古希臘、古羅馬建築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妳的見聞,妳還能舉出其
他例子嗎?
(啟發)這些成就是什麽人辛勤勞動的成果?
(過渡)我們對拉丁字母並不陌生,比如漢語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來了解壹下拉丁語。
總結歸納並舉出其他例子。
思考回答。
(明白這是奴隸制經濟繁榮的體現)聯系以前所學知識,思考回答。
六、拉丁語(板書)
(回憶)拉丁字母是從什麽字母逐漸演變的?它對世界有何影響?
(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讀表格列舉出幾種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們壹起來歸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成就分別是什麽。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4)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並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於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壹、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後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壹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壹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於牛耕的普及,也有利於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壹、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幹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壹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壹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幹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5)壹、課標要求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
通過觀看課件和課外收集資料,掌握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了解其原因;
總結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的能力;
回憶已學知識,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本質,培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前調查、查找資料,及學生自主課堂展示(輔之教師所提供的材料)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化;
(2)通過整理和歸納材料,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變化的原因,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隨著西方的文明沖擊,中國社會逐步近代化的歷史發展趨勢,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感受祖國發展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生活。
三、學習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的學習,已經具備壹定的問題分析能力。且本課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有壹定的體會感受,通過使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和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難點在於這些社會生活與習俗變遷背後的原因,因此,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探討影響這些變遷的因素。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
難點:結合已學內容,認識影響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