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紙藝術 世代相傳
中華大地有壹種神奇的民間藝術,只見手藝人在薄薄的紙張上,靈巧的雙手在壹剪壹刻、相互配合間,便變幻出千姿百態、爭奇鬥艷的圖案。這種藝術名曰?刻紙?。
刻紙屬於剪紙的壹種,是由手藝人將所見所感利用切、剪、鏤空、折卷、疊、粘等手法在紙上進行雕刻的藝術。於壹筆壹劃、壹剪壹刻、壹起壹落間,時光、歷史和現實就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盡顯手藝人的精湛技藝。
刻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的風尚。從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紙藝,考證為北朝時期(公元386?581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刻紙的流派主要分為南北派,俗稱?北粗南細?。追溯刻紙的淵源,唐代的《薛剛鬧花燈》故事中可見壹斑。花燈的制作刻紙是其中壹個關鍵環節,花燈貼上刻紙圖案,燈內點上蠟燭燃燒後,燭光將刻紙圖案影投到燈屏,圖像不斷變化,便產生了神奇的視覺效果,使觀者迷醉其中。
家庭熏陶 練就硬功
福建晉江 有壹位年輕的剪刻紙手藝人陳金礦,他技藝超群,尤其擅長剪刻長卷圖案,作品風格獨特、清新雋永。
陳金礦,他從小受到爺爺木刻版畫的影響,對家具上的雕花圖案和剪刻紙等工藝美術有著濃厚興趣,堅持剪刻紙20多年。爺爺去世後,陳金礦壹直收藏著爺爺使用過的木工工具箱,他立誌要把爺爺的木刻、雕花技藝傳承下去。
陳金礦聰慧好學、多才多藝,他不僅掌握了精湛的剪刻紙技藝,而且摸索學會了磚雕和皮影制作。他不滿足於剪刻紙方面的小打小鬧,近期開始剪刻帶有古代韻味、閩南風情的大型漢服、時裝作品,進壹步拓展自己的藝術領域。
?他年輕有為、剪技過人,剪刻紙作品創作順應時代潮流,融合時代特點和 閩南文化 元素,構思縝密,形象生動。他用壹雙巧手剪出了幸福美好生活,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這是 晉江市 剪紙協會監事長左子娟對陳金礦剪刻紙藝術的評價。
陳金礦說,剪刻紙藝術的制作過程包括起稿、剪刻、粘貼、揭離和調整修改,其中剪是重要壹環。剪刻紙作品要求繪畫、構圖圖案化,形象簡練清晰,講究虛實對比,線條規整流暢,彩色對比強烈、明快。刻時講究穿刀技法的運用,刻時註意線條流暢與協調。整體而言,剪刻紙需要精剪細刻、壹絲不茍。
刻紙相傳始於唐代而盛於宋代,自從古老的刻紙藝術孕育在民間藝術土壤後即長久傳承、從未間斷。至今,包括石獅、晉江在內的閩南地區在春節還流行刻?紅箋?的風俗,如?福符?壹般貼在廳門上楣,五張壹堂,寬四寸、長六七寸,刻以麒麟、鯉魚跳龍門或?福?壽?字樣,四周飾以古錢圖案;?長金?則寬二寸、長六寸,刻作喜鵲登梅、五谷豐登等,壹般貼在門上楣。
最早刻制的是民間紅箋、福符,家家戶戶將刻紙貼在門楣或春聯上端,迎風飄展,以增節日喜氣。近代,晉江刻紙運用更為廣泛,如花邊、陶瓷器、木雕、磚雕等載體上都可見晉江刻紙的身影。泉州刻紙以精細秀麗、線條流暢,富有民族風格、閩南風韻而著稱,內容大多表現吉祥、喜慶、祥和的花鳥走獸、人物博古等,如《月季花蝶》《梅鵲報春》《麟鳳呈祥》?這些內容豐富、千變萬化的刻紙作品寓意吉祥,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石獅剪紙 紮實傳承
在僑鄉石獅,也活躍著壹批喜愛剪紙創作的手藝人,他們形成了壹個藝術圈,經常聚在壹起探討剪紙技藝,***同學習提高,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邱建生, 石獅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彩紮(石獅糊紙)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堅持剪紙、彩紮創作,《金牛招財》《牛氣沖天》等不少作品參加省市級藝術展,有的還獲得獎項。近年來,邱建生堅持傳承非遺文化,經常走進古洋小學等多所中小學校,向師生傳授剪紙技藝。他說,刻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瑰寶,需要很好地傳承下去,要從娃娃抓起,使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尼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