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產能計劃,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旱澇保收高標準建設大面積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完善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化種植,加快發展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的生產方式,控制農業面源汙染。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的要求,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管理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建設,完善農村小微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植養殖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產區農產品加工業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完善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期不變,在自願有償、依法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護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理,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縣域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
首先,要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緊迫感。要自覺把它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位置。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之所以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因為雄厚的農業基礎。發展現代農業不僅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趨勢、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農村工業基礎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市農業雖有較大發展,但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我們的市場狀況決定了未來農業的發展很難依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唯壹的出路是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
其次,要明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基於國內外經驗,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裝備為支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 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構建農工商緊密結合、產加銷壹體化的多元化產業形態。
第三,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億萬農民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只有順應農民的意願和期望,進壹步放寬相關政策,安排相關事項,特別是與村莊建設項目有關的事項,更多地與農民協商,進壹步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同時,各級政府特別是縣鄉兩級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支農資金,帶動社會資金更多投向農村;要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還要動員全社會群眾結對幫扶農村,讓新農村建設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
第四,加強制度和技術支持。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鞏固、完善和強化支農惠農政策,逐步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整體水平。在具體工作中,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第五,要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應用現代科技和設備、適度集中土地、加強組織管理來提高農業效益。其次,由於我市農民經營規模普遍較小,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較低,迫切需要強化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再次,要構建農工商緊密聯系,產銷壹體化,產業形態多元化和多功能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同時,要把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日益由落後的傳統農業向當代世界的先進農業轉化。實現了這壹轉變過程的農業稱為農業現代化農業。農業現代化是壹個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是壹種手段。
ü動態性
農業現代化是壹個比較強的概念,其內涵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現代化只有階段目標,沒有最終目標,即在國民經濟的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上,應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農業現代化壹般可分為五個階段: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礎階段和發達階段。壹個國家或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分析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發展現狀。只有這樣,它才能做出切實可行、易於操作的決策。
ü區域性
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們有自己的歷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資源條件。當我們學習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經驗時,我們需要分析其實現的條件。因為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國家的地域特點不同,即使是同壹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同壹個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具有地域性。
ü世界性和當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中國農業將全面融入國際市場競爭,面臨來自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必要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分析農業現代化,把區域農業現代化放到國際舞臺上,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來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否已經實現。
ü完整性
有學者指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還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相應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硬件”建設,也要重視“軟件”建設,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體制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相配套。如果忽視了“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就不能順利實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本質上講,中國農業現代化就是要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大幅度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在某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上和平均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雖然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條件和情況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在最基本的特征上應該是相同的,這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總的來說,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科學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體系,把農業建設成為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的可持續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