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京市第三十壹中學的校史長廊

北京市第三十壹中學的校史長廊

北京市第三十壹中學,位於舉世聞名的人民大會堂西側約1000米的西城區西絨線胡同33號,其前身是由英國中華聖公會創辦於1874年的崇德學堂。學堂於1897年壹度停辦。1903年在虎坊橋中華聖公會內復校,1908年遷入絨線胡同籌建崇德中學堂,並於1911年10月28日正式開學,是西城區乃至北京市建校最早的普通中學。當時除校長外僅有教員六七人,學生(包括小學)不過三四十人。首任校長為英國傳教士鄂方智,其後由史多瑪繼任。1920年,校長由新西蘭傳教士紀多甫擔任。1927年,學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由淩賢楊(英國劍橋大學畢業)接任校長職務,結束了由外國人對學校的完全控制。

北京三十壹中學有著光榮的愛國傳統。五四運動時,當時的崇德學生成立了自治會。學生們不顧當時代理校長鄂方智的極力阻撓,在市學聯的領導下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崇德中學反英氣氛特別高漲。為表示反英,大部分學生紛紛退學或轉學,使當時壹個200來人的學校,在九月開學時剩下不到百人。

在1935年壹二.九運動中,崇德部分學生在12月16日壹早不顧校長淩賢楊的勸阻,走出校門參加遊行。在中山公園舉行的壹次演講會上,楊振寧代表崇德中學參加了中學生演講競賽,演講的題目是《中學生的責任》。壹二·九的震動下,高中學生力易周、朱邁先、孫以亮(孫道臨)、陶聲垂、徐樹仁、劉忠淵等人,領導同學們開始了救亡運動。1936年的10月至12月,力易周、孫道臨、徐樹仁、朱邁先(朱自清之子)、劉忠淵先後加入中國***產黨,成立了崇德中學黨支部,第壹任支部書記是力易周。1936年11月,綏遠的中國軍隊抵抗日軍侵犯,崇德住校學生曾節約部分夥食費加以支援。

日偽統治時期(1937-1945年),北京中等教育受到嚴重摧殘。1939年,崇德中學被迫停辦。1940年春,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與淩賢楊密談協商,在燕大掩護下將崇德的舊底搬到海澱蔚秀園,成立燕大高中部。同年八月招收高壹、高二兩個年級學生***150余人,九月開學,由淩賢楊任高中部主任。1941年12月8日,日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燕京大學與高中部同時被日本關閉。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崇德校友和教師倡議贊助下,崇德中學於同年九月復校。仍由淩賢楊任校長。

1947年春,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愈演愈烈。4月,地下黨學委在北平籌建壹個愛國青年學生的政治組織--民主青年聯盟。不久,崇德中學建立了民聯組織,李友濱、鄭甲登、莊守經等同誌是第壹批盟員。1947年11月初,正式建立崇德中學的中***地下黨支部,由李友濱任書記,顧昂然任組織委員,鄭甲登任宣傳委員。地下黨支部建立後,帶領同學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組織不斷壯大,在迎接北平解放時,學校已先後有中***黨員17人,民聯盟員40多人。1948年底解放軍包圍北平,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學校曾壹度變成國民黨傷兵收容所,無法上課。淩賢楊在教會某人的慫恿下,解聘了全校教職員。這時學校地下黨支部組織起教工學生護校隊,日夜值班巡邏,迎來了北平解放,勝利地組織師生參加了解放軍入城式。

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入城,崇德中學的師生們在前門五牌樓,萬分激動地歡呼北平解放。1949年2月學校如期開學。校董事會進行了改組,教職員中成立了人民教育工作者聯盟,使學校大權掌握在人民手中。1950年淩賢楊辭職,校董事會決議請李瑞啟擔任校長職務。

1952年10月,北京市的全部私立中學由政府接辦。崇德中學從此改名為北京市第三十壹中學,全部教職員繼續留用。李瑞啟是公辦學校的第壹任校長。黨和政府派陶棨同誌為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學校從此在黨和市教育局的直接領導下,不斷發展。

崇德中學壹般下層社會子弟的自費生很少。學生中大約壹半來源於中小資產階級及其上層官僚子弟;約五分之壹的學生是教會神職人員和教徒的子弟。神職人員的子弟可不經考試,優先入學,免交學雜費;教徒子弟要經過考試,家庭經濟寬裕的自費,困難的享受免費或學金待遇;還有百分之五六的學生從河北省農村教會小學選拔。從1913至1927年,每年暑假在分布於永清、安國、河間、獻縣、肅寧等地的教區設立崇德高小招生點,報名時由家長自報能交多少學費;被錄取的學生每年繳納學費由5元至20元不等,入學後免交其他學雜膳宿等費,享受教會學金待遇,寒暑假回家發給路費。他們的學習成績壹般較好。自費生畢業後不受任何約束。免費和學金生若想升學,只能報考教會同意的學校--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北京稅務專科學校、山東齊魯大學醫科、武昌文華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或南京金陵神學院。解放前全國各地的海關差不多都有崇德的畢業生。

學校英語教學比較突出。從小學五年級起,都是用直接教學法。教師多由英籍教員擔任。課本從英國直接定購或應本校英籍女教員芮德蘭編寫,高中也選用林語堂等編寫由開明書店印制的課本。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發音準確,符合學生的英語程度。許多畢業生反映,他們能順利從事和英語有關的工作,其基礎就是在本校打下的。

中文教學比較重視古典文學,最初盡量聘請壹些老學究上課,如左沛(榜眼)、吳雷川(翰林,後任燕京大學校長)、王鶴樵(拔貢)等。這也吸引了壹些清末文人送其子弟投考該校,如梁啟超之子梁思永、梁思成,陳寶琛(溥儀的老師)之子陳懋賡,劉春霖(清末最後壹個狀元)之子劉海雲等。

數學課本小學和初中都由本校編譯,其突出特點是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設平面幾何課,初中壹年級開始講代數。自編的幾何課本由幾何畫開始,從直觀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代數課本用自譯印刷的英國數學家高福來與西頓思合編的《普通代數學》,特點是從形象引入概念,有很多直觀性的插圖。從中學三年級開始用英語講課,使學生在學數學的同時加強了英語的訓練。

學校對國文、數學,特別是英文等重點課程的教學抓得比較緊。對學生學習、自修的管理和督促比較嚴格,促使學生養成好的讀書風氣。

崇德中學熱愛體育成風。學校特別註重足球、網球和墻球活動,有壹個足球場,三個網球場和幾個墻球場。崇德足球隊曾在本市頗有聲譽。學校代表隊常和英國駐華使館英國兵足球隊進行比賽。此外,也常和通州潞河中學、北京匯文中學比賽,並得勝而歸。足球壹直是崇德中學的傳統體育項目。也培養了不少比較出色的足球隊員。五十年代還多次舉行過足球義賽,為抗美援朝做出了微薄的貢獻。足球成為全校同學最熱愛的壹項體育活動。

1961年北京三十壹中學被市教育局定為西城區重點中學,學校從此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文化大革命後是全市第壹個正式恢復上課的學校,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成為當時全市乃至全國開放的唯壹壹所中學。 北京三十壹中學建校以來培養了2萬余名學生。其中不乏後來蜚聲中外的傑出科學家、著名的藝術家。1933年夏末初秋,崇德中學迎來了新壹批學生,其中就有後來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楊振寧,1922年農歷8月11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1929年秋,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應清華大學之聘任數學系教授。全家到了北平。在崇德中學,楊振寧接受了正規的中學教育。他聰敏好學,興趣廣泛,不僅數、理、化課成績優異,國語和英語也念得不錯。1938年,楊振寧考入當時中國最大的教育中心--北大、清華、南開大學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的生活為楊振寧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1945年夏,楊振寧前往美國求學。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1971年,楊振寧教授作為美籍華人科學家第壹個回來訪問新中國,與毛澤東主席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訪問期間,以及1994年、1998年他曾到母校北京三十壹中學參觀。楊振寧為中美建交、為中國學者到美國深造以及在中國教育、科技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思想、言行已遠遠超越了壹個物理學家所做的壹切,特別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摯熱的關懷之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使我們深為感動。在他第壹次訪問中國時,列出他要見的人員名單,名單上第壹個人是他的摯友,崇德中學的同學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白麟阪。他和楊振寧是同鄉,父親鄧以蜇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鄧稼先和楊振寧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1936年,鄧稼先由誌成中學轉到崇德中學讀初二。讀中學的鄧稼先,學習成績提高很快,壹半因為他已經長大,開始懂事;另壹方面也是因為他生活在那種沈重的民族壓迫的環境裏,覺得要救我們的國家,必須有知識、有本領。這也許在當時是他腦海裏壹種比較朦朧的意識,但它畢竟存在。他已由壹個不懂事的頑童,變成壹個有抱負的青年人了。1941年秋,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1948年秋,鄧稼先受父親的好友楊武之教授之托,與楊振寧的弟弟楊振平結伴到美國讀書。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順利通過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論文答辯。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回國的旅程。回國後,鄧稼先在中科院大約工作了八年。1958年8月,鄧稼先服從組織調動,主持原子彈、氫彈的理論設計工作。鄧稼先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將自己的智慧、個人幸福以至生命,無償地獻給了我國的國防事業。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的奮鬥了28年。繼突破原子彈、氫彈的原理後,為中國研制成功原子彈、氫彈,並進壹步達到武器化;隨後又研制成功新型加強氫彈,對第二代新的核武器做出重大理論突破並試驗成功。他曾四次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我們中國的國威大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有他壹份極為重要的、不可磨滅的功勛。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1986年7月29日,受輻射嚴重傷害、飽受直腸癌折磨的鄧稼先終因全身大出血而與世長辭。他的遺言是:死而無憾。

崇德中學培養的學生中還有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我國大地測量和地球形狀學的創始人方俊、世界結構工程大師林同炎、有機化學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學家秦馨菱、著名材料科學家嚴東生、數學家關肇直等七位中科院院士。連同楊振寧、鄧稼先,崇德中學***培養了九位中科院院士。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話劇表演藝術家林連昆、詞作家凱傳、畫家丁午,體育活動家、原北京體育學院院長、國際排聯規則委員會主席馬啟偉,全國第壹個橫渡瓊州海峽的遊泳運動員、第壹個成功橫渡渤海海峽、創造世界紀錄的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張健,原國家足球隊隊員張坤嶽、體育播音員宋世雄、骨科專家馮傳漢、特型演員劉錫田等,駐芬蘭大使王廉,原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英國大百科全書翻譯莊守經、北大出版社美編室主任林勝利、在德國分別獲得工程和醫學博士的趙政康、趙政川兄弟,曾任人民醫院院長的馮傳漢、黃萃庭,著名攝影家廖增益、國際知名電機專家廖增武,以及廖增琪兄弟三人,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著名法學家江平、書法家林信成、漫畫家孫以增、圍棋選手張文東、著名電影演員張光北、叢珊等都曾在該校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少老壹輩革命家和社會名人,如蔡延鍇、王震、安子文、李井泉、楊成武、童小鵬、廖漢生、吳烈等的子女都曾就讀於北京三十壹中學。不少校友的祖孫三代的中學時代都是在這個校園度過的。

不管是崇德中學,還是現在的北京三十壹中學,都為在這裏學習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礎。正如嚴東生院士1985年8月重返母校時所說:北京三十壹中學為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教書育人是母校壹貫的宗旨。我在這裏度過了整個中學時代,感謝母校為我的人生打下壹個好的基礎。

這是北京三十壹中學的寶貴財富。為了更好地激勵在校學生,在48屆校友,東北工業大學秦皇島分校汪振武教授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10月,北京三十壹中學榮譽室落成,室內展出了傑出校友代表九位中科院院士的事跡。從此,這裏成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愛校教育、德育教育的基地。

北京三十壹中學不僅培養了眾多的傑出人才,也有許多教師在各自的工作中創造了突出的業績。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後,學校成立了由毛浦森老師負責的地震小組。他們把觀測到的數據及時通報國家地震局和有關單位,為上級及時進行地震預報提供了重要證據。他連續三年用接受震前電磁(波)輻射監測地震的方法,多次接收到震前信息,並目測出大致方位。此成果他寫成論文,發表在1986年第壹期《地震學報》上。在全國震前電磁波會議上,他的觀點被大會采納。他還引進計算機技術,設計接受震前電磁輻射智能化紀錄儀。1990年10月國家專利局通過了此項專利申請。毛浦森的名字被選入1992年5月出版的《中國現代發明家大辭典》。 北京三十壹中學,這所有這輝煌歷史的學校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煥發出勃勃生機。校園環境更加整潔優美,是北京市綠化美化花園式單位。整個校園占地1.7萬平方米,建有設備齊全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語音教室、電化教室、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備課機房及音樂、美術等專用教室。圖書館藏書5萬冊,閱覽室可同時容納150名學生閱覽,130種報刊供師生選閱。200米跑道的操場和占地900平方米遊泳池為師生鍛煉身體提供了條件。

北京三十壹中學治學嚴謹,校風正,是西城區文明校園。現有教職工143人,其中高級教師40人,西城區學科帶頭人8名。學校的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發揚崇德的優良傳統,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誠實、文明、團結的校訓,提倡勤奮、多思、堅韌的學風。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德育為核心,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實行層次管理,完善不同學齡段的德育目標,加強心理教育,倡導、探索啟發式、討論式等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加快教育技術現代化,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校註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特長,特別是京劇、鋼琴、手風琴、電子琴、排球、遊泳特長的培養。三十壹中學是北京市體育項目--排球傳統學校,校排球代表隊曾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是北京市軟式排球培訓基地。足球、遊泳在西城區比賽中也均有出色表現。新建的形體教室更加豐富了學生的文體活動,特長生在三十壹中學有更大的發展。200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被命名為中國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實踐基地

學校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1985年在《人體心臟》生物教學中運用復合式幻燈片、自制錄像片、教學電影短片等手段,取得了極好的效果。之後,三十壹中在電教的硬件、軟件上有了較大的發展。自行研制成電化教室控制平臺和壹批教育現代化所需要的電教設備、教學軟件,並在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湧現出壹批優秀的青年教師。1990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電教優類校,1997年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承擔了市級科研課題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健康第壹是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學校註重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密切社區關系,註意教師間、師生間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1997年,全校師生為壹位患骨癌的同學捐款4萬余元,使這位同學深受鼓舞,最終戰勝病魔,並於2000年高中畢業後到瑞典讀書。1999年,學校通過了健康促進學校銅牌驗收。

從1997年開始,三十壹中學主動承擔了教育扶貧任務。每年為雲南省綠春縣培養10名品學兼優的少數民族高中生,首批10名學生已於2000年全部升入大學。

北京三十壹中學是對外開放單位,多年來,接待了近百個國家(地區)的壹萬二千余人,其中有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斯諾及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夫婦等。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和法國電影工作者瑪斯林1972年、1974年兩次來校訪問,並以三十壹中教師教育學生的內容為題材拍攝了電影《球的故事》,該片在1974年4月巴黎電影節200余部電影中壹舉奪魁。

1992年,三十壹中與日本福岡縣立玄界高等學校結成姊妹學校。通過兩校的交流,增強了師生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培養了學生參加國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北京三十壹中學,歷盡百余年的風雨滄桑,建校初期的小樓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那些久遠的故事和曾經的輝煌,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北京三十壹中學正在不斷前進!

  • 上一篇:初中校長研修日誌示例
  • 下一篇:佛教南傳的主要特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