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了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開辟了紙代替竹、絲的新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古代記載,《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以來,用竹筒編書、編事跡;用的人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有意,以樹皮、麻頭、布、漁網為紙。”後人尊稱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東漢許慎在他的中國第壹部條理清晰、系統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談到了“紙”的起源。他說:“紙”來自於側部,即來自於絲的側面。" .當時的紙主要是絹絲,和現在意義上的紙完全不壹樣。紙的發明、發展和傳播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105年造紙術發明後,造紙術從河南傳到其他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蔡倫在陜西洋縣封龍亭侯,造紙術傳到漢中地區,逐漸傳到四川。根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之前也曾向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的造紙也比較發達,是左博東萊縣(今葉縣)的造紙能手。此外,紙和裝飾書籍首先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自晉代以來,中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家,極大地促進了書畫紙的發展。比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父子時期就對書畫用紙進行了大幅改進。晉南北朝時期的書寫紙是用麻、竹皮制成,紙面塗以澱粉和白色礦物顏料,打磨而成。
隋朝統壹南北後,唐宋繼承和發展了數百年的造紙成果,開啟了唐宋手工造紙的鼎盛時期:唐代書畫和佛教的流行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造紙的原料擴展到了藤和桑皮。書畫紙也是先塗上硝酸澱粉再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頭打磨。經線書寫紙也用黃柏染成黃色,避免冒煙。北宋時,安徽用夜曬晚收的方法漂白麻纖維造紙,原紙光滑潔白,經久耐用。南宋時,中國南方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艷,筆法明快,被當時許多文人模仿,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到了宋代,竹紙不僅大量,而且稻麥稭稈也被用來造紙。北宋蘇易簡記載,浙江人用小麥、稻稈做紙漿,和油藤壹起造紙。
到了明朝,中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已經完善。當時,宋的《天工》系統地描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和操作過程的插圖。這本書已被翻譯成日文、法文和英文,並傳播到日本和歐洲。它是中國最早系統描述造紙技術的書籍。
經過元明清幾百年,到清朝中期,中國的手工造紙已經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和傳播的物質條件。
中國發明造紙術後,紙書首先被帶到國外,後來造紙術逐漸傳到國外。
造紙術在7世紀初(隋末唐初)開始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在8世紀,它被引入撒馬爾罕,後來的阿拉伯,然後是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和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從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紙廠,成為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重要基地,之後又傳到了德國和英國。16世紀傳入俄羅斯和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它在19世紀被引入加拿大。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載體成本,實現了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鑒於試圖否認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的不正之風,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次代表大會壹致承認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茍家”,古代馬澗河流經“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紙河碑刻”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