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方民族在信仰、禁忌、婚姻生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

北方民族在信仰、禁忌、婚姻生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

大部分阿昌族居住在雲南德宏自治州的龍川縣和瀘西縣。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文字。由於長期與漢族和傣族生活在壹起,大多數阿昌族人漢語和傣語都很流利,並使用漢語。壹般信奉小乘佛教。

阿昌族以農業為主,以種植水稻聞名。質量好的大米品種很多。梁河地區的“馬馬工”品種曾被稱為“稻中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很有名,以“胡薩刀”聞名。

習俗

阿昌族在正月初壹停止宰殺六畜和危險動物;女人生完孩子七天,就把老公的進排藏起來。

婚俗

阿昌族青年男女的婚宴,要先請新娘的舅舅坐在頭上,還要擺壹盤拌豬腦的涼菜。酒席結束後,姑父要給新娘壹條4.5斤的豬尾巴後腿,叫娘家肉,表示新娘永遠不要記娘家教養的恩情。

飲食習俗

阿昌族以大米為主食,也常以米粉做餌,米粉為主食。誘餌很容易吃。吃的時候,只需用開水燙壹下,撈出來配調料就可以了。

阿昌族喜歡吃芋頭。據說古代慶豐豐收時殺狗吃芋頭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婦女在大城市做豆腐和豆粉,豌豆常被用來做涼粉食用。

肉類的主要來源是豬和牛。豬肉喜歡做生豬肉米線。豬宰殺後,用麥稭或稻草將豬皮曬成褐色,刮幹凈,然後切碎,拌入醋、蒜、辣椒等調料,與米粉壹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每天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將鮮魚放入油中炸制或油炸,然後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後食用。酸辣谷花魚(栽苗時,將魚苗放入地裏,谷熟後取魚,稱為谷花魚)最具特色。腌鹹菜,鹵腐,豆豉壹年四季必不可少,飯也多。

酒是白族人常年飲用的飲料,婦女常飲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濃郁,甘甜;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白酒。現在大部分阿昌族都可以用蒸餾法釀造燒酒。

假日和節日

阿昌族過去信仰小乘佛教。梁河和魯西地區的阿昌族主要進行鬼神和祖先崇拜。主要的宗教節日有入坳(收節)、出坳(開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了宗教節日,還有許多這個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臥螺節、澆花節、春節。其中火把節和臥螺節規模更大,活動也更多。

1、臥螺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紀念阿昌族傳說中的始祖舍帕馬,他害人害己,造福祖先。那時,人們會犧牲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能在祭祀當天抓到蟒蛇,被認為更吉利。

2.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了乞求五谷豐登,驅除昆蟲,制造災難,應該宰殺豬和牛作為祭品。那時,煮熟的生豬肉和米線要煮熟,煮好給大家分享。天黑後在村子裏遊泳。

3.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壹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這是年輕人選擇自己冒險的好機會。這壹屆,往往是阿姨們準備八碗菜招待前來探親的年輕人。只有包含在飯局裏的人數達到了,大家才能坐下。小夥子想趁別人不註意,從姑姑家偷雞頭。如果雞頭被女生發現,他會被罰偷壹碗酒,但是女生會被罰喝酒。如果小偷被當場抓住,他不僅會受到懲罰,還會被女孩諷刺。喝完酒,小夥子要在菜價的基礎上把錢給姑娘,不能讓姑娘發現。

02白族

主要集中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和四川省涼山州。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自古以來白族就普遍使用漢語。信佛。

白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如《創世紀》、《燃燒的宋明塔》、《王富運》等,至今都在播出,其中許多還被搬上了戲劇舞臺。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白族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植水稻。大理雪梨和賓川橙都是國內外有名的特產。

習俗

在白家,兒子婚後立即與父母分居。同姓白族人欠婚。熱情歡迎客人,不管他們是否熟悉。所有的客人都會受到“三茶”的款待。三茶是最講究的茶道,有苦、甜、回味的特點。不能給客人倒茶。白族民間有句話叫“酒滿敬,茶滿欺”。

白族人用餐時非常註重禮儀。長輩和客人先坐,晚輩依次坐兩邊或下壹個。他們要經常給長輩和客人加飯加湯,熱情地等待。

婚俗

當年輕的白族男子向女孩求婚時,女孩似乎願意把巴巴送給男子;婚禮上,新娘會去廚房做“魚湯”;首先,結婚後,新娘要在中秋節做壹個大蛋糕來展示她的廚藝。婚禮上,重要的是先奉茶,再定四四席(即四菜四盤四壺四碗)。

背婚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流行的壹種婚姻習俗。每次壹個人在十字路口或者岔路口分手,客人都會停下來,把結婚禮物碼成兩堆,讓新郎把“8”字繞在新娘背上。

飲食習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人民主要以大米和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人主要吃玉米、土豆、蕎麥。主食以清蒸為主。

由於壹年四季新鮮蔬菜源源不斷,白族人每頓都喜歡吃新鮮蔬菜和各種鹹菜。白族婦女大多擅長制作鹹菜,鹹菜種類繁多。除了腌制新鮮蔬菜,他們還制作豆瓣醬、豆豉和面醬。劍川和鶴慶的白族人經常從洱海中采摘海帶花,烹制成各種風味菜肴。

肉主要是豬肉。除了用新鮮豬肉烹飪,我們還喜歡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香腸、臘腸、豬肝、吹肝、米腸等奇妙的風味食品。冬天,白族人喜歡吃大鍋牛肉湯。吃的時候要加芥末、蘿蔔、洋蔥等調味品壹路吃下去。住在河邊的白族人擅長淡水烹飪。

白族人大多喜歡喝酒,因為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也很多。在釀酒中,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和各種白酒,其中窯酒和幹酒是傳統酒。還有壹種糯米甜酒,是專門為女性和孕婦釀造的。據說它有滋養和催乳的作用。

喝茶是白族人民的另壹個愛好,白族人民非常重視每天早上和中午喝兩次茶。炒茶被稱為“早茶”或“醒神茶”。起床就可以喝茶,大人都喝。下午茶也叫“休息茶”或“解渴茶”。裏面有米花和牛奶,就算是懷孕的孩子也要喝壹杯。

白族菜肴很多。生皮是白族人逢年過節必點的菜肴之壹,是拌有多種麻辣的涼拌肉菜。驢湯鍋是用驢肉做的。柳葉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菜肴之壹,將豬頭放在柳條架上蒸熟,放入鍋中。面餅是白族人民在中秋節制作的壹種特殊的餅,用發酵的面團和調料蒸熟。

假日和節日

白族有許多傳統節日。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每年最盛大的節日,現命名為“三月街民族節”。還有“火把節”(又稱七夕節)等民族節日。

03保安族

保安族是元明時期壹個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祖先在青海銅仁地區屯墾放牧,與周邊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分布: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

語言屬於阿爾泰蒙古語系。通用中文,以中文為社交工具。

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也經營手工業。傳統手工藝腰刀(又稱保安刀)高貴、鋒利、精致,毀於壹旦。

寶安人善歌善舞,善彈竹絲樂。伊斯蘭教被廣泛信仰。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西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肖家石山東麓,屬於黃河中上遊溝壑區。東南與臨夏縣接壤,西北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和縣接壤,東北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自治縣積石山和黃河的雄姿,為這個保安族聚居的自治縣刪除了不少色彩。

保安族聚居的積石山自治縣境內大部分是山區。主要山脈是小積石山,由西北向東南橫貫全縣。

積石山自治縣,除了廣闊的峽谷和山泉,還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在西北的積石峽,有號稱西北高原的“西雙版納夢達天池”,西南有著名的大李家天池,兩者景色奇特,絢麗誘人。

積石山自治縣有許多著名的泉水,如九眼泉、神泉和兀顏姓泉。兀顏姓泉位於梅坡村的北部,這裏居住著分散的保安族。泉水清澈見底,水源繁盛,水量最佳。忙碌的

積石山自治縣資本比例豐富。除了取之不盡的大理石,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包括蘇門羚、鹿、獾、麅子、藍雉、雪雞、野兔、狐貍、狼、黃鼠狼、紫貂、猞猁、野豬、野牛和火。蘇美爾中部瞪羚、馬蘭雞和雪雞是中國的兩種庇護植物。野生死藥材有90余種,依次為黨參、當歸、大黃、黃芪、赤芍、川貝母、阿莎麗、柴胡、秦艽、苦參、羌活、獨活、防風、火麻仁、大戟、丹參、苦參等。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猛海縣,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縣,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縣。

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有些人懂漢語、傣語和佤族語。主要從事農業,主要種植早稻,擅長種茶。布朗山區是國內外著名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大多數人信仰小乘佛教。

習俗

走路時,禁止從他人身邊經過,不能交叉坐著的人的腿;禁止任何人在院子裏扛柱子,拴馬;入梵要脫鞋,入寺後不能抽煙,也不能用手摸佛或和尚的肩膀和頭。

婚俗

布朗族有靠老婆生活的習慣。壹對夫妻壹般要辦兩場婚禮,所以要辦兩場婚宴。第壹次婚禮是新郎和新娘住在壹起,新娘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婚宴前要把豬肉切成小塊,用竹簽串起來烤,每家每戶出壹串,以示“血和骨”。同時將豬肝剁碎,用糯米煮成豬肝飯,並邀請寨子裏的孩子,表示婚後會盡快生子,然後舉行酒席。生完孩子,新郎家會在吉日舉行第二次婚禮。新郎家會設宴招待客人,規模比第壹次大。宴會上的菜必須成對。向新娘和新郎表達我的祝福。

飲食習俗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大豆、豌豆等雜糧。我喜歡用鑼或陶罐將米飯燉成米飯。他特別擅長做竹筒飯。烹飪時,他選擇壹根新鮮的竹子,用大米和適當的水填充,用火煮。壹人剖開竹筒,當碗用。米飯沾了竹漿,食物有新竹的香味,還有冰火烘焙的味道,非常好吃。

牛、羊、豬和雞是最常見的肉類,它們經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品的烹飪手法多為清炒和涼拌。許多野味、魚、蝦、蟹、蟬、昆蟲等食物壹般都是用煎、炸、蒸等方法烹調的。如:螃蟹、炒蜘蛛、蟬醬等。酸味食物,如酸筍、酸肉、酸魚等。,經常腌制,制作方法壹般與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交流,但布朗族腌制酸菜時經常在上面放壹層米飯。

我喜歡喝酒,大部分都是自家釀的。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用壹種叫“懸鉤子”的動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與玉石的顏色十分相似,故名。布朗族道格,性格豪放,夥伴間有“有酒必醉”的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壹個愛好,他們擅長泡茶。竹筒茶和酸奶茶是布朗族特有的。民間也常把酸茶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

生活在西雙版納棕山的棕女,尤其是孕婦,都喜歡吃當地的紅土。據說這種紅土有止嘔、去腥、提神醒腦的功效。

  • 上一篇:勞動最光榮奮鬥最幸福作文
  • 下一篇: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發展歷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