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壹個內窺鏡是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創制的。內窺鏡是壹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由頭端、彎曲部、插入部、操作部、導光部組成。使用時先將內窺鏡導光部接到配套的冷光源上,然後將插入部導入預檢查的器官,控制操作部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病變。
最早的內窺鏡被應用於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壹根硬管,借助於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於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盡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壹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並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
1855年,西班牙人卡赫薩發明了喉鏡。德國人海曼·馮·海莫茲於1861年發明了眼底鏡。
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特別是出現微型燈泡後,使內窺鏡有了很大發展,臨時安排的手術內窺也可達到非常精確的程度。
1878年德國泌尿科專家姆·尼茲創造了膀胱鏡,用它可以檢查膀胱內的某些病變。
1897年,德國人哥·基利安設想支氣管鏡。
1862年,德國人斯莫爾創造了食道鏡。
1903年,美國人凱利創制了直腸鏡,但是到1930年後才開始普遍使用。
1913年,瑞典人雅各布斯改革了胸膜鏡檢查法。
1922年,美國人欣德勒創立了胃鏡檢查法。
1928年,德國人卡爾克創立了腹鏡檢查法。
1936年,美國人斯卡夫進行了腦室鏡檢試驗,直到1962年,才由德國人古奧和弗累斯梯爾創立了腦室鏡檢法。從此形成壹整套鏡檢法系列。
1963年,日本開始生產纖維內窺鏡,
1964年研制成功纖維內窺鏡的活檢裝置,這種取活檢的特別活檢鉗能夠有合適的病理取材而且危險小。
1965年,纖維結腸鏡制成,擴大了對於下消化道疾病的檢查範圍。
1967年開始研究放大纖維內窺鏡以觀察微細病變。光纖內窺鏡還可以用來做體內化驗,如測量體內溫度、壓力、移位、光譜吸收以及其他數據。
1973年,激光技術應用於內窺鏡的治療上,並逐漸成為經內窺鏡治療有消化道出血的手段之壹。
1981年,內窺鏡超聲波技術研制成功,這種把先進的超聲波技術與內窺鏡結合在壹起的新發展,大大增加了對病變診斷的準確性。
產品介紹:
T912實用型LED電子內窺鏡,它由內鏡、視頻處理系統、監視器及儲存部分組成,並且包含了鏡桿四支,並且其可視向角達到了0度。此外,它廣泛應用於醫療機構的任何檢查。並且在檢查同時能讓患者自己掌握病情,而發展到現在電子內窺鏡更已達到操作方便,品種規格全,圖象更清晰。
這款實用型LED電子內窺鏡廣泛用於耳鼻喉門診觀察、檢查結果的編輯、打印,對圖像可抓拍和錄像等。並且還能根據根據用戶需求定制開發,此外如果您想達到更清晰的效果,更全面的信息,還可以選配計算機、電視機、采集卡等配件。
配置詳解::
LED電子內窺鏡鏡桿四支
鏡體壹支鏡桿與鏡體可更換視向角0°鏡桿直徑分別為6.2㎜、5.2㎜、4.4㎜***三支,
鏡桿長度100㎜視向角90°鏡桿直徑為6.2㎜壹支專用電源壹支,
USB連接線軟件光盤壹張,
可自行選配計算機、電視機、顯示器,
可根據用戶需求定制開發。
應用範圍
(壹)胃腸道疾病的檢查
⑴食道:慢性食道炎、食道靜脈曲張、食管道孔疝、食道平滑肌瘤、食道癌及賁門癌等。
⑵胃及十二指腸: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良性腫瘤、胃癌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腫瘤。
⑶小腸:小腸腫瘤、平滑肌腫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癥等。
⑷大腸: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Crohn病、慢性結腸炎、結腸息肉、大腸癌等。
(二)胰腺、膽道疾病的檢查:胰腺癌、膽管炎、膽管癌等。
(三)腹腔鏡檢查:肝臟疾病、膽系疾病等。
(四)呼吸道疾病的檢查:肺癌、經支氣管鏡的肺活檢及刷檢、選擇性支氣管造影等。
(五)泌尿道檢查:膀胱炎、膀胱結合、膀胱腫瘤、腎結核、腎結石、腎腫瘤、輸尿管先天性畸形、輸尿管結石、輸尿管腫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