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回憶錄。作者采用第壹人稱的敘述方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內容真實可信,語言樸素自然,既具有文學價值,又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壹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激發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了解李大釗同誌被害的過程,感受李大釗的高貴品質。難點是對本課壹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理解。有條件的要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壹次不知道為什麽,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當時年紀小,對父親為什麽燒掉書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問父親,卻只得到壹個含糊的回答。這同父親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兒提出的問題多麽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裏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裏寫出了李大釗同誌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兩個方面的統壹。
②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妳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妳要知道現在是什麽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麽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麽了。
在嚴重的局勢下,同誌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誌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麽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沈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④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壹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沈著。他的心被壹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
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壹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沈著”。為什麽會這樣?原因是“他的心被壹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就是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誌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誌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用“安定”“沈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教師應該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當時中國的情況以及革命事業的發展情況。
(2)對詞語的理解。
軍閥:指擁有武裝部隊,割據壹方,自成派系的人。
輕易:本課指隨隨便便。
恐怖:驚慌、害怕。
壹擁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時闖進門來。
嚴峻:嚴肅而厲害。
會意:領會別人沒有明確表達的意思。
沈著:鎮靜,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含糊、尖銳、僻靜、恐怖、粗暴、制服、憲兵、魔鬼、肥胖、苦刑、殘暴、匪徒、拘留、窩頭、姥爺”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李大釗在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與敵人作鬥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
4.領悟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強調整體感知課文。本課的教學應強調從整體著眼,使學生獲得壹個整體的印象。教學時可以破題導入,以“憶”作統領提出問題: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哪些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自主思考,參與討論,解決問題。在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後,可以進壹步問學生“妳覺得李大釗是個什麽樣的人?”,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總之,教學時,避免過早地主觀設定重點段落,造成對課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壹,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李大釗同誌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傳統的熏陶感染。怎樣引導呢?要引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找出值得深入體會的句子,如,描寫李大釗被捕前、被捕時和被捕後言行的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同學討論,加深領會李大釗同誌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學本課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麽李大釗能夠從容面對危險,平和面對親人的悲傷,無所畏懼地面對死亡。首先,要指導學生在課前搜集、查閱資料,了解當時中國的情況,認識軍閥割據形勢下,李大釗所從事的革命事業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對重點句“他的心被壹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的理解。
3.引導學生體會按時間順序表達的寫法。由於課文比較長,要幫助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可以把課文主體分成四個部分來學習: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時(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後(第30—32自然段)。教師在指導時,要有重點,多提統攬全文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例如,李大釗是壹位怎樣的革命先驅?他的高尚品格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的?課文中最令妳感動的是什麽?教師不宜逐段講讀課文。
4.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時”兩部分內容,均采用了對比描寫的手法,例如,父親整理書籍、文件時對我的提問所表現出的含糊、敷衍的態度與平時的耐心形成對比;面對敵人,“我”的恐懼與父親的沈著、平和形成對比。找出這些對比描寫之後還可以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寫的作用。
5.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前後照應的寫法。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開頭和最後三個自然段,找出它們之間內容上的聯系,在充分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前後照應、首尾連貫寫法的好處: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同時突出了作者壹直把父親的被害牢記在心的思想感情。課文還有不少地方是前後照應的,可讓學生舉出壹些例子來說壹說,體會壹下。如,前面講到“我蹲在旁邊,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裏去”,後面交待“聽母親說,軍閥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壹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前後照應,讀者讀了就會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中需強化通過朗讀,再現李大釗烈士的光輝形象,在朗讀中感悟李大釗臨危不懼、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質。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讀基調應是悲痛的,語速要適中,語氣要低沈些。描寫父親神態、語言的句子,要讀得堅定有力。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表達了聽到父親遇害消息後全家的悲痛心情,也要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因為課文長,要分段進行朗讀指導,但要避免從文中零零碎碎地截取壹兩句話練習朗讀,違背朗讀的情境性。
四、教學案例
第 壹 課 時
壹、創設情境,導入單元學習
(播放歌曲《五月的鮮花》。)
當這優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響起,妳是否想過,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誰為我們開創的?第三組課文為我們展現的就是壹幅幅難忘的歷史畫面,帶我們壹起去緬懷革命先輩。
二、了解背景,簡介李大釗
1.了解背景: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0課《十六年前的回憶》。請同學們結合題目,看看註釋,再讀讀第1自然段,說說自己知道了壹些什麽?
(1)課文的作者是李星華,她是李大釗的女兒,文章是1943年寫的,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壹些事情。
(2)李大釗的被難日是1927年4月28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
(3)理解“被難日”,在課文中就是指李大釗被殺害的日子。
2.簡介李大釗。
李大釗是中國***產黨的主要創始者和早期優秀領導者之壹。他領導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軍閥的群眾示威運動,被軍閥張作霖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三、默讀課文,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
1.標註自然段。(***32個自然段)
2.默讀2—32自然段並思考:作者回憶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別是哪些自然段寫到的?可以小組討論。
3.小組通過交流討論,理清寫作順序和課文結構,融入重點片段的朗讀感悟。建議2—32自然段分為四個部分:
(1)2—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前的壹些事情(被捕前);
(2)8—17自然段:寫父親被捕的經過(被捕時);
(3)18—29自然段:寫我們和父親最後壹次見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2自然段:寫父親被害後,壹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後)。
四、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朗讀課文: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詞語,通過看註釋、查詞典等方式弄懂。
2.詞語學習。
(1)交流自己已懂的詞語。如:
軍閥:指當時擁有自己的武裝部隊,割據壹方,自成派系的人。課文中的張作霖就是當時北方北洋奉系軍閥的首領。
憲兵:舊時國家的政治軍事警察。
(2)認讀生字新詞,把生字和下面的詞語抄寫兩遍。
書籍、含糊、尖銳、抽屜、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嚴峻、殘暴、匪徒、拘留、窩頭、亂蓬蓬。
第 二 課 時
壹、聽寫新詞,對照課文,檢查改錯
二、回憶課文主要內容
三、品讀重點語句,感受李大釗的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重點讀讀描寫李大釗的語句,把妳最受感動的地方勾畫出來,然後和同學交流交流自己的體會。如:
1.被捕前:不顧局勢嚴重,堅決留在北京。
(1)局勢嚴重:從父親早出晚歸,張作霖要派人來檢查,父親燒了壹些書籍和文件,工友閻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堅決不離開北京:從第七自然段父親的話中的兩個反問句可以體會到。
引導學生體會父親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體現了壹個革命者的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精神。
(3)有感情朗讀第7自然段父親說的話。
2.被捕時:與敵人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在:
(1)第8自然段寫到“短短的壹段新聞還沒看完,就聽見啪,啪……幾聲尖銳的槍聲,接著是紛亂的喊叫”,敵人還沒進屋就先放槍,而且是紛亂的喊叫,可以看出敵人是虛張聲勢。而“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裏取出壹把閃亮的小手槍,就向外走”。父親的“不慌不忙”與敵人的來勢洶洶形成了鮮明對比。
(2)來的人“壹擁而入,擠滿了這間小屋子。他們像壹群魔鬼似的,把我們包圍起來。他們每人拿著壹把手槍,槍口對準父親和我”,僅僅是父親和我兩個人,敵人卻如此興師動眾,也是鮮明的對比。
(3)那些便衣、偵探的態度也和父親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方是“粗暴的吼聲”“滿臉橫肉”“冷笑著”。而第17自然段裏寫到,“父親保持著他那慣有的嚴峻態度,沒有向他們講任何道理。因為他明白,對他們是沒有道理可講的。”這也是鮮明的對比。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李大釗作為革命者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精神。在此基礎上有感情朗讀8—17自然段。
四、體會李大釗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應寫法的好處
1.體會李大釗被害後家人的悲痛。自由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談談自己的感受。
2.體會首尾照應寫法的好處。現在我們把第1自然段和最後3個自然段連起來讀讀,看看妳又有什麽新的體會?
(1)這是首尾呼應的寫法。
(2)這樣寫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五、了解李大釗墓碑上的評價,引導課外閱讀
1.李大釗的墓碑上刻著中***中央這樣的評價(齊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壹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2.引導課外閱讀:在為革命勝利的鬥爭中,還有很多像李大釗壹樣的革命先輩。我們深情緬懷他們,我們的民族為他們而驕傲!下課後,同學們可以結合第65頁“課外書屋”的提示,去閱讀壹兩本革命題材的小說。
五、相關鏈接
1.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壹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誌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產主義小組建立。
1921年中國***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制造了“三壹八”慘案,北京壹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壹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2.李大釗被捕以後
李大釗被捕以後,受盡了敵人的殘酷拷打和折磨,敵人慘無人道地用竹簽敲進他的指縫裏,最後竟剝去了他雙手的指甲。但他始終無所畏懼,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
1927年4月8日《晨報》報道:李大釗受審問時,“態度甚為從容,毫不驚慌”,“著灰布棉袍,青布馬褂,儼然壹***產黨領袖之氣概!”同日《順天時報》也報道:李大釗“精神甚為煥發,態度極為鎮靜,自稱為馬克思學說崇信者,對於其他之壹切行為,則謂概不知曉”,“李無確供”!《晨報》1927年4月17日又報道:李大釗被捕10天來,受到了多次審訊。每次審訊,李大釗除對於“***產學理及主義,均承認不諱”外,其他壹概不知,對所謂種種“罪名”“則竭力辯白,謂並無此項行動”。
他在監獄中的自述中,歷歷敘述了他為挽救民族危亡而立誌從事革命的抱負。他說:“釗自束發受書,即矢誌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審訊和嚴刑拷打無濟於事,張作霖變換手法,企圖以高官厚祿進行收買,但遭到李大釗的嚴詞痛斥!
李大釗的被捕,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震動和廣泛的同情。京津“各報社評,皆暗為守常呼籲”。國民軍拍來電報,向奉系軍閥提出警告。北京25所大學校長,聯名發表聲明,要求將此案移交法庭處理。學生群眾、社會名流和他的同鄉好友,多方設法營救。尤其是北方的鐵路工人,組織了劫獄隊,準備采取劫獄行動。李大釗得知後,堅決不同意這樣做。他說:“我個人為革命、為黨犧牲,是光榮而應當,但已是黨的損失。我不能再要同誌們來作冒險事業,耗費革命力量,現在,妳們應當保存我們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損失。”黨組織忍痛接受了李大釗的意見,說服鐵路工人放棄劫獄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