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文化:
大約在6800-6300年前,半坡村的原始居民定居下來,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原始社會,沒有貧富之分。居民區周圍有壕溝,防止野生動物入侵。房子是地面和半地下的,正方形或圓形。小區中央有壹個長方形的大房子,可能是宗族集體活動的場所。各種農具和漁獵工具的發掘,反映了半坡居民在經濟生活中農業和漁獵並重。陶器包括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極好,紅黑相間,圖案簡單樸素,繪有人臉、魚、鹿、植物枝葉和幾何圖案。
在陶器上發現了22個符號,可能是原始文字。半坡成年人死後葬於公共墓地,陶器、骨珠等裝飾品常隨其陪葬。遺址內有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葬有兩男四女,壹般認為是母系社會的葬俗。死去的孩子被埋在居民區,大部分埋在壇子和棺材裏。少女墓中精美豐富的陪葬品,表明了當時對少女的愛。
商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國最規範的時期。“禮以酒制”,無酒不成禮。所以夏商周時期也是中國酒禮最復雜的時期,也是酒與政治結合最緊密的時期。正是因為夏商周時期最重視酒禮,所以酒器的發展也是最快的,青銅酒器成為夏商周青銅文明中最輝煌的亮點。
半坡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以東,北至渤海南岸,南至江蘇淮北,基本在古籍記載的少昊文化範圍內。此外,在河南和安徽北部也發現了這種文化類型的遺址。根據放射性碳測年和校正得到的數據,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年至4500年,持續約2000年。根據根據地與遺跡特征的關系,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大汶口文化流行枕骨人工變形和拔牙。陶器中常見帶砂或泥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後期發展為圓陶,出現硬質白陶。紋飾常見的有鏤空、刻劃、附加堆紋、籃紋、彩陶、朱畫等。彩陶少而富有特色。石器打磨精美,中期以後出現制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了各種由骨頭和牙齒制成的工具和裝飾品。他們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谷子,飼養豬、狗、牛、雞等牲畜,漁獵經濟也是重要的生產部門。
在發掘的遺址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發現於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由壹排排紅燒土排房組成,大多是六間壹排,至少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出很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死後,葬式壹般是直肢,也有彎腰、屈肢和二次葬。此外,還發現了壹些特殊的埋葬方式,如斷頭和斷肢。中晚期以後,發現了木制明器。在壹些成人墓葬的隨葬品和兒童骨灰盒、棺材的隨葬品中,也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孩子合葬,標誌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兩者的含義: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屬於黃河中遊的原始文化,表現出北方地理環境的特點,可以說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遺址是我國目前唯壹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也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遺址。歷史在5600-6700年前。仰韶文化為半坡型,傳承老觀臺文化。半坡遺址的發掘,是我國首次大面積出露原始氏族聚落遺址,建立了壹個新的文化類型,學術上稱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這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提供了完整的資料。痕跡檢驗專家從半坡遺址的陶器碎片中發現了制陶者的三維指紋,這是最早的人類指紋。4月1958,1日,Xi安半坡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2000多萬人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基於半坡遺址的半坡博物館的有機延伸。在積極保護遺址的前提下,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再現人類的母系社會。它豐富了博物館的內涵,弘揚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匯集了黃河流域的史前藝術、風俗、民風和鄉村生活。充分發揮文物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壹體,被中外遊客譽為“中華第壹村”。
大汶口文化:
從出土的遺物中可以發現,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許多被發現的雕刻符號被認為是古代象形文字。社會產生了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經逼近階級社會的門檻。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不僅找到了山東龍山文化的起源,也為黃淮盆地和魯蘇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而且有學者根據現有資料認為大汶口文化是初級奴隸社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