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華鎣山前鋒區龍潭鄉黃連村發現了壹塊屬於五代後唐時期的古代石碑。
在華鎣山發現,最初在唐代被定為碑文。
黃連村坐落在壹望無際的華鎣山中。在路上,我已經聽說了這件事:據說挖到了壹塊唐代的碑。但大家都覺得,宋朝以前,這壹帶荒無人煙,怎麽會有唐朝的碑刻呢?到達現場後,大家還是驚嘆不已:這是壹根八面體石柱,高約1米,直徑約30厘米,每壹面都有刻字——像這樣的銘文在廣安並不多見。
然而,這種罕見的事情並沒有困擾考古學家劉敏。走近壹看,馬上說:“這是經典碑,是佛教的。柱頭上面本來有個蓋子。”原來,經典建築是指刻有經文的多邊形石柱,又稱石建築,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其中八角最多。在結構上,它由三部分組成:屋頂,建築主體和基礎。主體是樓體,上面刻著經文和佛像。在中國,儒家課堂在中唐以後開始流行,壹般建在佛寺正殿的前廳。它們在宋元時期更加流行,但後來逐漸衰落。
關於這座經典建築的發現,村民周說,在當地挖水塘時,發現了這座紀念碑。看到上面寫著“大唐”的字樣,村民們以為這是唐朝的寶物,想保護它。
仔細看碑,只見刻文第壹句是:魏大唐天仙兩歲,丁亥生於四月十五日。結果大家都認出這是唐代的碑文。據悉,迄今為止,廣安現存的唐代碑文極為罕見,但此碑文更為獨特的是其書寫風格:向右豎讀,而非向左。大家也在疑惑,古籍或者古碑都是從右向左豎著讀的。歷史上有沒有壹段時間閱讀方法和今天壹樣?
碑文中的人物是武官,他被封為“上朱國”。
看碑文內容,八張臉只能辨認出三四張,其他都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從可識別的方面,認真讀了又讀,終於明白了壹些內容。原來,與紀念碑壹同形成的寺廟是由王茜的守護者趙燕燕資助的,紀念碑上的文字是趙燕圖寫的。話裏,壹個叫趙的人被招認了。他原籍周國西充縣劉力鄉李士行(今南充),後遷居至此。他以前是當州(“當”是筆誤,應該是“當”。即在當時的曲江縣(今廣安)東南,趙復緹北、於漢×××司馬、前左誌勇第壹軍全部潰散,工部官員、禦史大夫、尚竹國尹清光祿於2月26日在定海病逝,享年69歲。
毫無疑問,趙在這篇文章中是壹個武官,並可以命名為“尚書國”。資料顯示,“上朱國”是春秋以來軍事武裝的高級統帥。唐朝以後,隋朝六部正式建立,軍權歸中央機構。“上諸州”逐漸成為功勛榮譽稱號。唐代有十二等封爵,其中最高的是“朱郭”,其次是“朱郭”。這說明文中的趙壹生功績卓著,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於被授予了“特級英雄”、“特級戰鬥英雄”等榮譽。我們進壹步分析,也許正因為如此,趙成了家族的驕傲。他死後,趙人建家廟祭奠他,供奉在裏面,碑就成了家廟的東西。
但是對於這個古碑時代的鑒定,大家還是比較謹慎,決定拍照回去研究。
“唐人鹹”令人費解,最後確定為後唐遺物。
後來我們把照片導入電腦反復看了壹遍,那些模糊的文字還是很難辨認。更讓人頭疼的是,不僅是唐朝,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找不到“天仙”這個稱號,實在令人費解。
為了搞清楚具體年份,我們決定暫時忽略年號,從“定海”這個分支入手,結合文中的“二年年”來判斷。
從《大唐天仙二年丁亥》來看,丁亥是壹個皇帝登基的第二年。根據中國歷代年表發現,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為定海年,唐代天仙年的尾數應為“6”,在“626”的基礎上再增加60。按照這個規律,我們從唐朝的始皇帝開始,壹個壹個對比,卻沒有找到壹個與此相匹配的唐朝皇帝元年。我們決定與相關史料反復比對,最終發現碑文其實是筆誤,“天仙”其實是後唐的“天成”——後唐天成元年是公元926年(後唐皇帝徐莉),正好符合要求。
我們進壹步查閱資料得知,公元923年,李(後唐明帝)在蔚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開國國號為大唐。“後唐”是歷史上大唐的名稱。這進壹步證明了龍潭鄉黃連村的碑確實是後唐的遺跡。
後唐在歷史上只存在了13年。這13年,戰亂未起,地方政府被軍隊取代。當時的壹個地方司馬,憑借他的勇猛,被授予上柱古士、上柱國的榮譽,也不足為奇。
關於此碑的文化價值,考古學家劉敏表示,晚唐距今只有10年,廣安能找到晚唐遺跡實屬不易,將為國內研究晚唐乃至五代提供極其重要的實物參考,蘊含著極高的文化價值。
歷史上的晚唐知識鏈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的壹個政權和朝代,取代後梁,不久後又被後金取代。後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國初期的晉國。唐大順二年(891),立李克用為晉王,建立晉國,定都太原。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晉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九○八年,李克用死,其子李即位。923年,晉王李在濰州稱帝,改稱大唐,史稱晚唐。同年年底,滅梁,遷都洛陽。936年,石敬瑭稱帝,建立後金王朝,以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士兵的幫助下入侵洛陽,後唐滅亡。從晚唐建立到亡國(公元923-936年)用了十三年。史家加了“侯”字,以區別李淵建立的唐朝。
晚唐盛世時期,其疆域約為豫、魯、陜三省,河北、陜西大部,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部分,並短暫占領四川,成為五代十國時期最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