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南:儒教、道教和佛教都可以修行。

南:儒教、道教和佛教都可以修行。

南:儒教、道教和佛教都可以修行。

來找我的人大多是讀佛經的,所以《原大學談》這本書出版後,沒有人提出來和我討論。這本書出版已經幾十年了,沒有人問我,可想而知。這是文化的根。太可悲了!問我怎麽打坐,前面見光,下面放屁,這些問題都有。

修行不僅可以出家學佛,也可以道學儒術。最怕的是看起來不可能,尤其是現代人的教育似是而非,學問高深,欲望多。儒家是怎麽做到的?那就是“知止以後再決定,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平靜,然後他可以安全,然後他可以思考,然後他可以得到它”。

妳不能決定,直到妳知道妳知道什麽。

什麽是“知識”?“知識”就是知性。如果妳接過嬰兒,妳就會明白,我們自己也曾是嬰兒,只是忘記了當時的情況,但現在應該能回憶起來。

我們生來就有知性。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當我們餓了或冷了的時候該怎麽哭。這種知性本來就存在,這種知識就是我們思想的來源。這個學問,普通話叫自然,沒有壹個人不具備。當我們出生成為胎兒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那麽,妳怎麽稱呼它“吳歌”?不要被外在的物質、境界、感情誘惑走。我們的知性很容易被外在的東西誘惑,比如坐起來身體就酸痛不舒服,身體也是外在的東西!“知足者常樂”,推開壹切外物的誘惑,妳會發現,我們的知性原本就存在,那就先認清這種知性,再來談禪定。

“妳為什麽冥想?知性冥想,我要冥想;妳為什麽來學這個?因為我追求壹件事。”如果妳這樣想,妳就被忽悠了,妳被事物限定了,不是事物,而是事物限定了妳。所以“知之於物,而後知之”,推開壹切感覺和外界條件,妳的知性分明就在這裏,堪稱壹種安穩的境界。

“知止是後來才下定決心的”。這時候那種“知壹念純”就是知性了。壹念至誠,壹念至純。知性在任何時候都是清醒的,不為肉體障礙所困擾,不為壹切外在境界所困擾,不為自己的妄想所困擾;“先誠後正”,壹切境界不動,此為正;“擺正心態再修行”,這樣我們身體上的疾病、障礙、衰老才會慢慢改變。當然,冥想是有反應的,但如果妳盡力控制身體的反應,就不會有病例,又會是病例。“先誠而後正,先正而後修身”,這些都是功夫。需要多長時間?這要看個人情況。

達摩處理事情的方式

“知在物中”與《楞嚴經》中“心能化物,即與如來同”是壹個道理。修行中的“知在物中”是指我們打坐時,達摩法師告訴我們“外面可以呼吸,裏面沒有呼吸,感覺像壹堵墻,就可以入道。”“外在利益”放下了外在物質世界的壹切誘惑、情感和思想,這是壹種風格問題。“心中沒有呼吸”不代表我不呼吸。這意味著我會想著知止,然後安定下來。當我真誠的時候,我不呼吸,我的呼吸與自然幾乎是靜止的。“心如墻”。這時候好像內外是分開的,外在的東西影響不了內心,這就是最初的東西。“可以入道”,所以可以打坐修行,可以慢慢深入入道。

不過,就算開導了,也不是什麽大事。達摩法師有壹句很重要的話:“諸佛皆有妙法”,佛法是至高無上的佛法,“劫人精進”並不是這輩子修來的功德,而是多少代人積累下來的。“劫”是很多代人的很多命。“勤”就是勤,勤於修行,這才是跳出世俗法門成佛的必由之路。佛法創始人對二祖說:“諸佛極妙,劫精進,難行。不忍則已,不以小德待小智,掉以輕心,想真拿,枉費心機。”他在罵二祖。妳說妳跪在這裏,吃素很多年,修行很多年,做了很多善事求佛法。這是鐘的小信,妳對佛法掉以輕心。妳覺得很神奇怎麽可能成功?

我建議妳不要這樣做。拜佛幾天,吃素三天,妳想去西方,回來買股票,卻發不了財。妳還說阿彌陀佛不會幫忙,抱怨。這是什麽?慢慢修吧。

內聖外用天人之道

“大學”講的是“修身”、“氣節”、“誠”,被後世儒家稱為天人之道。

“若古欲明明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要真心,先讓他知道;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物盡人皆知,人盡皆知而真誠,真誠而正直,正直而正直,訓練有素而儀表堂堂,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儀表堂堂而治理有方。從田字到庶人,壹個是以修身為本。”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佛教壹樣,把普通人,從皇帝到庶人,都看成壹個人,必須以這個文化為先。這叫內功修煉之學,佛教徒稱之為內識。

下面壹句是:“如果到最後亂了,就治不好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根本的學歷,只是想要外界的知識,那就是舍本逐末。換句話說,人沒有內聖的修煉,卻想用自己的家庭治理國家,實現世界和平,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內容壹定要仔細研究,本身就是大悲咒。

“這叫知其然,這叫知其然。”知道就是知道。有人問我生死問題。我說世界上有些修行者在死前就提前知道了死亡時間。這叫做預測時間。這就是認識的問題。知性修養好,禪修功底定,知性清晰。智清明,誠,誠,壹心壹意,會通神仙。

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告訴妳“至誠之道,可以事先知道”,真誠正直就可以事先知道。

中國文化強調修身養性,修身養性包括身心兩方面。禪修的重點是修心。做這件事需要壹定的時間。壹般做不到的,壹定要起來做事。所以這次,我來教妳易筋經。有什麽意義?就是修身養性。

身體上,是合理的運動,不是劇烈運動,這種運動有時候會傷害身體,比如西方的運動,跑步,跳躍,打球,有時候更劇烈。中國的鍛煉,少林武當的內功,都是修身養性的原則。所以有句話叫“運動是修身”,運動是修身,“靜是養性”,靜心是養性。“身心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動靜互為因果”,動是靜的原因,靜也是動的原因,動靜互為因果。

今天我們反思的時候應該轉向自己文化的老路,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大學”是孔子傳給學生曾子,曾子總結出來的。是四書五經之壹。我們那時候受的教育,八九歲就學習這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講的都是修身。

  • 上一篇:6個秘密,日本女生冬天穿露腿裝的真正原因妳知道麽?
  • 下一篇:廈門周邊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