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代開始,南方絲綢之路研究逐漸形成氛圍,出版的研究著作、壹系列學術活動和宣傳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三星堆遺址發掘後,學者們註意到了明顯的印度和西亞文明的文化因素,於是提出了南方絲綢之路早在商代就已初步開通的新觀點。段譽認為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14和15世紀,早於公元前4世紀季羨林提到的中印交流,公元前5世紀項達提到的,公元前6世紀日本丁山提到的。
季羨林的《中國絲綢輸入印度的初步研究》和德國人雅各比在普魯士科學研究會議上的報告,引用了印度旃陀羅笈多(Chandragupta)寫於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15年的壹本書,書中說“支那出產絲綢和領帶,賈人常賣到印度”。寫於公元前4世紀的梵文經典《摩訶婆羅多》和寫於公元前2世紀的《摩奴法典》都有絲綢的記載,也有知那之名。學者們認為這些絲綢來自中國四川。
2000年後,茶馬古道隨著普洱茶的名氣在幾年間起起落落。2001,西藏昌都率先推出了關於茶馬古道的旅遊品牌,與茶馬古道上的甘孜、香格裏拉聯合舉辦了“茶馬古道學術考察研討會”,邀請了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就民族學、歷史學、藏學、地質學、動植物學、旅遊學等進行講座。
首先,茶馬古道主要穿過西藏、四川和雲南的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是唐宋以來以商隊為主要交通方式,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古代商路;
第二,茶馬古道是西南各民族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是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的鐵證;
第三,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最高最陡的驛道,部分路段至今仍在運行;
第四,茶馬古道沿線有獨特的山地和峽谷地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是東亞植物區系的核心區;
第五,茶馬古道的研究和旅遊開發對沿線經濟、文化、生態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經過這次會議,人們對茶馬古道有了全面的了解,研究它或者發展旅遊休閑經濟是壹個很好的開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
2005年,普洱茶熱開始形成。隨著普洱茶熱的興起,茶馬古道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註。2007年後,文物部門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雲南、四川、西藏等省區設立了茶馬古道調查研究專題,進壹步明確了茶馬古道的走向、路線、分布、相關文物及周邊環境,為下壹步的文保研究奠定了基礎。
研究方法與視覺問題
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應該從現代化的新視角和全球化的開放視角來審視南方絲綢之路及其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
研究重點應放在文化板塊、族群互動與融合、城市市場網絡體系和全線體系的研究上。在具體方法上,可以對比研究南方絲綢之路和西北絲綢之路。比如,由於南方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在山區,他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交通工具與北方少數民族完全不同,因此在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值得深入研究。
性質和歷史作用
南方絲綢之路是壹條始於先秦時期,興盛於漢唐時期的商業通道。它是由幾條主幹道和支路組成的商業道路網絡系統,也是民族遷徙的走廊。政治上,統治者要把自己的權威擴展到全國各地,所以有必要發展這樣壹個渠道;從軍事角度來說,也有必要開放這些道路,供部隊進入和軍用物資運輸。南方絲綢之路在中央政府統壹西南、鞏固西南邊疆、促進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古蜀青銅文化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向西傳播,豐富了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地中海文明的內容,為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
南方絲綢之路沿線的巴蜀文化、雲南文化、夜郎文化和佛教文化、畢摩文化、東巴文化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都是南方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遺產經歷了幾千年,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南方絲綢之路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多功能古道,千百年來留下了無數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民族、宗教等多重價值的遺跡。不僅有利於加強中國段沿線省市合作,也有利於沿線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和睦鄰友好關系。部分恢復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原貌,特別是恢復牦牛路、五尺路的部分景觀,將沿線資源與文化旅遊線路整合,打造精品線路,促進沿線旅遊區合作,借古南方絲綢之路之名,打造新的西南絲綢之路,可以促進西南地區旅遊、經濟、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