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80後“新匠人”如何傳承傳統藝術?

80後“新匠人”如何傳承傳統藝術?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淩雲、趙旭、李雪峰北京圖文報道匠人起源於手工業,勞動者憑借純熟的技藝打造產品,把事情做到極致,這便是匠人的原本面目。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如何吸引年輕人進入行業成為業內人士思考的話題。老匠人們同時也擔憂,他們不確定那些玩著電腦、iPad 長大的年輕人們,是否還對傳統手藝感興趣。

北京奧運會徽寶、上海世界博覽會徽寶、APEC北京峰會的國禮――“四海升平”景泰藍賞瓶,這些作品都出自郭鳴及其設計團隊之手。(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歐洲時報意大利版)

“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藝師郭鳴深處工美行業幾十年,在他看來“傳統手工藝,從未走遠”。

郭鳴表示,“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不能浮躁,耐得起寂寞、吃得了清苦、守得住本分。”

今天,工美行業發展正在“兩條腿”走路。在郭鳴看來,傳統手工藝產品不會是社會主流的大眾產品。像純手工打造的景泰藍或漆器花瓶,理應是滿足高端定制和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而現代工藝品又需要符合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國風和中國元素已經成為世界潮流。景泰藍首飾和工藝品已經成為人們審美和文化品位的代表。”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人關註中國傳統文化,喜愛和欣賞傳統手工藝的美。

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手工藝面臨傳承難題,郭鳴坦言,“進入這壹行業的年輕人大都源於自身興趣,這樣的年輕人越多,這個行業發展越有希望。區別於老匠人,年輕人進入這壹行業不再是壹點點扣工藝,企業也給予他們更多設計空間,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張氏景泰藍傳承人張穎表示,“這個行業始終是壹種慢慢傳承和發展的狀態,但是年輕人的幹勁讓老行業煥發生機。”

張穎表示,“為了留住年輕人,企業壹方面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保證,另壹方面鼓勵他們嘗試和創新。同時,師傅帶徒弟的模式也在漸漸發生改變,老師傅將自己的理解、文化故事傳遞給年輕人,讓他們有興趣紮根於此。”

“傳統行業越來越頻繁的走進校園,我們希望更多青少年從小就了解這壹行業,甚至有人能夠喜歡並未來以此為職業。同時,我們還組織壹些體驗活動,讓普通市民了解美工行業,了解傳統手工藝品。”郭鳴相信,在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等相關政策推動之下,總有年輕人能夠沈澱下來。

從“匠人氣”到“文人扇”的薪火相傳

1983年出生的宋錚今年拜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木作編紮?折扇手工制作》傳承人鄭高為師。而在30多年前,鄭高則是拜扇文化行家、折扇收藏家洪鈞陶為師,讓北派制扇技藝得以傳承與發揚。

壹把造型刀,或許是制扇技藝傳承的開始。

“扇”緣偶然與興趣使然

每逢周末,鄭高總是來到門店與喜愛扇子的朋友喝茶聊天。茶座上方寫有“惠風和暢”的扇面道出愛扇之人的心境,而這幾個字正是出自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之手。

馬季壹***為鄭高寫了29張扇面,二人的相遇純屬偶然。這也如同鄭高學習制扇的經歷壹樣――純屬偶然。

有著木工手藝的鄭高在工作之余,嘗試著收購木料制扇子,拿到琉璃廠去賣。

有人將被丟棄的老扇子送給當時擺地攤的鄭高,而他也從模仿開始慢慢癡迷到制扇技藝中來。“壹把小扇子有什麽難做的?可如果早知道這麽難,我或許就沒有勇氣走進去了。”

為了買制扇用的材料,鄭高偶然認識了洪鈞陶,拜其為師後專心學習制扇。“我仿佛是被人推著壹步步往前走,被生活推著壹步步往前走。”

洪鈞陶去世後,鄭高2008年在榮寶齋為其辦展,結識了南派制扇大師曹小弟,拜其為師繼續學習制扇工藝。區別於師傅鄭高,徒弟宋錚學習制扇完全出於自己的興趣。

從小就對手工藝品制作有著濃厚興趣的宋錚,在嘗試過制作古琴、紫砂壺之後,最終選擇了制扇。“制作紫砂壺像是壹個不斷增加的過程,制扇更像是壹個不斷剝離和去除的過程。”宋錚喜歡竹子,更喜歡那種雕琢的感覺。

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宋錚進入了壹家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壹幹就是八年。“想做壹個匠人的念頭,想嘗試自己喜歡事的念頭不斷萌發,我在2016年底辭去了工作。”

“我很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註入到器物中來。”宋錚說,“年輕人獲取信息的能力更強,我從自學開始,內動力非常足。做設計工作訓練了我壹個很好的思路,妳要是想做壹個器物需要先從它的材料入手。”

在將近壹年的時間裏,宋錚走到湖南、桂林去尋找好的材料,了解竹子的特性;來到蘇州等地,拜訪名家,了解制扇工藝。

“當我們對壹個東西感興趣的時候,會通過閱讀、走訪等形式不斷吸收知識,然後歸納總結。我們更傾向於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在作品之中,而在這之前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技藝與思想二者不可。”宋錚認為,自己有些“文人氣”。

技藝在時間中積累

“幾道簡單的工序,聽起來並不復雜,可掌握起來也不容易。”宋錚表示,這是壹個動作不斷練習的過程。

如今,宋錚壹邊工作,壹邊學習制扇。“每做壹把扇子,都是我當時能力的極限,都是不計時間投入的作品。我希望每個作品都能夠按照定制人的手型、特點和需求來制作,希望他們將扇子握在手中時能夠感受到‘軟硬’合適的風感。”

宋錚坦言,“質量的提升,壹定伴隨著妳付出代價的多少。每壹個階段,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鄭高有這種感覺時,距離他學習制扇已經過去了30年。“直到近幾年,我才敢說自己可以把扇子做好。”

繪畫、書法、雕刻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工藝都可以在扇子上得以展現,鄭高認為制扇技藝永無止境。

傳承“盼望著有人能真的坐下來”

在鄭高看來,“扇子開合有度,收放自如”,傳承正能量和古人智慧。

宋錚則認為,壹把小小的扇子是壹個移動的卷軸,它含蓄地表達出東方審美和意趣。

“如此美好的事物,自然需要傳承和發展。”當鄭高從師父手中,接過傳統制扇工具時,他就明白傳承是壹個沈甸甸的膽子。這些年他收過的徒弟,已經有十多人。“有些人來了又走了,有些人急於求成,有些人希望用機器設備代替傳統手工。傳承中自然有新壹代和老壹輩的認知差異和矛盾。”

“我不收費用,也沒設門檻。我相信他們中總會有人真的喜歡制扇工藝,也能真的坐下來潛心學習。”鄭高說,天氣轉涼之後他會進山尋找竹子,好的竹子可遇不可求。同樣的,他也在等待更多像宋錚壹樣真心喜愛制扇的年輕人。

郭石剛在進行創新創作的時候,經常會和父親壹起商量探討。圖為父親郭劍傑在給郭石剛的月餅臉譜指導建議。

創意加碼傳統藝術的“父子兵”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的人物角色會配有不同的圖案。在外行人眼裏,臉譜僅是五顏六色的大花臉,而在“80後”的臉譜愛好者郭石剛眼裏,傳承幾千年的傳統藝術可以“很潮”。如今,他的創作讓很多年輕人逐漸了解並喜愛上了臉譜藝術。

郭石剛表示,自己對臉譜的喜愛和堅持源於父親。“郭爸爸”兒時便喜歡寫寫畫畫,自制手繪風箏臉譜等民間玩具,隨後在工作中結識了京劇團的朋友,重新拾起兒時的愛好,從事臉譜繪制並在造型上加以創新,自制了很多深受人們喜愛的臉譜造型,也是靠著這門好手藝養活了壹家人。

郭石剛從小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也愛上了這門手藝。憑著對臉譜的熱愛,郭石剛壹畫就是20多年,還曾專門拜藝術大師傅學斌為師學藝,其間創作了許多驚艷的作品,有的還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現如今,他還是北京西城區臉譜繪制的傳承人。

“我特別喜歡這門老手藝,我是個想法有點天馬行空的人,經常喜歡在傳統上創新,做些新的探索和研究?”郭石剛說。在創作中,他經常會搞點“新名堂”。老壹輩人都覺得臉譜應該是左右對稱的,他就突發奇想嘗試創作了不對稱的3/4面角度的臉譜,作品完成後發現效果很棒。於是,他接連創作了半張畫的臉譜,殘缺臉譜,甚至還在不同的載體上做了新的嘗試。

就是他這些大膽的嘗試,給傳統的臉譜繪畫註入了新的靈感源泉,變成了年輕人喜愛的壹種非傳統的體現形式。郭

石剛還創作了壹系列中西結合的作品,他表示,誰說高鼻梁深眼眶就不能畫“花臉”?中秋節臨近,他迸發出新靈感做了月餅臉譜。

談及未來創作,郭石剛微笑著表示,“我想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創新,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臉譜這門傳統藝術。”

  • 上一篇:刺繡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之壹,大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 下一篇:古老的生日問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