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又名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約15km的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永定河原名盧溝河,橋也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重建於明鄭桐九年(1444)。清康熙年間毀於水患,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盧溝橋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9.3米。有***11孔的橋墩十個。整個橋身為石結構,關鍵部位用銀錠和鐵榫連接,是中國北方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兩側有140石護欄,柱頭上有* * * 501臥石獅(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亭子裏有壹塊漢白玉石碑,題名為“蘆溝小月”,是燕京八景之壹。尤其是墩臺的施工方法頗具特色。橋墩呈船形,迎水面建為引水尖,形似尖弓,作用是抵禦流水沖擊。橋上的石雕非常精美。大橋石雕護欄上有281根立柱,高度為1.4m,柱頭上雕刻有荷葉墩,立柱頂部雕刻有多只石獅。望柱上雕刻著無數大小不壹、形狀各異的石獅。民間有寓言說:“盧溝橋有無數石獅”,明朝的《帝景簡史》也記載盧溝橋有無數石獅。很多遊客都想弄清楚這個數字,但是數了數又眼花繚亂,最後不得不放棄。1962,有關部門專門派人進行了清點,逐壹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485只。在這壹點上,應該說是壹個“謎”。沒想到,在1979的審查中,又發現了17,這樣石獅總數應該是502只。以後會不會找到,誰也不敢畫句號。

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洛在遊記中稱贊“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獨壹無二的橋”。橋東是宛平郡,建於明朝崇禎十壹年(1638)。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這裏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古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師羅曾在《盧溝橋》壹文中這樣描述這些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獅:“...有的昂首仰望天空;壹些眼睛專註地凝視著橋面;有的把頭側過來,面對面,好像在說話;有的在養獅子,仿佛在輕聲呼喚;橋南東面有壹只石獅,壹只耳朵高高豎起,仿佛在傾聽橋下潺潺的流水和路人的話語...真是五花八門,活靈活現。”天下名橋以勝賽見長,但盧溝橋以其高超的造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聞名中外,是古今中外的壹大奇觀。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三月竣工。全長266.5m,寬7.5m,涵洞洞數11。石雕護欄兩側有140崗哨,柱頭上雕有石獅,造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本,現存501本。[1]大部分石獅屬於明清時期,也有少量金元時期的遺存。“盧溝小月”自金章宗統治時期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壹。

盧溝小月碑明九年(公元1444)重修盧溝橋。清朝康熙年間,永定河泛濫,橋梁受損。重建於1698,康熙下令在橋的西端立碑,記述盧溝橋的重建。橋的東端,有乾隆題寫的“蘆溝小月”碑。公元1908年,清朝光緒皇帝死後,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要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狹窄,橋邊的石柵欄不得不拆除,另建壹座木橋。後來,石柵欄被恢復原樣。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八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起點。建國後,橋面加鋪瀝青,拓寬步道,修復石獅子亭。1961年,盧溝橋及附近的宛平縣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交通量而修建的盧溝橋新橋竣工,但盧溝橋繼續承擔運輸任務。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於1986,旨在恢復盧溝橋原貌。1949後鋪設的瀝青和1967加寬的步道被拆除,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交通移至相鄰的盧溝新橋和後來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盧溝橋的修復

明代永樂十年(公元1412)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該橋共修建六次。6次無重大項目。

清代,從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到光緒年間,* * *七次建橋,其中五次規模較小,只有兩次規模稍大。

公元1908年,清朝光緒皇帝死後,葬於河北易縣西陵,要過此橋。由於橋面狹窄,橋兩邊的石柵欄不得不臨時拆除,兩邊還得搭木橋才能順利通過棺材。後來,石柵欄被恢復原樣。

於提白宇杯

從1908到1949,盧溝橋沒有大修工程,只在壹些地方加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橋面鋪上瀝青,並對橋上的亭子、石柵欄、柱獅等進行了修復。在1967處,拓寬了400多米的人行道,修建了59根混凝土梁。65438-0986,北京市政府成立“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開展保護古橋、恢復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社會各界,組織搶修。該項目籌集資金355萬元。本工程拆除1967加寬人行道及混凝土懸臂梁,加固原有石圍欄崗亭;瀝青被清除,橋面被修復;同時,宛平古城得到修繕,城樓得到恢復。並對橋墩進行綜合整治。古橋的所有崗亭、欄桿、地面覆蓋物、橋面、華表、石碑等也實施局部風化和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留有灌頂,完全保留了古橋的原狀。65438年6月至0997年6月,對部分遭雷擊損壞的石獅和瞭望塔進行了維修和補救。1971年,為了保護聞名中外的古橋——老盧溝橋,北京在距離盧溝舊橋約壹公裏處修建了盧溝新橋。這是壹座17跨的跨江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端是宛平郡,是明朝末年為保衛京都而建的拱門城。1937年7月7日在這裏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至今城墻上仍有許多彈痕。現在,宛平縣已成為壹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北有壹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市的東邊變成了“抗日戰爭烈士陵園”。主席臺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展覽館。

盧溝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事變又叫“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六甲橋事變)。

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占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以壹名士兵失蹤為借口,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中國維權者拒絕了這壹無理要求。日本人開火並猛攻盧溝橋,攻擊城內的中國守軍。中國守軍29軍紀興文團奮起反擊。拉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1931九壹八事變以來,侵華日軍侵占中國東北,為進壹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相繼出兵入關。到1936,日軍已經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6月65438日至6月0937日,駐豐臺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簡要描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裏的盧溝橋(西方稱凱爾波羅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挑釁中國守軍。日軍謊稱壹名士兵失蹤,要求在橋附近的宛平郡搜索。被拒絕後,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7月8日晨,日軍包圍宛平縣城,向盧溝橋的中國守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29軍官兵抗擊日本侵略者,沈重打擊。團長紀興文到前線指揮作戰。壹個士兵連續用大刀砍死打傷13日本兵,他自己也壯烈犧牲。駐紮在盧溝橋北的壹個連隊士兵,最後只剩下四個人。9日淩晨,29軍收復永定河東岸失地。

發生時間:民國25年。

失蹤士兵:誌村菊次郎。

消失原因:腹瀉。

失蹤時間:20分鐘。

罪魁禍首:東條英機。

襲擊者:清水正孝、木易清水正孝等。

中國保衛者:29軍“利劍隊”,軍歌《利劍進行曲》,軍長宋,副軍長童(第壹位抗日陣亡的高級將領)。

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其吞並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的,是其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略中國,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長期政策。

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建立現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制定了以中國和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日俄戰爭後,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派駐關東軍,成立殖民組織“南滿鐵路公司”,將東北作為在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不遺余力向東看,試圖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試圖吞並中國的“二十壹條”,將侵略魔爪伸向中國大陸。壹戰後,日本試圖通過掠奪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並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制定了周密的侵華計劃。1931 08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壹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奇襲,三個多月就占領了整個東北。次年,日軍進攻上海(1?二八事變),並攻占華北大片土地,欺淩北平、天津,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企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在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之後,日本舉行了“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解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向中國東北增兵,派遣精銳的關東軍進駐北平和天津,並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發動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出立即給予中國打擊,隨後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交戰雙方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與此同時,日軍趁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兵力和100多架飛機到華北。17年7月,日本陸軍參謀長制定了《在華北行使武力時的對華作戰方針》,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大軍,企圖武力摧毀中國。

經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軍華北警備隊1統壹戰線第3旅第8中隊,由隊長清水正孝率領,前往回龍廟與大瓦窯之間的地區,該地區靠近中國在盧溝橋的警備駐地。晚上7點半,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區域傳來槍聲,壹名士兵(誌村菊次郎)“失蹤”,隨即強行進入中國駐軍駐地宛平古城,中國29軍37師2110旅嚴詞拒絕。日軍在部署戰鬥的同時,以“炮火”和士兵“失蹤”為借口,假裝與中國談判。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特務機關在北平的負責人松井太黑的電話。松井說:昨天日軍在盧溝橋郊外操練。當他們聽到槍聲時,他們立即叫停隊伍,發現有壹名士兵失蹤。槍手嫌疑人是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他們認為槍手已經進城,要求立即進城搜查。中方深夜讓日本兵入城,可能會引起當地動亂,而中方官兵正在睡覺,槍聲不是中方發出的,所以拒絕了。不久,松井打電話給吉查當局,說如果中方不允許,日軍將強行搜城。與此同時,吉查當局接到中國境內守軍盧溝橋的報告,稱日軍對宛平古城已形成圍攻攻擊態勢。為防止事態惡化,河北省當局與日方協商後,同意聯合派員赴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並未上報。7月8日淩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5 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務必守住盧溝橋和宛平古城”,“盧溝橋,妳們階級的墳墓,與橋同生共死,不得撤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古城的219團三營在團長紀興文和營長金的指揮下崛起。

反應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國生產者黨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全體中國同胞,天津危矣!華北危在旦夕!中華民族危在旦夕!只有全民族進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提出“不要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的每壹寸土地!”“最後壹滴血保家衛國!”響亮的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張”和“不求戰爭,但求抗日”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秦德純(二十九軍第二副軍長、北平市長)等人,“宛平古城應堅守不退”、“盧溝橋、長辛店決不可失”。

盧溝橋事變後,中國* * *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日。蔣介石也在07年7月17發表了關於解決盧溝橋事變的講話。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0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讓步的最後時刻”,“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國土面積和主權,我們將是中華民族千古罪人。”在盧溝橋戰役中英勇抗敵的29軍受到了全國各界的熱烈擁護。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和禮物;北平、天津的學生組織野戰服務團,救護傷員,運送彈藥到前線;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給部隊送水、送飯、送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修建防空洞,在墻上挖炮眼,幫助軍隊堅守宛平古城;華僑聯合會還號召鼓勵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眼看占領盧溝橋的企圖無法實現,日軍玩起了“就地談判”的陰謀,壹方面想通過談判使中國就範,另壹方面又想以談判的名義為出兵爭取時間。

後續行動

11、19年7月9日,日本華北守軍與河北當局達成的協議,被盧溝橋斷斷續續的炮火聲證明是壹紙空文。“就地談判”為日軍贏得了向華北增兵的時間,卻蒙蔽了河北省當局的註意力,延誤了29軍的兵力部署準備,給平津抗戰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到7月25日,集結在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余人。駐華北日軍作戰部署基本完成後,為進壹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在7月25日和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變和廣安門事變。

26日下午,華北守軍向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所有守軍在28日前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采取行動。宋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出保家衛國通電宣言,堅決保家衛國抗日。同日,日本總參謀部經天皇批準,命令日本華北警備隊向29軍發起進攻,並從國內抽調5個師團約20萬人,向華北警備隊司令向月清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金地區的中國軍隊。”壹場津冀血戰不可避免。中國軍隊隨後奮起抵抗,血洗平金路,壯士恨國。

7月28日上午,日軍如期對北平發起總攻。當時清介清野的司令部已經集結在北平周邊的韓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編為1和11兩個旅。中國軍隊駐屯步兵旅約1000人。在100多門大炮和裝甲車以及數十架飛機的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進發。首批29名陸軍士兵在各自的駐地站了起來,譜寫了壹曲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進攻的重點。駐守南苑的第29集團軍8000余人(包括65438余人+在南苑受訓的軍訓團學員0500余人)浴血奮戰。第29軍副軍長童、132師師長趙壯烈犧牲,軍訓團的許多學員也在戰鬥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離開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淩晨,冀東保安隊1總隊隊長張慶宇、二總隊隊長張炎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他們抗日,殺了上百人,包括通縣特務機關負責人,還活捉了漢奸殷汝耕(後來逃了)。

7月29日,29軍38師由副師長李文田率領,發起平津保衛戰。38師在天津火車站、廣海寺等地打擊日軍,俘虜多人。但遭到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傷亡慘重,因此奉命撤退。30日,天津淪陷。

影響

七七事變後,日本幾乎調動了全部軍事力量,開始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開端,中國開辟了東方第壹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 *各國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終於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評價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成為全人類的公敵,世界主要矛盾從第壹次世界大戰中帝國主義國家的霸權之爭轉變為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的較量。隨著德意日法西斯日益結盟,經過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經崩潰,國際社會的秩序失去了對國際條約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到1936,法西斯國家即將發動世界大戰。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準備,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將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在世界東方率先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不僅威脅到人民的生存,也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和平幻想徹底幻滅,蔣介石對中國生產者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的回應。

空前的抗日民族統壹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高於壹切”的思想,在當前大敵當前的緊要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沈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中國所有的人,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偏遠地區,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興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著中華民族空前的覺醒,所以它註定要滅亡,中華民族開始日益復興。盧溝橋附近的炮火點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火焰,把中國推向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結壹心,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成就,壹掃中國近百年來積貧積弱的形象,第壹次取得了抗擊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全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重新煥發,這是中國人民堅持八年抗戰並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惜和發揚。七七事變爆發至今已有70年,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依然揮之不去,日本極右勢力正試圖通過各種手段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壹切愛好和平、熱愛正義的人們都應保持高度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七七事變70年後

今年在盧溝橋團聚的老兵只有6個。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電(記者丁梅孫向明)今天,七七事變親歷者、國民黨原二十九軍老兵李洪斌從南京出發,赴京參加盧溝橋七七事變親歷者團聚活動。南京民間抗戰史料陳列館召開座談會為老人送行。與此同時,主辦方宣布“國威”關愛抗戰老兵公益活動拉開帷幕,壹系列全國範圍的探訪抗戰老兵活動正式啟動。

座談會上,老李曼洪斌回憶起當時戰鬥的慘烈場面和無數戰友的壯烈犧牲,不禁潸然淚下。他說,這二十九位參加過盧溝橋抗戰的陸軍老戰士,年齡最小的88歲,最大的106歲,全國不到40人,身體狀況不太樂觀。老李曼洪斌多次對記者說:“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沒有下壹個十年(也就是八十周年)。”

“我今天來參加會議,不僅僅是我壹個人,而是代表在千千犧牲的烈士和同誌們。我是帶著使命感來參加會議的,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各界人士關註抗戰老兵,銘記抗戰精神!”85歲的抗戰老兵王楚英雖然不是29軍的老兵,但也是來參加國威關愛老兵的公益活動的。

據介紹,今年能參加七七事變70周年紀念活動的29軍老兵只有6人。其他五名老兵是崔(91)、趙(92)、張克宗(88)、馬步賢(88)和孫京生(93)。70年前,他們都是29軍的戰士,在七七事變中抗擊日本侵略者。

屆時,6位老人將重新登上盧溝橋,緬懷戰友,敘說歷史細節,最後留下珍貴的合影。二十九軍的童、趙等著名軍人的後代也將與老兵壹起參加紀念活動。

  • 上一篇:北京最著名的八大廟會是什麽?這八大廟會每年必去。
  • 下一篇:古代傳統教育的文化生態分析及解答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