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對焦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他去蘭考的時候,連焦過去的家庭故事都能講出來。
焦尤魯壹直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給後人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每個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生活,有實力靠實力生活,有天賦靠天賦生活,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家風的影響下,他所有的孩子都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大焦守峰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老三焦守雲從鄭州科技信息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政協主席,老六焦寶剛2013去世。
焦去世50年來,普通家庭遇到的所有生活難題,他的孩子都遇到了。但不管過得好不好,他的孩子壹直守護著父親的好名聲,這是焦的孩子必須遵守的底線。
2.錢學森的家風
錢學森於1911出生於上海。其父錢均夫早年赴日留學,於1911年回國。曾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錢學森從小就天資聰穎。3歲時,他能背誦數百首唐詩和宋詞。母親張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有很強的計算能力和記憶力,有很高的數學天賦。
上小學之前,媽媽在自己家裏教錢學森讀書識字。他媽媽經常教育他要努力學習,不要懶惰。這讓錢學森養成了每天早起的好習慣。他沒有被母親催促就按時起床了。吃完早飯,我開始和媽媽壹起背古詩。累了,看壹些兒童讀物。下午要麽畫畫,要麽練字。每天如此,從未間斷。
母親經常教錢學森中國傳統文化。錢學森愛聽母親給他講嶽飛精忠報國、陸遊勇劍報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君漢室、“盡己所能助蜀”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錢學森就聚精會神,崇敬那些英雄。古人的高尚品格在錢學森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果說母親為錢學森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那麽父親錢均夫則在錢學森的思想品格培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錢學森自己也曾說過,“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父親。”
在父親的教育下,錢學森從小就立下了遠大誌向,要做壹個他向往的有用的人,壹個偉大的英雄。他不僅學習好,而且善於思考。他喜歡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
65438到0935,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決定去美國留學。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識改變祖國的貧窮落後。臨行前,母親特意給他買了《老子》、《莊子》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名著。他的母親告訴他,“如果妳仔細閱讀這些書,妳可以得到壹些關於祖國傳統哲學的線索。”母親和父親壹樣,也認為:“任何壹個民族的特點和人生觀都體現在它的歷史中。所以精研歷史的人,往往對祖國的感情最深,最忠誠。”
告別就在眼前。錢均夫神父從口袋裏拿出壹張紙,鄭重地塞到兒子手裏,然後轉身走了。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後,錢學森趕緊打開紙條,上面寫著:“人要天生有素質:如哲、仁、義、智、忠、教。”兒子的西域之行不是他的誌向,但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會輝煌歸來。”幾句話,也就是壹條紀律,讓錢學森記住了他的壹生。
赴美留學後,雖然美國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和報效祖國的願望。遠在他鄉的母親每次給錢學森寫信,都提醒我要好好學習,以便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銘記在心。多年後,錢學森幾經周折終於回到了祖國,投身於“兩彈壹星”的研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錢學森和他的妻子蔣英對他們的兒子錢永剛就像他們的父親對自己壹樣嚴格。雖然錢家裏很富裕,但他的兒子小的時候,他經常穿打補丁的褲子。兒子七八歲的時候,錢學森還讓兒子每天早晚掃兩次樓前走廊。這個習慣,錢永剛壹直保留到現在。
在我兒子錢永剛的記憶中,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給我上過政治課,他們從來沒有告訴他妳是否想這樣做。相反,他們自然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影響孩子。
有壹次,家裏的廚子壹本正經地對錢永剛說:“妳爸爸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說:“不用妳說,我當然知道!”但廚師解釋的那句話讓錢永剛終生難忘:“妳看,每次妳父親下來吃飯,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或背心。這是對他的尊重和敬意!”錢永剛也從他的父親那裏學到了壹些東西,並且仍然保持著穿著整潔赴宴的習慣。
在我大壹點的時候,錢剛曾經問過我媽,“妳和爸爸好像從來沒有照顧過我們兄妹。”母親溫柔地說:“妳不聰明嗎?妳不識字嗎?”錢永剛壹直記得這壹點,但也看著他的父親和母親是如何做的,以比較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審查自己。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因撰寫《工程控制論》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000元的獎金。錢學森沒有用這筆錢改善條件,而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購買了國家經濟建設債券。五年後,他連本帶利拿到了11000元左右。當時中科大剛剛成立,錢學森是現代力學系主任。他向學校捐款,希望購買教學用品。把錢用在有用的地方,是錢剛對父親最直觀的記憶。
錢學森在家的時候,有空就看書。受家庭影響,錢永剛從小也喜歡閱讀。小學二年級,他認識了幾百個漢字,每天拿著字典看小說。在家長會上,老師表揚了錢永剛的閱讀能力。蔣英聽了非常高興。後來他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樂呵呵的,有時候甚至給的更多。“她知道我不會浪費錢,錢都用來買書了。”
錢學森平日忙於工作,沒有檢查錢永剛的閱讀情況。周末,他有壹點空閑。晚飯後,他坐在沙發上,問錢永剛他是如何讀這本書的。”我趕緊讓他看我做的記號。壹個暑假看完,加上他的回答,感覺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這是他對我學習的推動力。”錢永剛說。
時間長了,錢永剛發現當他的父親回答他的問題時,他不像課堂上的老師那樣壹絲不茍。“每壹個問題,他都會說上幾句,把關鍵說好,自己去想。”這使錢永剛養成了思考的好習慣。
江南錢人才輩出,有名士代之。他們的祖先王錢六留下了錢家訓,流傳至今。其中壹位寫道:“身在壹處,不求利,利世者求之。”
認為錢家訓的核心是兩點,壹是“有為”,二是“守底線”。“如果要用壹句話概括我們家的家訓,應該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
“好的家風就像春風和春雨。妳覺得在壹件事情上對妳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的積累足以影響壹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
摘自《錢氏家訓》:不求利於壹身,利在天下者謀之。心性不可得罪天地,言行無愧聖賢。別忘了曾子的三個省。程子的建議應該得到尊重。小心鞠躬很有必要。在財務狀況上,便宜是必須的。做事情要做決定。大度是必要的。走在前面的人目光狹隘,回頭的人目光遠大。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鬥仇如仇。嚴把服務關,寬以待人。
3.袁隆平家風故事
袁隆平,1930,9月7日出生於北京,江西省德安縣人,現住湖南省長沙市。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力學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名譽主席。
2014 13,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付諸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袁隆平有三個孩子。壹個學金融,壹個學管理,小兒子學農業,據說是繼承了他的事業。袁隆平對孩子的教育是“冷漠”的。他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們的奮鬥。現在他們都事業有成。在家庭教育方面,袁隆平似乎選擇了“言傳身教”而非“言傳身教”的方式,用自己奮鬥的壹生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讓他們“在沈默中”得到最好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最好的家風,是永恒的家訓。
袁隆平名言:追名逐利沒有錯,但有些人爭名奪利,拿了獎,發表文章,卻沒做多少。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卻不在乎名利。我覺得看淡名利,不爭名利會更好。
4.曾國攀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教訓。曾氏子孫壹直傳承著勤儉持家、勤學務實的家訓。曾國藩曾留下關於家風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昌,勤則康;勤儉節約,永不貧窮。"
節儉持家。曾國藩壹直要求家人節儉度日,遠離奢華。當他在北京遇到壹味奢靡、腐化、揮霍的世家子弟時,他拒絕讓子女在北京生活。他的原配妻子壹直領著孩子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準掛“祥符”“侯符”的牌匾。曾國藩要求“要廉潔節儉,發誓不給家裏送壹分錢。”老婆家裏沒有閑錢,自己做飯紡織。
勤於學習。除了“節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壹個要求是“勤奮”。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改詩,討論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他給兒子曾紀澤寫信,要求他每天起床後穿得整整齊齊,先問候叔叔伯伯,然後把房子全部打掃幹凈再坐下來學習,每天練習65,438+0,000個單詞。
曾國藩還督促家人每天堅持學習,多次為全家擬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我家男人讀書寫字不可少。衣、食、粗(工)、精(工)都少不了女人。”
重視家庭教育。曾國藩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小女兒曾,活到了91歲。1875年,曾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時嫁妝不得超過200兩白銀,還有父親寫的作業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壹個勤快的家庭主婦。事實上,她的女兒比她父親預期的做得更好。
5.陶淵明的家教故事。
陶穆和陶侃以他們的言行成就了壹個名門——旬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是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陶淵明為人灑脫是眾所周知的,他以隱逸詩人,田園派的創始人,不為五鬥米折腰,詩中滿是酒而聞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也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
當時陶淵明去彭澤當縣令,家裏缺勞力。為此,他雇了壹個勞動者幫兒子做劈柴挑水等雜活,同時給兒子寫了壹封短信:“壹夜之間花錢,難以自給自足。我派這支部隊來幫妳發工資。這也是人子,妳可以好好見見。”意味著妳自己很難應付日常的生活費用。現在我請壹個勞動者回家,讓他給妳幹點苦活。但他也是別人父母養大的孩子,妳要好好待他們。
另壹封家書,晏子等人,告誡後人要和睦相處,說“雖生而不同,當以為天下皆兄弟”,註重道德修養,以聖賢為榜樣,“雖做不到,但心猶在”。
陶淵明之所以強調兄弟情,與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陶淵明,他的兩個堂兄弟鐘德和袁靜,還有他同父異母的妹妹程世美,從小相互扶持,感情深厚。程姐姐去世後,他不僅立即辭職參加葬禮,還寫了壹封真摯的《祭程姐姐》表達哀思。
陶祖師爺陶穆、陶侃、陶淵明等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著陶的後人,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陶家訓,有20篇1300字,包括真誠修身、擇友、清正廉潔、孝敬人子、節操等。
陶家訓的特點是以“德”、“誠”為要義,將陶木、陶侃、陶淵明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奸詐之術,不交無用之友”,繼承了陶穆的交賢之友的思想;“修身必誠”、“法度必守”,繼承了陶穆“誠實、正直、守法”的教導;“過去談公為刺史,猶懷殷之師,故徜徉懶輩,實在不配。”這就把陶侃愛惜時間、努力工作的人生實踐,變成了對後人的明確規勸。
“淩濤不知道去哪裏了。他能在桃花源種地嗎?”天地悠悠,幾千年轉眼就過去了。“中間無雜樹,芳草鮮美,英彩繽紛”的桃花源已經失傳,但潯陽陶氏先民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並延續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