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產方式: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石器鋤耕(也叫耜耕)、青銅農具到封建社會的鐵犁牛耕的演變;
2、精耕細作的技術由春秋時期形成並逐漸走向成熟;
3、小農經濟艱難成長,始終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農本”和傳統的“以農立國”思想是傳統農業思想。
4、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
壹、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距今壹萬年左右,中國原始經濟是從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早期農業的典型特點是刀耕火種。
刀耕火種:①工具:石斧、石刀、石犁。
②方式:用石具砍伐草木,用火焚燒後播種。
③結果:壹兩年後地力下降,就要進行遷徙。農史學家稱之為“遊耕”
經常性的遷徙不利於農業發展,因為可供使用的地方畢竟是有限的。中國農業能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大約是在奴隸社會時期。
中國農業為什麽能夠獨立發展自成體系呢?
①生產工具的改進與發展:耒耜的出現並普遍使用,出現了青銅農具,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
②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排水、除草、漚肥、治蟲。土地連續耕種,利用率提高
③作物品種增加:“五谷”[粟、稻、黍、稷、麥、桑、麻等]
我國的農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帶來了什麽影響?
奠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基礎;成為東亞農業起源的主要中心;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遷徙轉變為定居;推動社會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現代人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壹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壹個綜合技術體系,包括改善農業環境和提高農作物生產能力的壹系列技術措施。精耕細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爭取高產。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也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
精耕細作傳統農業方式的確立在漢朝,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它產生的主要條件和原因是什麽?
①生產工具的改進: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
②耕作技術的進步:春秋戰國——壟作法;西漢——代田法;魏晉——耕耙耱技術
③耕作制度的發展:兩漢——壹年壹熟;宋——稻麥輪作的壹年兩熟,壹年三熟
④水利工程的興修和灌溉工具的應用: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翻車[曹魏]、筒車[唐]、高轉筒車[宋]、風力水車[明清]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
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技術的特點是:①人民勤勞 ②技術成熟 ③經驗積累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什麽是小農經濟?其主要特點是什麽?
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是分散的,且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壹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很少進行買賣。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封建經濟主要指封建制度下的經濟結構,其主要的特征是封建性,包括封建國家財政、封建土地私有制等,其中也含有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
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是怎樣形成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戰爭頻繁,井田上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日益瓦解;諸侯國通過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勞動者擁有壹定的土地、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生產力的發展又使勞動者有能力獨立進行生產活動,這樣,以壹家壹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小農經濟得以發展原因是什麽?
①農民擁有壹定的土地、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②在自己的有限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貢獻。
阻礙小農經濟發展原因是什麽?
①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小農經濟脆弱
②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沈重及社會的動蕩,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如何評價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它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是正由於小農經濟牢固的存在導致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