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為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735個洞穴,3000多件彩塑,45000平方米的壁畫和5座4世紀至10世紀唐宋時期的木結構建築。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這裏建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敦煌,壹個神聖的名字。敦煌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裏交匯。敦煌是壹座藝術的宮殿。那些公元4世紀到11世紀的壁畫和雕塑給人們帶來了非常強大的藝術感覺。敦煌也是壹個文獻寶庫。在這數萬卷紅軸黃卷軸中,蘊藏著豐富的文獻資源,有漢文、古藏文、回鶻文、於闐文、龜茲文、粟特文、梵文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領域。
敦煌有2000多年的歷史。秦漢以前,這裏生活著月之、鳥、孫等人。西漢初,漠北匈奴趕走月氏,占領敦煌。元壽二年(121),西漢軍隊在河西擊敗匈奴,敦煌和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丁原六年(111),西漢在敦煌設郡,與酒泉、張掖、武威並稱河西四郡。
敦煌北面建長城,西面設陽關、王門關。從此,敦煌成為西域進入河西走廊和中原的門戶和軍事中心。為了鞏固敦煌的戰略地位,政府從內地移民到此定居,並派兵屯田。西漢對敦煌的管理和開發,奠定了敦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經過東漢和曹魏政權的不斷經營發展,敦煌長期保持相對穩定,成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糧食生產基地。中原文化在這裏紮根發展,儒家經典在這裏傳播。起源於印度的佛教文化也傳到了敦煌,西晉時被稱為“敦煌菩薩”的譯經大師朱法虎和他的弟子們在這裏譯經講經。
十六國時期,敦煌被梁倩、前秦、侯亮、西涼、北涼五個政權統治。此時中原大亂,戰亂頻仍。只有當敦煌相對和平,人口增加,中原和河西走廊的人民在這裏避免混亂,中原的漢晉文化才能在敦煌和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續。敦煌產生了壹批知名的儒生,他們辦館講學著書,自立門戶。中原傳統文化在敦煌已經非常成熟。同時,西求佛教、東傳佛教的佛教高僧都經過敦煌,促進了敦煌佛教的發展。
《魏氏老誌》書曰:“敦煌與西域相通,道與俗相融。它的舊式村落和碼頭互屬,還有許多寶塔。”敦煌莫高窟應運而生。據唐太宗元年(698年)李克讓《莫高窟佛洞碑》記載:“莫高窟,覺初,秦建元二年(366年),有壹薩滿之樂,戒其空,守其心靜,嘗習林野,行至此山,忽見金光,似千佛……築穴。接下來是禪師法良,他從東邊開始,開始建造他洞穴的側面。自伽藍以來,誕生了兩位僧侶。”
此後,北魏宗室王元·榮泰、北周貴族龔建平·余壹先後擔任瓜州(敦煌)刺史,信佛,莫高窟開洞雕塑活動逐漸發展繁榮起來。
隋朝統壹了南北,挫敗了突厥和吐谷渾在西北的入侵,保持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了商貿。文帝和唐帝提倡佛教。今天各州都建起了佛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立塔,宮廷經書也傳到了敦煌。在短暫的隋朝,在敦煌大興開洞。唐初遏制了對西域最大的威脅——西突厥的入侵,在西域建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
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設立了鬥祿軍、莫裏軍、望門軍、赤水軍、建康軍等十支河西軍,使敦煌經濟穩步發展,絲綢之路全線暢通。“西至義烏,東至波斯,貢品不絕,商旅此起彼伏。”中國和西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敦煌石窟的修建達到頂峰,敦煌文化進壹步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和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文化。
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吐蕃趁機攻占隴右、河西。建國第二年(781),吐蕃占領沙洲,推行土山的行政經濟制度和習俗,同時大力培育佛教,迅速擴張,促進了莫高窟的繼續修建。
會昌二年(842年),吐蕃內亂,勢力大衰。大中二年(848),沙州張義超乘機起事,先後收復伊、西、瓜地馬拉、江蘇、甘肅、亮亮等十壹州,並派遣使節奉表歸唐,被唐朝冊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從此開始了歸義軍二百余年的統治。張貴義政權復辟唐制,推行漢化,穩定了敦煌政局。在張貴義政權的保護下,佛教繼續修建寺廟和石窟。
宋乾化四年(914),曹義津接替張承的鄭風政權,在瓜沙州六鎮重建起義軍政權。他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聯系,接受中原王朝的稱號,視中原為新月,利用舊唐王朝在各族人民中的威望,以確立自己在西北的地位,友好地東還贛州,西還西州。曹氏政權與中原王朝及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良好關系,既保持了國內局勢的相對穩定,又保持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敦煌與中原及西域的佛教文化交流,為敦煌佛教藝術的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宋景堯三年(1036)和南宋寶卿三年(1227),敦煌被黨項羌和蒙古人占領。西夏、蒙元的統治者信奉佛教,敦煌莫高窟作為佛教的重要場所,至今仍被重視,仍在建設中。但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蒙元疆域的擴張,敦煌失去了作為中西中轉站和西域門戶的重要地位。莫高窟也衰落了。
元朝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荒蕪。明朝嘉靖七年(1528),嘉峪關關閉,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新疆平定,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洲站,第三年(1725),改沙洲衛,甘肅各省移民定居敦煌,重建沙洲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洲尾改為敦煌郡,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所註意。
從發掘的第壹天起,莫高窟就以其包容的氣度,吸收和融合了當時歐亞大陸所有人類文明的精華。當我們面對那座雕像,那幅壁畫,那卷文獻時,我們會被莫高窟博大精深的藝術進步和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吸引和折服,會感到震撼和感動。同時,我們也會深刻認識到,沒有古代河西地區繁榮的經濟文化,就沒有莫高窟;沒有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沒有中華民族博大的胸懷,就沒有莫高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真實有效的保護和科學合理的利用。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敦煌文物保護進入了壹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世紀之交,2000年是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周年,敦煌學也將走過百年。敦煌學者和全世界關心敦煌的人們都在關註這壹歷史時刻。
敦煌燦爛的文化遺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敦煌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敦煌文化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它將在新世紀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