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三維目標之壹。
從我國1979年以來的有關研究來看,許多老師、學者都認識到歷史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歷史教育中情感的缺失又是不爭的事實。
在內容的發展上,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內涵是不斷豐富發展的,不單是傳統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愛國主義教育,而是更加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
這也反應了當今的時代特征和教育目的。
壹、情感教育的現狀
對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學者分析的較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情感教育目標處於低層次階段。
根據布盧姆情感領域的目標分類,壹般我們可以將歷史情感目標分成“接受”“順應”“確信”“內化”四個部分。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歷史課堂隋感教學往往只局限於第壹層次和第二層次目標,即學生在歷史課堂上聽了老師的講解或學習到某些內容後,雖然感動,但只是“感”而不“動”這樣的情感教育幾乎沒有太大的價值。
(二)情感教學采用知性教育的方式。
所謂知性教育就是用道德知識的傳授與習得代替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是以政治說教為主,教師只能告訴學生有關的道理,而而無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加以內化。
這樣雖使學生知道什麽是正確的態度,卻無法使學生真正形成這種態度。
(三)以老師的價值判斷標準作為指導學生情感教育的評價標準。
歷史情感教育目標所涉及的內容領域很寬,包括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是非判斷、價值判斷等等。
歷史中對許多問題的認識往往沒有統壹的標準,許多歷史見解是不能以簡單的對或錯來斷定,尤其是情感教育內容。
然而,在我們的歷史課堂中,老師多是按照自己的設想與設計來改造孩子。
實際上,是非曲直應該由孩子自己判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並非壹蹴而就,靠幾節課的說教顯然不可能完成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
歷史教學通過什麽途徑和方法,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
(壹)從情感目標的制定來看,有學者提出要制定具體明確的情感教育目標,不能和教育
目的混為壹談,制定時,教師應根據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恰當選擇可理解、可評估的行為動詞來明確地表述教學應達到何種結果,以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和教學質量的
可測量性。
陳述情感教學目標壹定要遵照情感目標分類層次的要求,是接受或感受層次的,
就選用接受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
;
是認同、內化層次的,就用認同、內化
層次的行為動詞來陳述。
切不可自作主張,
隨心所欲,
將教學目標設計成無法實現的最高要
求。
(
二
)
從教育素材來看,多數學者都提出要深挖教材中的素材,
選擇恰當的“啟情點”
,
激發學生的情感波濤。
除此之外,
還有學者提出要充分利用與歷史知識相關的素材,
如
博物館、與歷史相關的電影、電視、文藝作品等。
(
三
)
從教學方法來看,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是實施情感教育的
重要保證,
也是歷史教師情感意識表達的手段。
從歷史教學實踐考察,
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
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學等。
可以說,
對於情感教育的途徑,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總結。
這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實
踐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
情感教育的發展趨勢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對情感教育目標的研究很多,但由於目前應試教育仍占統治地位,
在具體的實施中,
壹線教師往往更加側重於傳授歷史知識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而缺
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加之研究方面也往往註重理論,
而且研究不夠系統,
所以要真正落實
這壹目標,
筆者認為,
以後研究要多關註壹線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的實際情況,
在深入調查
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中學歷史教學中情感目標落實不夠的原因,並提出針對性更強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