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發展 近年來,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還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禁毒先進單位、全國兩基教育先進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籃球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也已通過驗收。 文化特色 民間文化藝術: 東莞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以廣州方言演唱的粵曲、粵劇在東莞有悠久歷史,它是本土民間音樂吸融中原文化,並借鑒西方演奏技巧的產物,現為當地民間流傳最廣的地方音樂和戲劇,東莞素有粵曲、粵劇之鄉的美譽。 東莞的繪畫,受嶺南畫派先驅居巢和居廉的影響,註重寫生,吸收西方素描運用色彩的技法,為嶺南畫派的奇葩。 東莞每年十分隆重地舉行端午龍舟競渡、醒獅藝術、麒麟藝術、荔枝節、中秋燈會、重陽登高、花市、花街等活動。 教育:全市擁有各類學校57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4所,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134所,中專、中師、技校及職業中學21所,小學414所,另有幼兒園511所,各類學校(含幼兒園)專任教師3.7萬人,基本建立起從幼兒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終身教育的比較完整協調的教育體系。在1995年,全市已普及了高中教育。 2005年本市戶籍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8.4%,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4.1%,升入各類高中階段學校就讀的學生有28753人,普通高中在校生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為6∶4;成人教育持續發展,全年培訓量達50.40萬人次。成人高考報名人數為22442人,實考21004人,錄取19014人,比上年增加1364人,考生錄取率為90.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報考總人數為57515人次,報考人數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三。 科技: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1.67萬人,新增高級人才2875人,新增高級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的3400人,本科學歷3.6萬人。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3.9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0064人,中級職稱105725人,初級職稱142442人。另外,聘用院士7名。 文化:東莞市有東莞電視臺、東莞人民廣播電臺以及東莞日報等媒體,各鎮有電視站、文化站。全市有村鎮文化中心80個、圖書館(室)473個,文化廣場447個、博物館16個,公***文化設施占地面積近1000萬平方米。 東莞是全國有名的籃球城市、遊泳之城、舉重之城。 衛生:全市現有醫院53家,衛生技術人員13053人。東莞體育健兒破世界紀錄86次,破亞洲紀錄40次,破全國紀錄165次,獲國際比賽金牌235枚,全國比賽金牌519枚。 重要歷史事件 1、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前,林則徐了解到,過去用火焚燒鴉片,鴉片油滲入土中,壹些人就將這些土挖去,熬煉成煙膏.因此他派人在虎門海灘挖出長寬各15丈的2個大池,灌入海水,然後把鴉片投入池內,泡透後放石灰.再打開涵閘讓鴉片末泄入茫茫大海。
2.東莞歷史最悠久的建築是什麽
三國時期,吳國黃武元年(222年)孫權稱王,設置司鹽都尉於東官場,天監六年(507年)改東官郡為東莞郡。東莞始成。現在,言莞,即指東莞或莞城。
公元757年,莞城成為東莞縣治,至今已有1250年悠久的歷史,莞城自古以來就是個商賈雲集、物流暢旺的地方,作為東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莞城是東莞文化發展的壹個縮影。
千年街市獨展魅力
曾經繁華壹時的市橋路和西正路,壹磚壹瓦都記載了莞城時代變遷的烙印,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蘊藏著壹幅幅溫馨的生活圖景,折射出莞城從封建時代到今天千百年來的商貿脈絡。
說到市橋路和西正路,不能不提到東莞城區內歷史最悠久、名字最古老、營商最久遠的兩條馬路,也稱“千年街市”。自唐代至德二年(757年)東莞縣治遷到當時的“到湧”,就逐漸形成了市橋路和西正路,它們原來的名字分別叫“彭屋大街”和“西門正街”。
市橋路和西正路既是莞城城區內最古老的商業步行街,又是最悠久的商業中心。遙想當年,橋上兩邊街市熙熙攘攘,橋下河水清流淌湧,船只往來絡繹不絕,構成壹幅和諧、美麗的動人畫面。特別是每年春風拂面、春雨連綿、春水上漲的時候,在市橋河上,波瀾洶湧之聲可聽,船夫槳櫓之聲可聞,樓懸荇藻之景可見,壹派春江水漲的美好景象。
現在,這兩條古老街市經過千年的風風雨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住人口的增多,已經是春色滿街關不住了,隨著街市的擴建,經過改造後的市橋路和西正路,面貌煥然壹新,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街市成為最亮麗、最興旺、最具規模的現代街市,呈現出“橋頭趁市人如雨”的繁華景象。它們的變遷見證著莞城商業貿易活動的發展歷史,也見證著莞城的滄海桑田。
文物勝跡比比皆是
東莞的文化從東莞文物勝跡也可見壹斑,自1960年以來至1990年,在東莞境內發現貝丘和山岡遺址***22處。其中在莞城附近的有蠔崗貝丘遺址,有始建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的資福寺,建於梁武帝時道家山上的上清觀、還有建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莞城內東正街的清代寶安書院。出土的古墓有漢墓、晉唐墓、宋元墓、明清墓等,這些古墓葬反映了東莞歷史的悠久。
古建築也有不少,如南漢鎮象塔,清白雲石舍利佛塔以及黃旗觀音廟。
其中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莞城西城樓,位於莞城西正路口,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洗禮,經多次維修,依然屹立不倒,保存完好,成為莞城的標誌性歷史建築。
3.從春節看東莞的變遷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壹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壹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
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
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
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壹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禦千戶所城”。
明萬歷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
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
經過篩選,市 *** 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 *** 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求壹段東莞的歷史,可以寫歷史論文的,簡短壹點,謝謝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
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煥、抗日名將蔣光鼐、著名畫家鄧白、舉重冠軍陳鏡開等都是東莞籍人,著名的嶺南畫派也發端於東莞可園。
東莞1985年撤縣建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現轄28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386個村委會、205個居委會。全市總面積2465平方公裏,截至2008年底,常住人口694.98萬人,其中本地戶籍人口174.87萬人,外來常住人口520.11萬人。
截至2009年,另有海外華僑近30萬人、港澳同胞超過85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
史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輩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地。
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
入晉,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湧(今莞城)。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6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
抗戰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壹。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壹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
1949年10月17日,東莞全境解放。初期屬東江行政區管轄。
1950年3月,東莞縣隸珠江專區。1952年,撤銷珠江專區,東莞縣隸粵中行政區。
1956年2月,撤銷粵中行政區,東莞縣隸惠陽專區。1958年11月,東莞縣曾短期隸廣州市。
1959年1月,撤銷惠陽專區,東莞縣劃歸佛山專區。1963年6月,復置惠陽專區,東莞縣又隸惠陽專區。
1985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復將東莞市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管轄。
我在東莞生活過兩個月 那真的很美 很安逸。
5.東莞歷史發展小作文美麗的東莞,妳經過幾個世紀的洗禮,即是壹個飛速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又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
幾個世紀前,在夏朝時,東莞屬南交地。春秋戰國時,屬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並嶺南,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分番禺設立增城縣,東莞於當時增城治下。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初名寶安,隸屬東官郡。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東莞,縣治置於湧(今莞城街道)。東莞相傳因地處廣州東面(今東南面)及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香山縣(今中山市)。明萬歷元年(1573年)將東莞守禦千戶所、編戶五十六裏立新安縣(今深圳市寶安區),東莞地域隨之縮小。清沿明制。清朝,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民國期間,先後隸廣東省粵海道、粵中行政區、第壹行政區和第四行政區。抗日戰爭時期,東莞是東江縱隊的抗日根據地之壹。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東莞縣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1958年11月,東莞縣曾短期隸廣州市。1959年1月,撤銷惠陽專區,東莞縣劃歸佛山專區。1963年6月,復置惠陽專區,東莞縣又隸惠陽專區。1985年東莞縣經國務院批準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1985年9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東莞縣,設立東莞市(縣級),仍屬惠陽地區管轄。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幾個世紀後,東莞是廣東省省轄市,是“廣東四小虎”之壹,號稱“世界工廠”,是全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壹。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有著1700多年的郡縣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擁有獨特嶺南文化。是著名的華僑之鄉,素有龍舟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舉重之鄉、粵劇之鄉等美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東莞求生存,謀發展,壹馬當先,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活力四射的園區經濟、蓬勃發展的民營經濟、舉足輕重的IT產業、如日方升的現代服務業齊頭並進,蓬勃發展,創造了壹個又壹個經濟建設的神話!東莞農業也相對發達。農民生產的農作物以蔬菜為主。東莞制造業實力雄厚,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壹,制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形成以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制品業、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全球500強企業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資者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全球100強企業有1家,500強企業有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8家。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嶺南古邑,名勝古跡甚多,東莞博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臺、威遠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裏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人文景觀有著名古剎觀音寺、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壹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自然風景有仙鵝湖、石排燕嶺、東莞植物園、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
我們深深的相信,東莞的明天會越來越好!
6.身邊的歷史東莞是我的家鄉,作為壹名東莞市民,我為東莞而感到驕傲。
歷史悠久的東莞,人傑地靈,山川秀麗,民風淳樸,值得壹提的,是東莞的特產水果——荔枝,傳統的民風民俗,以及蓬勃發展的IT高新技術科技產業制造基地——東莞的矽谷——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特產水果——荔枝 從萬裏稻海到四季果香,從蔗林連片到菜尨縱橫,從個體散養到現代化養殖場,我們看到了東莞農業的迅速發展…… 東莞土地肥沃,光、熱、水豐沛,配合協調,既有利於發展糧食生產,又有利於種植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條件十分優越,素有“魚、米、果之鄉”的美稱,嶺南佳果荔枝、香蕉更是久負盛名。
按照東莞市的地形分布特點,可以大致區分為東南部、中南部、東北部與西部四個區域。而中南部以丘陵為主,海拔壹般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不大,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宜於種植果樹。
這裏的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是東莞市荔枝的重要產區,以大嶺山為中心,糯米糍、桂味果質優良,飲譽國內外。這裏還種植龍眼、菠蘿、黃皮,是東莞重要的水果生產基地。
據說有條村叫“基崗村”。很久以前,村裏有壹戶窮苦農家,主人叫陳大圓,妻子叫劉惠珍,小兒叫陳桂美。
壹家三口,過著貧苦的日子。陳大圓經常出村替人打雜賺錢,惠珍在家除了做些家務之外,有時到地裏種些蔬菜。
壹日,惠珍帶了六歲的桂美到地裏鋤草。桂美年幼,在樹蔭下追捉蝴蝶。
追呀,追呀,不覺追到村霸陳貴顯的荔樹下,蝴蝶高飛,竟飛在荔枝樹上。桂美擡頭壹望,望見樹上鮮紅的荔枝,便忘記追蝴蝶而伸手在低垂的樹椏上摘了兩顆荔枝。
剛好陳貴顯(地主)巡園路過,便大喝:“大膽,何方小盜,竟敢在光天化白日偷我荔枝!”這聲音似晴天霹靂,嚇得桂美驚魂失措,轉身便逃。陳貴顯瘋也似地追上前去,壹手抓住桂美的衣領,壹手去奪回荔枝。
誰知桂美死死捏住荔枝不放,並且拼命哭叫:“我要荔枝!我要荔枝!”陳貴顯火了,張開手掌,連向桂美打了幾個耳光,然後抓住桂美的胸膛向地壹推,桂美跌了個仰面朝天,隨著貴顯又起腳踢去。正在這時,桂美媽媽聞聲趕到,見此光景,撲上去,壹手抱住孩子,哭著向貴顯求饒道歉:“大老爺,恕我管教孩子不嚴,偷摘妳的荔枝,我回家壹定重責他,請妳息怒。”
桂美見到母親,緊抱母懷,又驚又怕,拼命哭叫:“我要吃荔枝,我要吃荔枝!”母親見孩子滿身泥汗,又心疼又憐惜,悶悶不樂地抱他回家。 第二天,桂美因受了壹場驚嚇,便發高燒,終日昏迷不醒,茶飯不思,還時常叫吃荔枝。
夫婦十分憂慮,壹連煎了幾服湯藥給他吃,但病情有增無減,日見嚴重。惠珍見此,心如刀割,含淚對丈夫說:“唉,孩子的病因,都是為了吃荔枝而引起的,不如妳去仙村,買些荔枝回來,以息他終日思憶的心願,病情或會好轉。”
大園依了妻子,到仙村買了幾顆荔枝回來,拿到兒子面前說:“美兒,妳看,媽給妳幾顆又大又紅的荔枝。” 桂美聽了荔枝兩個字,微微睜開雙眼,見到了幾顆鮮紅的荔枝,笑了笑,便顫抖著手,接過了荔枝,輕輕放在胸前。
突然兩眼壹黑,小手壹垂,頭壹歪,淒慘地離開了人世。大園夫婦忍著悲痛,將孩子埋葬在後山的壹個土丘裏,並將那幾顆荔枝也放在墳裏。
第二年的清明節,孩子的墓前長出幾珠荔枝苗。大園很愛惜,小心地把荔枝苗挖起,栽種在孩子的墳墓前左右,並給澆水施肥。
十年後,荔枝長大了,此地竟成了壹個翠綠茂盛的小荔園。荔樹開花,結出了紅紅的荔枝果。
這荔枝不但特別清甜,且又爽口。 為紀念兒子,大園把小荔園改名為桂美園。
自此有桂美荔枝問世。至於後來人們把桂美寫成了桂味,可能是因為地方方言的“美”與“味”的讀音相近演變而成。
我的外婆是大嶺山人,她有壹片荔枝林,每到6、7月份荔枝成熟的時候,我便與親朋好友壹起爬到樹上摘荔枝吃。剝開荔枝身上的紅皮,便可以看見晶瑩的果肉,壹口咬下去,壹陣甘甜劃過心底,吐出果殼後,便吃完果肉。
啊!美味極了! 傳統的民風民俗 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就像壹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寶庫,蘊含著充滿智慧的壹個個文化結晶。 東莞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文化及傳統習俗,如:東坑的“賣身節”、橋頭的“荷花節”、石龍的“龍舟節”、黃江的“藝術節”等,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最有名的是東坑的“賣身節”。據《東坑鎮記》記載,東坑的“賣身節”起源於明朝萬歷年間該鎮塘唇村出現的“賣身”現象(即出賣勞動力)。
當時,壹些沒有自家田地的青壯年,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壹天紛紛到街邊,頭戴鬥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等著財主前來雇請。有田地的財主也在這壹天來塘唇村,挑選賣身的青壯年,壹雇就是壹年。
接著,這快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有天上的神仙在“賣身節”這壹天下凡到東坑來普濟眾生,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雲雲。
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
於是,“賣身節”便越傳越開,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初二”這壹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真是人山。
7.東莞飲食文化由古至今的變化東莞飲食文化
廣東人喜歡吃,東莞人更喜歡吃,不說別的,單論數量,東莞大大小小的餐館飯店就超過10000家,對於壹個面積不足2500平方公裏的市來說,這個數量相當驚人。
東莞美食歷史悠長
要談東莞的飲食,還要先從東莞的歷史談起。東莞立縣始於東晉,然而東莞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夏代。而東莞飲食的源頭,最早是從秦始皇的時候開始的。東莞市花園粥城的總經理黎平告訴記者,秦代的時候,東莞屬於“百粵之地”,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派兵征伐百粵,後來壹部分將士就在當地留了下來,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中原的美食,這些美食直到今天仍然流傳下來。
比如說東莞著名的小吃“麻葛”,就是秦朝時候的食品,東莞著名的史學家容嬡(容庚之妹)還對此做過考證。而“麻葛”的寫法也是容嬡給定的,因為麻葛是東莞話,“葛”是壹段壹段的意思,以前有音無字,直到容嬡為其定名。
還有壹道東莞著名的本土菜“洗沙魚丸”,也是緣自秦始皇。傳說秦始皇愛吃魚,有怕人暗害他,因為戰國的時候專諸刺王僚的時候,就是把匕首藏到烤魚的肚子裏最後成功的。於是就產生了魚丸這道菜,把魚肉做成丸子,就不會再藏什麽東西了,而且沒有刺,吃起來也方便。
此後在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金對峙等多個時代,都有大批的中原人南遷,帶來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東莞的飲食於是不斷地融匯中原文化,並與本土地物產、風俗結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魚米之鄉”美食多
除了歷史的元素,地理對東莞飲食的形成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東莞以前是以農業為主的縣,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而飲食自然跟“魚”和“米”有重要的關系。實際上,正是這壹物產基礎,造就了東莞本土飲食的兩大類型--小吃和小炒。
小吃主要指東莞飲食中的糕點類。東莞的小吃源遠流長,品種多達200多個,十分豐富。東莞小吃主要是農家自己制作的,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小吃的原料主要是米,具體又分糯米和粳米兩種。每到秋天收割完畢,農家就會把米做成各種各樣的糕點。大部分的小吃是把米磨成粉,然後再制作,也有直接用米制作的,而磨粉是小孩子很願意做的工作。制作出來的小吃由於水分少,可以放壹冬天,直到第二年清明,這樣在冬天就不愁沒的吃了,而且逢年過節,小吃也是很好的招待食品,比如麻葛、眉豆糕、油角、糖環等,非常受人歡迎。
小炒則是指東莞飲食中的菜類。應該說,這壹部分更能體現東莞飲食的特色。作為粵菜的壹支,東莞的菜肴有其非常獨特的地方。由於東莞以前以農業為主,所以東莞的菜式具有濃厚的農家風味。相對而言,東莞的菜肴不如普通粵菜那麽清淡,味道略重,而且肉類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白沙油鴨、虎門膏蟹、冼沙魚丸、道滘肉丸、石排煮大魚、厚街臘腸、塘廈祿鵝、烘梅生滾骨等等,都是以肉類為主的菜肴。這主要是與東莞的物產豐富有關,同時不高的生活水平也使這些大魚大肉更容易成為人們中意的菜。在做法上,東莞的菜肴更講究工夫,步驟倒不是很復雜,但吃起來很爽。
地方美食唱主角
東莞雖然地方不大,但地形和文化卻比較多樣,因而飲食也十分多樣。所以說飲食風格的多樣性是東莞美食不得不提的壹大特點。大致說起來,東莞的飲食大致分為西部的水鄉片和東部的山區片兩大片。而每壹片中,不同的鎮又有不同的特點。
水鄉片由於溝叉縱橫,水產豐富,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因此飲食也以魚蝦為特色,比如洪梅芋合幹拗蜆肉、石排煮大魚、虎門蜜汁烤鰻魚等。而水鄉片內的各鎮,風格又不相同,道滘、洪梅等鎮以淡水為主的地區與白沙、虎門等靠海的地區,飲食區別不小,比如虎門的膏蟹、麻蝦,就是其它地方沒有的。
山鄉片由於地處山區,美食多以家禽、家畜為特色。另外,由於山鄉片靠近惠州等地區,受客家文化影響比較深,塘廈、鳳崗等鎮的客家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因此飲食文化受客家文化影響很大,口味偏重偏鹹。比如客家紅燒肉、塘廈豉油皇肚尖、鳳崗客家狗肉、清溪過年鵝等菜肴都是山區片的代表菜肴。
名菜名點惹饞涎
東莞的本土美食品種繁多,而目前真正能夠做出東莞本土菜的餐館並不多。在各鎮區,對東莞風味保持的稍微多些,城區範圍內想吃到純正的東莞菜地方不多。最有名的當屬花園粥城,這家企業本來就以東莞飲食為特色,在萬江永泰店又專門推出“莞鄉菜”系列,大受東莞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