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人的鄰裏關系是如何的

古人的鄰裏關系是如何的

鄰裏關系自古有之,而且是中國歷史上壹種十分重要的社會關系。特別是在普通百姓之間,比如互相借用生產生活用具,農忙時互助合作,閑時互相串門,逢年過節相互走訪,遇到困難時相互支援等等。

古時,鄰裏關系非常重要,誰破壞了這種關系,誰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外在環境和條件,誰就可能被動。在古人心目中,鄰裏關系的地位與價值,是僅次於血緣宗族關系的較為重要的地緣關系。

而對政治家來說,鄰裏關系的好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融洽的鄰裏關系不僅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而且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發展。

“鄰”是最小行政組織

“鄰”是古代的壹種居民組織。《說文》稱:“五家為鄰。”《周禮》稱:“五家為鄰,五鄰為裏。”即每五家組成壹個“鄰”,每五個鄰(即二十五家)組成壹個裏。按周朝的制度1鄰=5家,1裏=5鄰,1黨=500家,1鄉=12500家,鄰是最小的行政組織。

因為同在壹鄰的人都居住的很近,所以“鄰”後來引申為“鄰近”的意思。《小爾雅》解釋說:“鄰,近也。”因此,居住在壹起的人們所形成的壹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最後被定稱為“鄰”,是以地緣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中國自古就有壹句俗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反映了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依靠的社會現象。唐代詩人王勃也留下著名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用“知己”和“比鄰”來相對,反映出當時鄰居關系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從“連坐制”到“和諧誠信”

鄰裏關系在秦朝以壹種十分殘酷的方式加以鞏固,這種方式叫做“連坐制”。即壹家犯罪,鄰居連坐。這使秦朝的鄰居之間形成壹種戰戰兢兢互相監視的關系。不過,秦始皇沒有想到的是,他這種連坐制也使鄰居關系更加密切,密切到大家能齊心推翻秦朝的統治。

這種“連坐制”實在是太可怕了,百姓為了自己不因為鄰居犯罪而被殺頭,不得不與鄰居加強交往,串門交際的頻率要比以前多好幾倍。早上起床,到鄰居家看看,中午吃飯到鄰居家看看,晚上回來還要去鄰居家看看。壹開始是想早點發現鄰居的不軌行為,以向上舉報,免去自己的責任。但久而久之,鄰居之間形成了壹條心,大家互相熟絡,感情較深,壹呼則五鄰相應。這就是劉邦和項羽反秦時,為什麽手下重臣大將大多是自己的鄉裏的原因。

劉邦進入鹹陽後,對秦朝的鄰裏關系政策進行了調整。在這壹新的法律規定中我們看不到秦代法律中的“壹人犯罪殃及親鄰”的條款,通過劉邦進入鹹陽後所頒布的包括調整鄰裏關系在內的有關政策,可以看出這壹舉措是對秦朝緊張的鄰裏關系予以調整,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人人誠信的鄰裏關系。

在漢朝,為創造和諧鄰裏關系,統治者想盡了各種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壹點就是舉薦制。就是說妳要想當官必須和鄰居搞好關系,雖然到後來舉薦制變質為名門望族之間互相擡舉拉關系走後門的惡劣現象,但在壹開始,的確對改善鄰裏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漢代統治者還強調,官員要在融洽鄰裏關系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即當了官之後還要繼續保持良好的鄰裏關系。漢成帝時,薛宣任職左馮翊,當官吏休假日,曹掾、張扶就是不肯休息,仍然堅持上班辦公。薛宣對他說:“蓋禮貴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來久。曹雖有公職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從眾,歸對妻子,設酒肴,請鄰裏,壹笑相樂,斯亦可矣。”薛宣的意思即是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想法,即官吏應當在休息的日子裏回到家裏,與家人團聚,與鄰裏之間把酒傳盞,融洽關系。張扶聽到薛宣的話後很慚愧,眾官員都認為薛宣說的有道理。中華民族和諧的鄰裏關系在漢朝基本成形,成為我國鄰裏關系形成的基礎。

當皇帝都要搞好鄰裏關系

東漢末年,北方流民湧入江南地區,北方地區業已成熟的鄰裏關系亦在江南產生影響。這時,鄰裏關系中的價值取向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體現的積極方面是非常明顯的,鼓勵進取、促人向善的社會價值觀普遍左右著人們的思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鄰裏關系繼承了漢魏以來品評人物的傳統,鄉鄰之間廣為看重社會輿論,鄰裏對於士人的評價對官職升遷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就連當皇帝都得和鄰居搞好關系。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想當皇帝,但威信不行,王導給他出主意,和江東望族江南頭等名門望族顧榮、賀循等人搞好關系,最終受到擁戴。顧榮、賀循就住在王宮旁邊,和司馬睿擡頭不見低頭見,當然算做鄰居。

當然,鄰裏之間也有很多不和諧,表現為欺壓良善、相互仇殺等。有些鄰裏之間憑借權勢欺壓壹方,主要表現在官員或者朝中權勢炙手可熱的人物,霸占與其毗鄰的弱勢人員的宅第,這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壹個常見現象。《魏書》卷九十四《閹宮?劉膳傳》也稱劉騰掌權時,欺負自己的鄰居,後來劉騰死後,靈太後專政,不但追奪了劉騰的爵位,而且把劉騰所有的財產沒收,受其壓抑的鄰居們無不拍手相慶。這種依靠寵幸而霸占鄰居財產的人,隨著失寵而很快衰落,鄰居壹般都有可能重新收回房產。

但鄰裏之間的相互幫助、彼此同情是鄰裏關系中主要的和正常的現象。唐大歷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西的壹所草堂裏。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壹個老年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同情老婦人的境遇,總是任她隨意食取,從不幹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壹位姓吳的親戚,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裏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壹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杜甫知道了這件事,便寫了壹首詩當作書簡,寄給吳郎,希望他善待西屋鄰居老婦人。即著名的詩篇《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壹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

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

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的這首《又呈吳郎》是壹首寫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詩。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杜甫對那位“無兒無食”的鄰居老婦人的同情和關愛。而且詩中所表達的不僅是壹般的恤老憐貧,更感人的是杜甫對老婦人格的尊重:“不為窮困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鄰裏和睦是道德高尚的表現

經過所謂的“唐宋變革”以後,宋代最基層的社會關系,鄰裏關系又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宋朝士大夫在總結前代治家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壹套系統的以“齊家”為理念的“居家禮儀”;同時,隨著新的宗族體系的確立,還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鄉約”。這些“居家禮儀”是宋代讀書人倡導的理想社會關系,逐漸得到統治者的認同,並被付諸實踐。

到這個時候,古人已經把鄰裏關系的處理當作壹種道德規範,鄰裏關系處得如何,是評價壹個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極為重要的標準。也是這個人獲得社會地位和社會承認的壹個重要途徑。

“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寫給家人信中的壹首打油詩。

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誰也不甘示弱。不過張家人的後臺更硬壹些,京中有高官做後盾,於是飛書京城,讓張英給當地的地方官吏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便是這首打油詩。張家人見到這首詩後,主動在原地界上退讓了三尺土地,下壘建墻,以示不再相爭。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這件事所反映的鄰裏關系壹直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典範。可見,即使是豪門深宅大院,仍不可避免的要和鄰居打交道。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喜歡騎驢代步。他對驢子特別偏愛,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顧家人的勸阻,親自為驢子擦洗梳理,給驢子餵上等的飼料。關驢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邊,半夜總要起床看壹兩次,生怕那寶貝驢子受什麽委屈。可是楊翥的鄰居是壹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自然倍加疼愛。但這個孩子壹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飲食也明顯減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可楊翥是地位顯貴的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壹天天的消瘦下去,父母傷透了腦筋,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忍痛把自己心愛的驢子賣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賣房屋先得問鄰居

古代鄰裏關系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上,比如買賣房屋。中國古代的土地、房屋等不動產買賣,長期存在著親鄰先買權的習慣。妳賣田也好,賣房也罷,首先得先問遍鄰居,先問他們要不要買,征求他們的相關意見。只有鄰居都不想買,並且沒什麽意見,妳才有權利賣給他姓或他人,如果親鄰不同意妳賣房的話妳就休想賣得了,否則“親族即可出而告爭”,這就是所謂的“親鄰先買權”。

鄰裏還是壹起旅遊的好伴侶。因為古代人交通工具不發達,只能到近處玩壹玩,通訊工具也不發達,聯絡朋友去玩,不如找鄰居壹起去玩,來得方便。晉朝陶淵明是個愛遊玩的人,他經常“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杜甫在《江畔獨步尋花》中提到自己在鄰居家賞花的情景:“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壹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由於鄰裏關系的重要,許多古詩都以鄰為重要內容。如唐朝的於鵠有壹首詩《題鄰居》:“僻巷鄰家少,茅檐喜並居。蒸梨常***竈,澆薤亦同渠。傳屐朝尋藥,分燈夜讀書。雖然在城市,還得似樵漁。”說的是自己和鄰居壹起讀書的安詳生活。杜甫有詩說:“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說的也是和鄰居壹起喝酒的閑適。

王安石晚年為自己的鄰居湖陰先生(楊德逢)專門寫了壹首詩:“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首詩成為千古名句,把鄰居家小院的樸素景色說的十分美麗,無怪乎楊德逢十分高興,把這首詩刻在墻上,以示榮耀。

古人

  • 上一篇:南大版相聲劇《赤壁》臺詞
  • 下一篇:古詩詞言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