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小小女子的發髻變化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變遷過程

古代小小女子的發髻變化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變遷過程

古代女子的妝發千姿百態,魅力十足,完美的展現了女子的嬌柔姿態。發髻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發髻種類足足有上千種。

每個朝代,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女子和同壹個女子不同的生活時期都會梳不同的發髻,這既是古代女的愛美的表現,是東方美學在人的發型上的體現,也是古代 社會 所蘊含的特點的載體。

雖然古代的發髻品種多樣,但是並不意味著女子可以隨時隨地梳著各種類型的發髻,古代女子梳的發髻都是比較有考量的。

1.上層 社會 的發髻樣式

古代 社會 封建等級秩序森嚴,貴族女子和平民女子的各方面差異都是比較明顯的,其中發型差異就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最典型的莫過於清朝上層 社會 貴族女子的高髻了, 高髻的發髻把全部頭發都梳上去, 不可披散,然後在發髻上加以金銀珠寶首飾的點綴。

這樣的發髻,在清朝民間是不可以隨意梳妝的,只有皇宮中的女子才可以用這種高貴的發髻。這種發型是由於 清統治者是少數民族 ,這是女真族傳統的貴族女子發型改造而來的發髻,所以壹些平民漢族女子不能梳。

還有壹種壹般只有上層 社會 的大家閨秀才可以梳的發髻是由某位後妃創始的,後人爭先效仿的發髻類型。比如秦漢時期貴族女子最喜愛的淩雲髻,

便是始皇詔後初創的壹種體現女子高貴優雅的高式的單鬟, 後世多為後妃所梳, 加上鳳冠,多是在大禮時梳妝佩戴使用。

雖然貴族女子發髻和平民女子發髻的區分不是絕對嚴格,每個時期每個朝代每個環境下都會發生變化。但是總得來說,某些特殊的發髻也是能夠代表 社會 身份地位高低的壹種表現形式。

2.平民百姓家的女子發髻樣式

平民百姓家少女或者婦女的發髻形式其實因為生活條件的限制,並沒有那般多姿多彩,這也是為什麽發髻會明顯的區分為兩個大的部分。

平民女子所梳的發髻大多都是簡單的, 費時較少的, 不便於佩戴首飾的,因為平時要勞動,高式的發髻是絕大部分平民百姓女子不會選擇的。這些貴族女子多梳高式的發髻,高發髻是需要配假發或者壹些精巧的小工具使用的。

因此,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根本 沒有多余的錢 用以置辦平時生活中梳發髻所用到的發飾,所以真正適合普通女子的發髻樣式其實是比較單壹的。

1.未出嫁女子的發髻

未出嫁的女子大多是靈巧可愛的形象,有頭發垂下披散下來,而已出嫁的婦人盤上發髻後多會把所有頭發都梳上去,不留頭發垂下來,以象征自己已經是嫁為人妻。這是已出嫁和未出嫁女子發髻的最普遍的區別。

在此基礎上, 未出嫁的女子發髻類型也不算少 ,比較年幼的少女或者兒童多梳丱發,是壹種對稱的發型。

兩邊頭發盤成形,然後留下壹縷頭發自然下垂,這兩縷垂下的頭發靈動飄逸,隨著風吹動飄起,以此來象征少女的天真爛漫,以此作為未出閣少女的代表。

而在嫁人後,女子是不能再保留這種發髻的。 2.已為人婦後需要改變發髻樣式 在古代頭發擁有更加深層的含義,所謂結發夫妻,束加冠等等都和頭發有關系。

女子也壹樣,古代封建 社會 下, 女子在結婚後必須要束發, 將頭發挽成不會垂掉的發髻,以此來時刻昭示自己的已婚身份。

其實男子也壹樣,不過男子壹般都是在加冠典禮的時候就已經把頭發束起來。女子也有十五舉行笄禮時束發的,但是相對而言不是那麽普遍。

古代已婚女子挽發髻, 插上發簪代表著已經出嫁, 雖然這是對女子自我裝扮的約束,是壹種不公平的體現,但是壹方面,這又是壹種具有智慧的無言宣告自身身份的象征。

1.繁榮時期的發髻張揚華貴

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 歷史 中,要說最繁華的自然還是大唐盛世,表現為政治上的開明經濟上對外貿易的繁榮,文化上更是呈現出開放包容的景象,特別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這樣繁華開放包容的李唐王朝,女子發髻也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風格。

唐朝時期的女子發髻多是高式發髻, 且唐代女子喜歡濃妝艷抹 ,發髻也是符合唐朝繁華景象的大氣樣式。

比如楊貴妃最喜歡梳的峨髻,就是將頭發梳成壹個馬尾然後盤在壹起,在椎中處系上繩子絲帶,形狀像是壹個馬的肚子。

這是壹種比較高,比較大的壹種發髻, 飾以大花或者是步搖金釵 等修飾,顯得雍容華貴。唐代女子的高髻之高,可達壹尺之高,其背後象征的就是唐朝的繁華強盛。

2.受儒學禁錮嚴重下的時期發髻溫婉賢淑

宋朝和明朝儒家思想又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度,宋明理學下的宋明兩朝,更加強調三綱五常和女的三從四德。女子的 社會 地位有了壹定的變化。

宋朝女子向來以溫婉形象出現在世人眼中, 略施粉黛,嬌柔溫婉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宋代詞人李清照。

她的裝扮和唐朝女子的裝扮有巨大的差別,和絕大部分宋朝女子的壹樣,李清照更喜歡清淡,自然的小發髻,配上簡單的發飾。

當然,宋朝作為壹個過渡階段,還是有很多貴族女子喜歡梳高髻,只是總體上來看已經比唐朝清淡了很多。

宋朝的包髻, 是平民女子最喜歡,也是使用最普遍的壹種發髻,就是簡單地將頭發梳成發髻然後用有色彩的布帛或者手絹將發髻包裹上,系成花型,按照個人喜好裝飾上飾品。

這種發髻簡單樸實,而且不易散落,比較適合平民女子使用。

還有壹種比較俏皮可愛的,體現少女活潑單純的 三髻丫形狀的發髻, 是宋代少女鐘愛的發飾,也很好的體現了宋代女子的溫柔含蓄的特點。

到了明朝,君主專制進壹步加強,包括百姓的思想專制,女子的發髻類型也不再如前朝般繁多。

明朝江南女子的壹種雙螺髻十分具有特點,壹絲不茍的將每壹縷發絲梳上去,然後梳成螺髻的樣式,簡單大方,多是民間女子或者丫環使用。

而貴族婦人則比較喜歡牡丹頭, 牡丹頭也是高髻的壹種, 但是明朝時期貴婦所梳牡丹頭和唐朝展現出來的面貌多有不同,明朝時期的貴婦梳牡丹頭多有壹種威嚴莊重,受禮教束縛嚴重的感覺。而清朝更是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事情,其對女子的禁錮更加嚴重。清朝女子中期梳的兩把式,是固定的。

插上貴重的首飾,和清朝的花盆底鞋相照應,約束女子行動,讓女子時常需要挺胸擡頭收腹,穩定脖子和腦袋,不可隨意做出俏皮的動作,以體現端莊和穩重。 3.發髻樣式的豐富體現 社會 發展變化 古代女子發髻隨著時代的變化,王朝更叠,喜歡風格的變化, 社會 主流思想的變化而發生壹定的變化。

發髻文化本來就是 從屬於古代傳統服飾文化 中的壹部分,既是文化,和經濟,政治是分不開的。

發髻樣式的數量總體上是呈增加趨勢的,因為每壹個朝代幾乎都會繼承上壹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成果。也因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會這般絢爛多彩。

從風格來說,發髻的風格從淡雅端莊發展到雍容華貴再到莊重華貴,體現的是封建 社會 由弱到強最後再到弱的趨勢。

如果說秦漢是中國封建 社會 的起點, 那麽唐朝就是壹個高峰, 清朝就是結束。發髻的樣式多少和風格同樣也能反映對應時代的經濟發展程度。

唐朝對外貿易繁榮,國內富強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發髻樣式也多種多樣,並且比較張揚,比較開放自由。

小小的女子發髻變化背後所蘊含的 社會 變遷過程是非常龐大的,這大概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總結 古代的女子發髻文化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文化中非常龐大和重要的壹部分。

每壹種發髻都有其代表的時間, 內涵甚至背景, 因此發髻在中國封建 社會 中已經不止單純的只是壹種發型而已,更是女子各個時期各種身份的象征。

除了美學價值,古代女子發髻還體現了古代女子的精致,對美好的追求,也體現著古代封建等級 社會 下帶給女子的束縛和禁錮。

女子發髻背後蘊含的文化有好的部分 也有具有局限性的壹部分, 但是就其本身而言,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值得繼承發揚。

只是在傳承過程中需摒棄其局限性,展現其美好的壹部分內容以展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婦女的發式》

2.《中國古代女性的發髻探析》

3.《中國古代女子發髻藝術文化分析》

文/南宮欽

  • 上一篇:充分發揮資本中介作用,激發金融市場活力
  • 下一篇:古埃及的著裝特點以及具體款式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